西贝柳斯《悲伤圆舞曲》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双重人格主人公的最终复归道路
双重人格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主人公们由于其性格的矛盾性、灵魂的复杂性和人格的斗争性而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1、文学家导读系列(1)丨黑塞“教育小说”的精神探索;2、解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丨文学家导读系列(2);3、欧·亨利创作思想探微丨文学家导读系列(3)
一、双重人格经典主题的意义和具体表现
所谓双重人格,是指人的意识的分裂,永远冲突,无法汇合成单一意识。受到这种意识支配的人会身不由己地做出意义相反的行为,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如小说《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尼科夫、《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群魔》中的塔斯罗夫金。具有双重人格的主人公们时刻饱受着内心深处善与恶、灵魂与肉体、理性与冲动、常态与变态的激烈冲撞。这种冲撞来自社会,也来自人类自身,使他们的心灵负担着分裂的巨大痛苦。
宁峰演绎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二道德——人格分裂中的善恶较量
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形象化的说法来说,双重人格就是集“圣母玛利亚理想”和“所多玛城理想”于一身。然而,作者在着力表现人性复杂的同时从未放弃过对人类苦难的摆脱和对灵魂救赎的探究。无论是拉斯科尼科夫、德米特里,还是伊凡、斯维里加洛夫,都找到了属于自己摆脱分裂痛苦的方式。对于他们自己选择的路,有人认为是道德回归的主观方式,也有人认为是宗教皈依的外在途经。笔者认为,在救赎的道路上,其实他们都面临着一种尴尬,这种尴尬来自道德和信仰的碰撞,即到底是哪种力量使他们最终获得拯救。
对于双重人格的研究,从最初以别林斯基为代表的传统批评到我国近年来侧重现代派艺术理论视角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从社会到个人、从外界到内心、从批评到接受、从表象到本质的演变。对于具有双重人格的主人公们由堕落到救赎的途径,也是各持己见,有的人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人格分裂的他们找到了一条宗教救赎的道路,也有人认为主人公们其实是在自我拯救,是来自人类自身的巨大道德力量给了他们逃出苦海的救生圈。笔者认为,道德感是其人格发生分裂的原因和寻求救赎的原始动机,而宗教救赎才是人物获得新生的最终力量。
1、道德是造成人格分裂的根本原因
在陀氏小说中,触犯社会道德规范的有两类人:其中一类是真正为人不齿的恶人,如《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中的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罪与罚》中的卢仁和《群魔》中的强盗费季卡;另外一类如《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尼科夫、斯维里加洛夫、《双重人格》中的戈利亚德金、《地下室手记》中的地下人,他们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格分裂”的主角。这些人内心有着强烈的区分善恶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罪恶从而进行自我否定,分裂也就在所难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样触犯社会规范的不同群体,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他们设置了不同的命运,前一类人心安理得地为所欲为,而后一类人却饱受人格分裂之痛,原因就在于有无道德感。
2、道德在造成人物性格分裂的同时,
也潜在地指引着人主动寻求解救
以拉斯柯尼科夫为例,他犯罪后无法摆脱性格构成中与理性主义相悖的成分,也就是他作为人的良知所带来的困惑,拉斯柯尼科夫以“理智的人”的名义来反对索尼娅“狂热的”信仰,但他并没有成功。相反,这种自由与人性的斗争不断地煎熬着他,使他做出了自首的决定。这个求救的决定恰恰是以道德感和良心作抵押的,充分说明了道德的另外一种力量是扮演使人主动寻求救赎的动机这个角色。
三宗教——精神回归道路上的长明灯
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用道德的力量催生出了双重人格,那么在人物精神回归的道路上,作家又是以宗教作为风向标的,指引人物获得新生,因为人物最终的不同命运彰显了宗教的作用。在陀氏小说中,人格分裂的主人公的最终命运又分为两种:一种就像《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尼科夫,在索尼娅爱的感召下,投案自首,在牢狱里,他突然感受到苦难的伟大,使他有了向上帝忏悔的需要。作者把索尼娅看做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义。正是索尼娅的虔诚震惊了拉斯科尼科夫沉睡已久的良知,使他重新戴上十字架,从而实现道德完善、人性完美和灵魂净化,最后获得了新生。又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贪婪自私的德米特里和他的父亲为了争夺一个情妇而互相仇视,后被误认为杀父凶手而被捕入狱。善良的阿辽沙坚守着自己的信仰,用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对待每一个人,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帮助他们化解仇恨。德米特里在他的引领下,经过苦难的磨炼皈依了上帝,走上了精神回归之路。
而另一类人格分裂的人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双重人格》中的戈利亚金、《罪与罚》中的斯维里加洛夫却真正走向了毁灭的深渊,没有找到救赎的方法使他们精神崩溃、自取灭亡。同样是饱受人格分裂之苦的人,他们的心里都有着强烈的明辨是非的道德感,显然,道德感只给了后者一个希望救赎的理由、一个渴慕回归的动机,却没有给他们打开精神枷锁的金钥匙。所以,宗教才是解决人格分裂的最终途径。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致力于探索,并发现人的精神世界里的问题。他以更加清醒的理性目光,超乎想象地透视了基督教文化所能达到的深度,深切地展示了人类的苦难和罪恶,显示了基督教的救赎精神。正是这种对人性,对信仰的深沉执著给了后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方的众多作家都将其奉为圭臬。
往期内容:1、海德格尔:贫乏时代,诗人何为?(之一);2、海德格尔:论存在者整体之中的冒险者(之二);3、海德格尔: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之三);4、孙周兴:我们如何接近事物?——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诗”和“思”;5、斯坦利·罗森:尼采的继续革命;6、埃里克·沃尔瑟:尼采说“上帝死了”的真实含义;7、孙周兴丨尼采为何反瓦格纳丨他们如何决裂丨一个难断的现代性公案丨《瓦格纳事件》书名的双重含义丨残忍、做作和无辜,空虚灵魂的真实写照;8、王焕生:我这样理解《荷马史诗·奥德赛》;9、陈恒丨耶格尔的Paideia丨作为现代西方教育者的古希腊人;10、张旭丨福柯论人文科学与教育丨“人将被抹去,如同海边沙滩上一张脸的形象。”11、一篇《理想国》开篇的文本细读丨刘小枫《王有所成:习读柏拉图札记》选读;12、刘小枫丨呼唤灵性丨论不可见之域的诞生丨没有灵性就不会给予和感受真爱,也不能领会死和使生活有亮光丨灵性问题是有限生命的存在问题;13、潘公凯和甘阳丨谈美育与通识教育丨美的问题要不要继续下去?目前的美术评论,完全失去了价值评判,谁出的钱多就捧谁;14、世界读书日丨甘阳丨读《从黎明到衰落》丨为何莎士比亚是德国人创造出来的?15、甘阳丨大规模的中西对比,我认为时候还不到丨通识教育初见成效丨未来十年目标;16、甘阳丨你们美术界挺落后的丨思想界和美术界交往的目的是什么丨中国美术在现代碰到尴尬,可能一定程度上深刻体现出中国文明整体性的尴尬;17、甘阳的左右互搏丨心中真正论敌丨到底左好还是右好丨君子无可无不可丨该左就左该右就右丨孔子比苏格拉底高明丨最关心中国的自我期许;19、冯克利丨评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丨本书专门讨论当代美国人的“灵魂”丨年轻人追求“个性”或“独立”,“不比没发情的牲畜强多少”?20、村上春树丨与小泽征尔的一年丨小泽征尔的抗癌纪录片丨小泽说:“音乐这种东西,本来就处处充满了喜悦,这一点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报酬。”21、张爱玲丨谈音乐丨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丨最怕凡哑林丨最喜欢巴黑;22、作曲家瞿小松的音乐杂记丨如果说音乐是语言的终结,音乐的终结是什么?23、弗罗斯特说:“一首诗要想打动读者的心灵,最可靠的途径是通过耳朵。”24、海德格尔丨当我们纪念作曲家的时候,应该思考些什么和说些什么?25、朱光潜丨音乐的力量丨不学音乐的小孩成年后,高兴时不放嗓唱歌,颓唐时也不拿乐器弹奏,哀乐全闷心里,生气因之萧索,同情也因之冷淡;26、钢琴家巴伦波伊姆的音乐感悟丨有耳能听的就应当听丨不要机械地练习丨不要被动地等待灵感丨音乐与我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职业;27、美德可教吗丨政治哲学的悖论丨什么是人的血气?人的血气本身向政治哲人证明,它既是美德可教的障碍,又是其手段;28、喜欢哲学的不要错过丨北大先刚丨哲学和我的生命息息相关丨德国古典哲学和我的人生丨北大哲学的传统在哪里丨对精神要有一个认识和信念;29、黄裕生采访梁志学丨学者要成为言行一致的楷模丨如果学者故意歪曲真理,那是极大的罪恶丨如果一个民族连学者都腐败了,这个民族也就没救了;30、丁耘丨启蒙主体性与三十年思想史丨以李泽厚为中心丨三十年后,我们如何重新上路,开始思想?哲学能否还是启蒙之后的下一个三十年的起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