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配乐:TheMilkCartonKids《ThereByYourSide》)舌头的快乐旅行(1)舌头的快乐旅行(2)舌头的快乐旅行(3)舌头的快乐旅行(4)舌头的快乐旅行(5)舌头的快乐旅行(6)目录
1.桂林米粉
2.柳州螺蛳粉
3.福建沙县小吃
4.肠粉
5.清粥小菜
6.四川豆花
7.河南羊肉烩面
8.陕西老安家
9.淮南王牛肉汤
10.牛王庙面馆
11.湘攸风味餐馆
12.岐山臊子面
13.潮汕砂锅粥
14.东北饺子
15.一碗馄饨
16.小六汤包
17.百年遵义米粉
18.土家烧饼
19.秦镇凉皮
20.四方大碗面庄
21.高原面点
22.老四川燃面馆
23.子都川菜馆
24.河背村西北风味面馆
25.广州的农家风味烧鸡
26.是鸭子,千万不要来南京
27.美好的大理小吃记忆
28.厦门小吃数过来
29.难忘喀什的美食
30.辣,其实是一种痛感
31.咸菜
32.卤豆干
33.剁椒鱼头
34.鲫鱼萝卜丝汤
35.清淡可口燕麦粥
36.我的粗粮版营养早餐
37.高丽菜卷
38.菜干粥
39.绝代双椒
40.腌西瓜皮
41.西红柿炒牛肉丸
42.芥菜大骨头汤
43.煮板栗
44.红椒苦瓜炒肉丁
45.排骨冬瓜汤+丝瓜炒肉片
46.绿豆芽炒韭菜
47.红烧肉
48.xx轩面包屋
49.木桶饭
50.永和豆浆
53.上海蜂蜜无水蛋糕
(以下我这些关于美食的系列文字基本写作于年-年)
第四十三篇:煮板栗十月是栗子飘香的月份,走到哪里,都可以闻到糖炒栗子的香气。在我家楼下,这些日子,有一个男人天天挥舞着大铲,在一口混着黑亮亮小石子的锅里翻炒着油汪汪的板栗。我每次等公交车的时候,不远处一个炒栗子的小贩也在用扑鼻的炒板栗香味一次次地轰击着我的嗅觉。
年9月,我和一个驴友胡同学在黔东南背包旅行时,榕江满大街都是蹲着卖巨大板栗的妇人,那么饱满的板栗只卖三块钱一斤。
我们买了很多生板栗,给小饭馆的老板几块钱加工费,等我们吃完饭后,他就为我们煮好了,一锅热气腾腾的板栗成了我们之后在贵州大山里一路边走边吃的零食。
记得那时,我们坐在简陋的公路边巨大的草垛旁,一边剥着香喷喷的板栗,一边等着村镇总也等不来的破中巴;在榕江静静流淌的河水边,我们一言不发地看着水,一边吃板栗。在黔东南长距离徒步时每每腹中饥饿时,边走路边剥板栗吃的安静午后是多么美好。
我结束黔东南的旅行回到深圳后,发现板栗的身价陡然高起来了,糖炒栗子一斤十块钱,绝不讲价。我问遍菜市场每个卖生板栗的摊位,全是一斤六块钱。这几天,我在一阵紧似一阵的香味里无可救药地怀念板栗,于是决定自己煮着吃。
在菜场小摊老板娘的指点下,我先将生板栗外壳用小刀切开一个个小口,这真是考验手力和耐力的过程,需要极强的耐心和极高的专业精神。再将切好口的板栗丢入冷水中,水沸腾后只需十来分钟,香气四溢的板栗就熟了。立刻将板栗水控干,盛于盘中。如果板栗一直浸在水里,果实会烂软。
趁热剥板栗最妙,沿着切开的小口剥,外层坚硬的皮和内里紧包的褐色的膜剥离时如探囊取物。板栗油润晶莹,口感微甜,我就这样急不可耐地站在阳光下的炉边一个个边剥边吃,这样的时刻比起当年在贵州大草垛边等车时吃板栗的悠闲也输不到哪里去。
(写于年)
(本文图片为法语朱老师原创)
第四十四篇:红椒苦瓜炒肉丁我做有些菜完全是妙手偶得,之前从来也没想到红椒可以和苦瓜进行亲密的混搭,再加上肉丁的参与,可以做出一道非常下饭的菜。
之前我曾胡乱做过两道菜:西芹木耳炒红椒(我不是在做菜而是在进行绘画,我搭配菜的原则从来就是要有强烈的色彩冲击力,于是就选了三种有强烈色彩冲撞感的菜进行素炒,口感不错。)和一道苦瓜酸菜炒豆豉。
后者是我从一家湖南餐馆的菜单里偷学来的,苦的酸的和臭的,我想不出还可以把这三种食材进行搭配,于是回家后就试做了一下,味道相当奇特,有点酸有点臭又相当开胃的菜给人的味觉体验是出其不意的美好。
因为那次食材买得太多了,做完这两道菜,留下了半截苦瓜和一只红椒,丢在冰箱里两日,不知如何处置,看着它们心烦,忽然想把它们俩混炒一下,再配上猪肉丁,如何?
为了实现这个创意,我立刻去菜场买了一小块猪肉,只花了一块八毛钱。好吧,我早已经习惯了小贩们看到我超少量买菜买肉后不满的眼神,反正我可不想这次再剩下了。
这些日子,我发现做家务也是个很不错的禅修过程,方法是尽量将每一个动作放慢,尽量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的状态,做完这个家务就可以体会到内心变得安静和清凉。
比如切苦瓜和红椒的时候,我不再嚓嚓嚓地像上火线一样快刀一通乱砍,而是要求自己非常非常慢地把它们切成几乎一样大小的丁,这其实是对耐心非常极限的要求。当看到几乎一样大小的红丁丁和绿丁丁缓缓滚落刀下,那时简直认为自己就是个最优秀的匠人。
切肉丁同理,之后将它们裹以生粉,再用料酒酱油来腌。油热后将肉丁爆炒少顷,马上起锅,装入小碗中待用。再倒油,先放入红椒,稍炒后放入苦瓜丁,看着它们红红绿绿地在锅里打架混战成一团。
因为我要求这道菜色彩一定要鲜艳可人,所以我没有放酱油,这可能会牺牲一些入味的感觉,但胜在色彩撩人。大火炒一两分钟后最后倒入肉丁,放盐和香油,起锅了。
我已经用客家小煲仔做了一小碗米饭,配上这道红红绿绿非常盛夏感觉的菜,入口后有红椒的清甜,肉的鲜嫩,最妙的是,苦瓜丁的参与非常好地缓解了这道菜的油腻,而变得清爽可口。盯着这道色彩可人的菜,我在为它琢磨一个更好的推广名:“红男绿女”,不知道是否妥贴?
(本文图片为法语朱老师原创)
第四十五篇:排骨冬瓜汤+丝瓜炒肉片今天下午三点来钟,泼下今年第一场透雨,天地一片恐怖的白茫茫,我甚至清晰看见一道闪电的枝枝杈杈划破天际。这闪电来得如此奇怪,就像前些日子久久不下雨的天气让人无法理解。
黄昏,我去楼下菜市场买菜,空气清湿甜润,大雨带来的清爽让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景象突然美好起来。
这些日子我都是自己做饭吃,因为我已经吃遍了方圆一公里内每一家餐馆,厌倦了每一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菜,为了不再因漫长的等菜而心情越来越坏,我只好经常自己做点喜欢吃的菜。
我得变着花样做饭,口味色泽都不能马虎,不然,我挑剔的肠胃又会很快厌倦。这样日复一日地做煮妇,没准我会变成一个不错的厨子?
今天晚上,我突然想吃丝瓜炒肉片,再煲一锅排骨汤。冰箱里有昨天买的还未吃完的五花肉,把它切薄片和丝瓜大火同炒。
出于我对黑木耳的热爱,每逢有炒肉片的菜我都喜欢放些黑木耳。我家里准备有一箱质量上乘的陕南黑木耳,用温水泡发几朵后,大如盛开的大丽花。最妙的是它绝不会像大多数小吃店里炒的黑木耳是橡皮的弹性口感,而在软和薄中有无尽的嫩滑,让我百吃不厌。
我总去菜场拐角第一家铺子买菜,因为我喜欢那个卖菜的女人,她有黑亮浓密的长发,长得清秀婉约,每次看到她,我就想起关于中国古代娴雅女人的所有形容词。
可今天她那里卖的丝瓜真贵,六块钱一斤。我拿了一只最小的也要两块五。我在那个菜摊又买了薄薄一片冬瓜,一块三。排骨十八块钱一斤,买了一根,十块钱。
我咨询了卖猪肉的女档主,排骨煲冬瓜最好配一点薏米同煮,这种方法我从来没有试过,今天我想小小创新一下。
我又买了半斤黄豆芽,准备明天中午素炒着吃。今天的排骨汤太多,只能喝掉一半,剩下的汤等明天中午加热后同黄豆芽同吃,一顿午饭又解决了。
同炒绿豆芽的大火快炒不同,炒黄豆芽最需要温吞水一样的耐心,而且一定要舍得放油。一边小火煸炒黄豆芽,一边一点一点加水,水干了后再加,如此几乎要反复十次,直到黄豆芽没有一丁点豆腥气,而微微荡漾出肉的美妙口感。且黄豆芽非常不出数,炒半斤黄豆芽,最后出锅的只有小小的一盘子。还有我发现的一个秘诀是,炒黄豆芽时投入一些蒜沫可以让菜味鲜香许多,陡增神韵。
此时,暮色降了,香味徐徐,我的排骨汤也要出锅了。
(写于年3月5日)
第四十六篇:绿豆芽炒韭菜厨房就像一座小型试验室,碗和碟子仿佛试验的烧瓶,菜场里琳琅五色的菜蔬就是试剂,把它们进行随意的混搭组合后,试验出的结果由厨娘品尝鉴定,每每会有恐怖的结果,当然也经常有精彩的意外。
时不时,我就钻进厨房里用萝卜、大白菜、虾仁、鱼头做着红红绿绿的试验,这是多么快乐啊。
做饭真是太需要想象力,我试验过很多组合,却从来没想过把绿豆芽和韭菜放在一起炒,某一天,我无意中在一家超市的书摊上乱翻菜谱,其中一个篇章就是绿豆芽炒韭菜,出来的效果图白得脆嫩,绿的乡野,真是诱人,我立刻决定今天中午就做这道菜。
买五毛钱绿豆芽,再买三毛钱少少几缕韭菜,把它们仔细清洗后,将韭菜切成小段。先下锅翻炒绿豆芽,七八成熟的时候,韭菜倒锅中,快速炒几下,放盐时一定不要太多,因为韭菜很吸盐,平常放盐量的六七成就行了。
这道菜主要吃其清香可口,盐味重了,所有的清野之气都被盖住了。放完盐之后再淋些香麻油,就可以起锅了。
我吃过清炒绿豆芽,也吃过韭菜炒鸡蛋,这两道菜都没有绿豆芽炒韭菜的香气,清炒绿豆芽太过素淡,没有回味的空间;而韭菜炒鸡蛋却失在口味的浓和厚,没有清香滋味。
男人和女人有最佳的组合,菜和菜也有最相配的伴侣,没想到绿豆芽和韭菜就是一对神仙眷侣,它们在一起共同烘托出的滋味在豆芽的清甜中伴着韭菜的缕缕浓香,对于吃了过多肥腻食物的嘴巴来说,就仿佛突然吹来一阵爽快轻风,让我不由得风卷残云吃掉一大盘。
这道菜很便宜,原材料花费不会超过一块钱,而且省事,做菜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又如此美味,我于是经常做它。
因为我是个勇于创新的人,我不满足于这单调的搭配,有一次我买了一只红辣椒,将其切成细丝,先放在锅中翻炒,七八成熟的时候再倒入绿豆芽,最后再放入韭菜。出来的菜红绿白明亮抢眼,就像一幅阳光下明艳的画幅,而且口味多了一重淡淡的辣,让乡野轻甜的这道菜多了点生猛的余味,OK,我的大胆试验再次成功了。
(写于年)
第四十七篇:红烧肉年12月底,爸爸的三周年祭日过去没多久,这个微冷的夜里我很想念住在天上的他。记得小时候,他经常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做一碗油亮亮的红烧肉,那盘酱色晶莹的肉带给过我怎样的快乐啊!今天晚上,我在无法排解的思念里心乱如麻,我很想用心做一盘红烧肉以怀想天国的父亲。
我上网查了些资料,发现红烧肉的炒糖色除了用油来炒的传统方法之外,还有很健康的新派做法,依葫芦画瓢,我忙碌起来:锅里放小半碗温开水,再加两大勺白糖,中火,熬到白糖融化、冒泡、颜色变焦红时关火,再冲入半碗温开水,成为颜色适中的糖色,盛好备用。
五花肉切大块,放进冷水里煮开,捞出洗净,放到温水里泡一会儿。锅里加一小勺油,将滤干的五花肉放入翻炒十五分钟,把浸出的猪油倒出,加入姜片、八角、桂皮等香料,一小勺盐,再倒入糖色,加水没过五花肉,盖上锅盖,小火煮开,一小时二十分钟后,大火收干水分即可。
这盘油润晶莹的红烧肉带着无比的软糯香浓袭击着味蕾,香得让人击掌。为了解腻,我再炒了一盘醋溜大白菜配合着吃,就像一个浓艳的公主身边要跟着个白衣素裙的侍女,浓淡相宜。
面包屋--图片来自网络第四十八篇:xx轩面包屋深圳大街小巷有很多面包屋,它们往往起一长串西方女人的名字,希望我们联想起十七十八世纪一个坐在窗边绣花的女人,比如什么什么娜,比如什么什么妮,但我独喜欢xx轩。
或许就是因为它的名字起的不俗,初听它的名字,像是个卖文房四宝的地方,再琢磨是个需要一品的卖食品的地方,这样的名字留给人不断的想象空间,让我喜欢。更喜欢它LOGO的设计,红、橙、褐色三个象大葡萄一样的圆团团紧紧地依在一起,是汉字“品”的抽象,中间似乎是随便抹上的一笔,其实是大写意的“一”。它的门头上,VI底色是刚烤出的面包那样的金黄,上面的文字又象巧克力色的诱人的褐色。
最可爱的是这里的服务员就让人想起巧克力小蛋糕:穿着巧克力色的大围裙,头上别着金黄色的小帽子。我不知道是什么人给他们做的VI设计,真的很出色。这家面包屋总是燃着黄橙橙的光,温暖地躲在居民楼的一角,在黄昏或者细雨时分,每次看到这个亮晶晶的小店,有细细的面包香气飘出来,我心中总会有淡淡的欢喜。这里显然经营得非常好,我看着它不紧不慢地在深圳扩张开,我家附近已经很均匀地布置了三家xx轩面包屋了。虽然我不是个爱吃甜食的人,但我时不时会去xx轩转一转,我更喜欢的是那里笼罩在巧克力感觉中的氛围。
那里永远很洁净,货架上只摆着少少的面包,这让我想起在上一家服装公司工作时,和我们合作的法国公司的设计师说:“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社会中,奢华,有时就是大大的空间,只摆很少的东西,那种通透感和空间感就足够了,所以,大的品牌店永远是宽大的空间,只有很少的货物。”
我想xx轩的经营者是懂这个道理的,每个品种待售的面包只摆三四只,很整齐很乖顺地躺在那里,让人觉得每一只都弥足珍贵。每次去那里,有时我只是想转一转,但当那个巧克力蛋糕般的小服务员捧着一只藤编的小篮站在我旁边,等着我往篮中丢面包时,我总是鬼使神差地无法抗拒,就这样买了一只只面包回来:绿茶包、肉松包、海苔包、辣味热狗包......
xx轩的面包我吃了很多种,它的价钱总比其它面包屋的贵五毛到一块钱,但我觉得它的味道比它们好,我愿意多花这些钱。最爱吃的是牛肉色拉包,面包中间切了一条缝。里面塞着爽口的菜蔬,还有些许牛肉的香气。我喜欢这款面包清淡的口感,像广大田野轻新的味道。xx轩的蛋糕我吃得很少,我更喜欢欣赏它们,每个都像一枚小工艺品。它们都非常小,松且软的外观,巧克力的底色上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再被包在透明玻璃纸里。这样的蛋糕让我想起日本人的饮食观,用眼睛来吃,在没有吃之前,眼睛已经让胃饱了。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心情极度低落,那个下午,我坐在草地上晒了很久的太阳仍然不能把坏情绪驱散,我信步来到不远处的xx轩,第一次要了只小小的巧克力蛋糕。我坐在角落,在烤面包的香气里,慢条斯理地吃着软腻带着可可微苦的蛋糕。
那一刻思绪变得出奇地简单,只有松软的口感,只有美丽的蛋糕颜色。我看着两个面色白净的小服务员在店里忙来忙去,透过茶色玻璃,这个城市的人们正在匆匆而过,不知为什么,我就这样,突然地,一点点放松下来,我知道,吃完这只甜软的蛋糕,走出这间温馨的小面包屋,我还是要面对自己杂草丛生的烦恼,生活还是要继续。
生活中种种境遇似乎就像这间小屋里各各不同的面包:有的甜,有的咸,有的辣,而有的,就让人完全说不出它的味道。
(写于年)
第四十九篇:木桶饭我家附近有一个很有特色的湖南风味餐馆“xx人家”,内部装修很拙朴:用的全是原木的桌子,憨憨拙拙的。椅子都是藤编的,柔韧舒服,可以将身体很妥贴地放进去。
最妙的是这里的灯,长方体的,日本风格的,糊着米白的麻布,边缘穿走着粗犷的针脚。麻布每一面写上一个拙朴的字,低低地悬垂在头上方四十厘米的地方,罩出一方温柔。服务员小姐都戴着乡土的蓝印花的小围裙,头发上也环着同色系的蓝印花的小方巾,跑来跑去时有清新的风带过。这里的菜牌也做成与整体形象圆融为一的土褐色,仿佛是从桌子里长出来的。每个菜名前都标注着若干小辣椒,从一个到三个,明示其辣味指数,方便对辣椒有不同抵挡能力的食客的胃。为了最大化地扩大顾客群的范围,这里的本土化工作也颇周到,推出很多没有一点辣味的菜式,如胡萝卜肉丝等等。这样的菜名前就没有小辣椒。但我个人感觉,来“xx人家”却不吃辣,几乎等于入宝山空回手,糟蹋了风景。盛饭的容器非常有趣:是一个微缩了很多倍的木桶,就这样粗糙不经装饰地咄地一放,让我想到来这里吃饭的岂不是都成了“饭桶”?
木桶饭--图片来自网络木桶里装着很结实的米饭,上面扣着厚厚的菜,饱满得呈弧形拱起来。最棒的还是它的菜式,根据你点的不同有烟笋炒肉丝、萝卜干腊肉、辣味鱼块、红烧豆腐、雪菜肉沫等等。
这里的菜大多偏辣,米饭上面点缀着红和绿的尖椒段,出其不意地袭击着味蕾,让人唏嘘有声,但又痛快至极。上层的菜汁已经渗入了米饭中,下层的米饭也很香浓。最底层还垫着一层荷叶,让人在臆想中米饭应该带有荷叶香。
这里的小菜很便宜,用客家餐馆里装米饭常用的小瓯盛着,素菜只需三块钱一份,清爽可口。尤其是凉拌苦瓜,切成薄得透明的小片,上面再躺着几丝红辣椒,目光接触后感观首先兴奋起来了。入口有淡淡的盐味,苦味已经稀释成了清清的爽。
酸萝卜也不错,白萝卜被切成四方块,泡得浮表有些软,还发出淡淡的臭味。但据我一位正宗的湖南朋友说,这才是最地道的湖南泡萝卜的味道,所以它臭得有理。酸萝卜入口后先是酸味拥挤而来,紧跟着就是牙齿爽脆的快感,和着此地相对油腻的饭菜,一个美丽的补充。
这里由于装修风格拙朴自然、菜式鲜美,上菜速度快而引来了汹涌的食客。下午六七点钟都很难找到座位。我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知道了这里,后来, “xx人家”几乎成了我的食堂,
我来深圳好几年了,从最初只感受到它的冷漠和坚硬而不喜欢它,到现在从点滴中感受到了深圳的可爱和生动,从而开始把这里真正当成家。
喜欢深圳的无数个理由中就有一点:在这里你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美食和小吃。这里五光十色移民文化将各地美食一并携裹而来,让我们在大快朵颐的同时感受着生活在深圳别样的快乐。
豆浆--图片来自网络第五十篇:永和豆浆每个周日,在培训中心上完五个小时的法语课后,我总是累得筋疲力尽,像一团泥一样脚步绵软地坐着地铁回家。下了地铁,再懒洋洋地往家走。我一边走一边想回去一定好好睡一大觉,醒来后去哪家餐馆吃什么犒劳自己。
每到周日下午四点钟,我肚子就微饿了,此时,刚好路过“永和豆浆”,我总去那里要一杯热气腾腾的豆浆,找一个临窗的座位,慢慢地喝完豆浆,腹中暖而鼓,再踱着步子慢慢地回家。
说实话,我不喜欢“永和豆浆”里的各种米饭套餐,它们贵且滋味模糊,除了配有精美干净的碗碟外,我找不出其它优点。但我一直喜欢“永和”的豆浆,永远暖白浓香,虽然四块钱一杯并不便宜,但这杯豆浆是真的不加水的醇厚。
其实,我每次在永和大王小坐,往往是由于一种心情,而不是真的因为豆浆。某一个白天或者夜晚,我会突然想去一个有明亮灯光、细细音乐和低低人语的地方坐一坐,选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握一杯热乎乎的豆浆,慢条斯理地喝着,透过大玻璃窗,看看街上来来往往的陌生人,偶尔再看看店里其他客人:他们或捧着大碗的馄饨吸溜溜地喝着,或如我一样懒懒地用小匙搅着豆浆。
在寒冷的日子,那里很温暖;长夜里,不管几点钟,那里桔色明亮的灯光永远都燃着。二十四小时店仿佛就是为了收留这个城市里那些突然感到寒冷的人们而存在的,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去那里坐一会。随便要点什么,听听音乐,什么也不想,或者看看外面的人们。
在每个人的日子里,都会在某个时间段突然陷落出一个或两个大大的空洞,这种无处可依的茫然感觉很难精准描述给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最近的亲人或朋友。这个时候需要的或许是这样一个地方:它任何时候都开着,足够温暖,足够干净,有一杯热热的饮品,没有人会在意你坐了多久,你到底在想什么。
今天,下课后,我要了一杯甜豆浆,一边喝一边拿出法语书准备下一周的课程。十来分钟后,暖意盈怀,我离开前,发现我身后一直坐着一个男人,他也只点了一杯豆浆,静静地坐在窗前,在下午四点多“永和”的桔色灯光里,看着窗外,发呆。在这个城市里,此时此刻,有多少像我一样孤独的人捧着一杯豆浆取暖?
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我就是在“永和豆浆”度过的,那时,深圳中心区正在疯狂地燃放着烟火,站在我家阳台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片繁华盛景,我一个人看了很久,眼睛里充满了欢乐的红红绿绿,突然,没来由的,我心中感到一阵尖锐的空和疼痛,几乎无法呼吸。
于是,我打开门,下楼去了永和,要了一杯暖暖的豆浆,静静地坐在那里,一直看着手表上的指针跨过零点。我微笑着对自己说:亲爱的,又是一年了。
第五十三篇:上海蜂蜜无水蛋糕夏天,在农村看到一些人戴着草帽,上面印着的字不是”北京”就是”上海”,而不会印上他们小县城的名字。偏远地方的人把对大地方的憧憬表现在最粗陋的日用品上,希望北京或者上海能够提升草帽的档次,这种心理非常有趣。
我记得候宝林说的一个相声,北京旧时卖老倭瓜的小贩一定会这样吆喝:“栗子味的老倭瓜!”而一个卖栗子的绝对不会喊:“老倭瓜味的栗子!”很多人都喜欢在不起眼的东西前加上一个美丽的光环,似乎这样一修饰,那东西就果然光鲜起来。
我家楼下不远处的菜市场门口,新开了一家专卖鸡蛋糕的小店,招牌是“上海蜂蜜无水蛋糕”。在蛋糕前一定要标注着上海,多少也是为了显得这蛋糕充满了海派和洋气。
一台据说五千块钱的锃亮机器不停地烘烤着鸡蛋糕,每当蛋糕出炉,喧腾的香气隔好远都闻得到。在金灿灿的蛋糕前总站着流着口水直勾勾看它们的孩子,和一口气就买一两斤蛋糕的家庭主妇。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我没有什么点心吃,除了偶尔吃陕西特产的水晶饼(大部分情况下吃的都是廉价的水晶饼的皮)外,就是吃这种圆形金黄的鸡蛋糕。
记得,童年时的鸡蛋糕被包在透明塑料袋里,封口处是一个简陋的塑料扣。打开后,里面的鸡蛋糕冰冷、松软、油汪汪,但这已经是那个年代小孩子们们难得的美味了。
很多时候,除非家里有了病人,人们才会一狠心从商店买一袋鸡蛋糕回来。那些鸡蛋糕总是松松的,不停地掉渣,现在想来那里应当是加了大量的水。
我已记不清最后一次吃鸡蛋糕是什么时候了,渐渐的,鸡蛋糕走出了我的记忆和食谱,我再也没有吃过一个鸡蛋糕。
生活越来越好,美味越来越多,我无数次路过亮晶晶摆满诱人蛋糕的面包房经常连看也不看一眼,哪里想得起来吃多年前哄小孩子的鸡蛋糕呢?
当我一次次地路过菜市场,总被那撩人的香味诱惑着,又看到那么多排着队大包购买鸡蛋糕的男女老少们,我终于忍不住了,尝试着买了两个鸡蛋糕,小心地咬了一口。
鸡蛋糕--图片来自网络
或许真如他们所说,因为没有加水,这鸡蛋糕格外密实有弹性,不像小时候的蛋糕那样松而无力。它还是热乎乎的,清晰地飘着鸡蛋的浓香,这样的香味口感加上金灿灿的外观和内里,让它完全有别于小时候吃的冷软而油腻的鸡蛋糕,它就像是一个香喷喷且快乐的感叹号,让我的舌头和记忆都抖然一惊。
以后,像无数的家庭主妇一样,我成了那家蛋糕铺的常客,不但买给自己,还大包小包地买给朋友,隆重地拎着一大包刚出炉的鸡蛋糕去看望朋友的事情,我经常做。
来自久远时光里的鸡蛋糕总能牵出我对童年的记忆,每次吃它时,味觉在相仿的气息里回到了从前,我仿佛在与往事做小小的对话。
从长长的午睡中醒来,将两只鸡蛋糕加热,放在一只精致的盘子里,盘腿坐在沙发里慢慢地吃,心情总是非常怡然。
(待续)
(本文题图和个别图片来自网络,其它图片为法语朱老师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