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我与国际中文教育rdqu

五月的南方,32度,扑面而来的是潮湿而闷热的风。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拉脱维亚,那片遥远的波罗的海之滨,即使在最炎热的夏天,也有着凉爽舒适的晚风。

在拉脱维亚的两年,开启了我人生的许多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出国,第一次离开家人,第一次接触职场,第一次从学生转变成老师,第一次独当一面……同时,据说,我也是第一个在雷泽克内市(Rezekne)生活的亚洲人,第一个在雷泽克内大学(RezeknesAugstskola)工作的汉语老师,第一个在里加68中学(Riga68thMiddleSchool)教学的中国老师。这许许多多的“一”,现在说来轻易,但对当时的我来说,真的是一个磕磕绊绊的过程,一个摸着、爬着、滚着、匍匐前进的过程。这两年的生活有苦有乐,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梦想的力量

人生的第一条朋友圈是:“在对方学校派来的车上,带着满箱满箱的教材书本和文化用品,准备奔赴一个陌生的城市,一个全新的岗位。刚才我的新同事说,我可能是那个城市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中国人,这也是那里第一次有汉语课。忽然一股莫名的压力感涌上心头,也似乎有点明白王昭君当年的心情了。不过无论前路如何,我也只能继续履行我的使命,尽力做好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同伴,独自奔赴离首都三小时车程之外的雷泽克内的途中时的心情写照。

那一年的八月十五,我在雷泽克内大学举办了中秋文化活动,学生们第一次知道中国有个叫中秋的节日,我跟学生们一起吃了月饼,猜了灯谜,笑着闹着,我还给他们唱了《明月几时有》。当活动结束,人潮散去,夜色渐浓,我一个人打扫教室,透过窗户,看到天上的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时,心里面想,不知道此时,我的家人,开始吃团圆饭了吗?

那一年,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座陌生的城,一个全新的教学点,从无到有。虽然承受过心酸、委屈、寂寞、无奈,但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远渡重洋,怀揣着的那个梦想——让汉语之花绚丽绽放。在任期内,我除了完成孔院和大学安排的汉语教学工作,为了打开局面,还积极到当地的青少年中心、中小学进行汉语知识宣讲、中国文化分享活动。每次看到听众那对汉语好奇、为中国文化所赞叹的表情时,我就感到心满意足。我总觉得,只要能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不仅有熊猫,不仅有功夫,还有动听的汉语,还有灿烂的千年文明,那就是一个小小的老师的大大的幸福!

终身的学习

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生,我一直以为学好本体知识、磨好教学技能,便已足矣。但等到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我才发现,这是远远不够的。

任期第一年,我是第一个在雷泽克内大学工作的汉语老师。一个稚气未脱、初出茅庐的菜鸟,孤身一人,在一个完全陌生、没有其他亚洲人的城市,无迹可寻,无人可问,工作和生活,全靠自己去摸索、去闯荡。不仅要日常教学、筹办活动,还要作为孔子学院的代表,积极与大学沟通,参与招生、行政等工作;还要与当地中小学、青少年中心联系,开展活动等。在筹办活动的时候,一个人往往身兼数职,策划、宣传、采购、布场、组织、主持、表演、清洁等等,多种“才华”集于一身。老实说,有些事务,本来我是压根儿没有接触过的,但事情来了,你不会也得会,因为你不做,就没人去做了。

虽然当时有点捉襟见肘,但这反而是倒逼自己学习和提高的绝佳机会。还记得,一位学生艾利克斯,也是大学里的体育老师。他是个功夫迷,因为大学每天为员工安排了半小时的午练福利时间,所以他邀请我教同事们打太极。虽说我上大学时学过,但那毕竟只是皮毛,自知形像神不像的,如果说要教别人,实在是贻笑大方。但当时,孔院刚在当地设立新教学点,我预感这是一个很好的打开局面的契机,所以即使硬着头皮答应了。当时我白天上课,晚上回到宿舍对着网上的教程依葫芦画瓢,如果遇到哪个动作自己实在琢磨不透的,就远程请教以前社团里体育系的小伙伴,第二天再现学现卖。就这样,虽说教学效果不一定很好,但起码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中国的太极。而我,也在一次次的挑战中,跟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作为一名社会新鲜人,在工作的过程中,难免有许多不妥善的地方,感恩共事的伙伴,给了我耐心的包容,和充分的成长机会。也让我懂得了,无论何时,无论身处何职,都不应该停下学习的脚步。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主动探索,自我更新,终身学习,是两年汉教岁月留给我的珍贵馈赠!

温暖的幸福

虽然说拉脱维亚这个东北欧国家的气温非常寒冷,走在路上,你也许不会常常看到行人脸上的笑容,不了解的人,可能还会觉得他们有点冷漠,但是拉脱维亚族可真是一个外冷内热的民族呀!在拉脱维亚两年,当地的居民淳朴热情,学生和同事和善有爱,我始终处于一种被关爱的氛围中。

去市场买菜,卖菜的大妈,即使不会说英语,也会用拉语热情地拉着我打招呼,说她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我了,“你能来这里真好”(当然是旁边的学生帮忙翻译的)。学生怕我寂寞,常常热心介绍当地的生活资讯,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

还记得在里加68中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期末考试之后,一个12年级的女生玛塔给了我一个拥抱,说:“谢谢你,老师!我打算明年申请塔林大学的中文系继续深造汉语,我觉得汉语很有趣。”就在那时,我觉得自己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所经历的一切,都值得了!

说到拉脱维亚人,不得不提孔子学院的外方院长——贝德高教授,我们都亲切地喊他“贝爷爷”。贝爷爷的丰功伟绩,就不再赘述了。我想说说让我至今仍心生尊敬的一件事。贝爷爷作为孔子学院的外方院长,如果能成功开拓新的教学点,那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功绩。但贝爷爷每次跟学校谈合作的时候,都始终不忘积极地为汉语老师争取福利。因为我曾经是孔院两个不同教学点的开荒牛——第一任老师,所以我感受得尤其真切。这样的细节,其实,即使他不做,也没有人会说什么,即使他做了,也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但是,他每次都不忘!一位古稀耄耋的老外交家,心里始终不忘我们这些“小朋友”们。就是这样的不经意间的举动,所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每每让我吃惊,进而心怀感激和尊敬。就是这样的贝爷爷,让我在一个陌生的国家中,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和幸福!

尼采曾经说过,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永恒的生命,而是永远的活力。在拉脱维亚教学的两年很值得,遇见了可爱的人,见到了美丽的风景,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感恩所有的遇见,我会继续将这一份温暖传递,用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祝愿汉语教学之花在波罗的海之滨绚丽盛放!

作者简介

张婕,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曾任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unanhai.com/ldzy/87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