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是文化?我个人的理解其实很简单。文化不只是概念,更不是口号,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赵为民
禅敦·舒时文化在当下已成为热词。可是几年前,社会谈论紫砂壶时更多的还是价格、名家和增值,即便谈到文化,也很恍惚,很无奈。但在那个时候,却有两个人谈起文化时很清晰,很坚定。他就是我国著名陶瓷设计家、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先生。
图为:宜兴紫砂之星评选专家组组长
张守智专访
来源:中陶网
我们俩在一次有关紫砂壶问题的长谈中,张先生说:当今中国紫砂事业的发展遇到新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单靠设计已经无能为力了,要靠文化才有可能进步。他认为我是专搞文化研究的,所以希望我能为紫砂事业付出一些精力。他还亲自买了车票,陪同我去到宜兴丁蜀镇,走家串户地拜会紫砂壶艺人。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与紫砂结缘,并清晰地、坚定地走着提升紫砂壶文化内涵的道路。另一个是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先生。史先生长期坚持把文化作为紫砂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的观点。多年来,他与许多专家学者交朋友,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积极鼓励他们投身到紫砂事业中来,为发展中国紫砂文化营造良好环境。
图为:年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于“紫玉梵音——印象蜀山范泽锋紫砂心路”致词
那么,什么是文化?
我个人的理解其实很简单:
文化不只是概念,更不是口号,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紫砂壶文化就是指紫砂壶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禅露金庸先生曾经对我说,台湾的钱穆先生对茶很有见解,认为中国人的最高人生境界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人们今天喝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唐代人喝茶用茶砖,茶里加奶加糖,目的在解渴和充饥,依然偏近于功利的。到了宋代,喝茶的方式改变了,有壶,有杯,喝茶艺术化了。到了明代,更加讲究。这个讲究自然包含着紫砂壶的使用。可见,用通俗直白的话来讲,文化也可以算作是一种讲究。
人们要问,紫砂壶要怎样讲究才算文化呢?我认为:
一是做壶要讲究。做壶的讲究体现着审美的追求。陆羽在《茶经》中强调的“精行”观念就是这个意思。一本茶经,我们看不到文化的直接表述,看到的却是陆羽在茶之具、之器、之造、之煮、之饮等方面的周密细致的介绍,我们从中体味到了他的审美情趣,他的有关精行的实际运用、理论思考和哲学境界。在壶的制作上精益求精,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工匠精神。认真做壶,做好壶,就是一种文化。
二是用壶的讲究。紫砂壶的出现与茶有关,主要是做泡茶之用的。人们对它的审美情趣皆在泡茶过程中产生。人们在生活中逐步发现,喝茶可以静心,促进思考,于是寺庙里的和尚首先有意识地把茶也包括壶与坐禅修行联系起来,因此有了“供春壶”的故事,有了“吃茶去”的公案。而“禅茶一味”则成为茶文化中重要的文化价值观。
清人陈曼生喜欢用紫砂壶泡茶,他把对茶的体验和认知镌刻在壶上,从而开启了文人壶的先河,紫砂壶由此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逐渐演化成为艺术品和收藏品,许多文人家居生活都以紫砂壶作为必备用品和观赏品。
泽锋石瓢
在当下紫砂壶的设计中,文气甚至被有些人视作评判好坏的价值标准。其实气韵确实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表现中国艺术柔中带刚、蕴藉内在的风骨和精神。紫砂壶外表温润,内在坚硬的品质,正是中国文化极致的体现,与中国美术、书法体现着共同的审美追求。而紫砂壶所包含的简单、拙朴、包容、禅意等哲学理念更是成为世人共同的价值认知和精神追求。老舍先生说,人应该有一把属于自己精神世界的壶。我也有一首《咏文人壶》诗,曰“文以茶之器,紫砂当属乎?曼生情此共,顾氏意何孤?风雨家乡土,精神世界壶。玩为君子事,问尔入时无?”其中“风雨家乡土,精神世界壶”正是对紫砂壶文化的诗意概括。
禅墩·黄金甲
当然,我们在谈论紫砂壶文化时,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人的感性素质。感性素质决定着人的艺术品质和生命品质。当紫砂壶为人们提供了获取审美情趣和幸福生活的条件时,人们同时要拥有获取感知情趣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每天一壶茶,让世界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