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导致的
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
以及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等
留下了各种地震的痕迹
典型的灾害遗迹不仅具有科学研究意义
也是开展科学普及教育的天然场所
还有较高旅游开发的价值
因此,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公园形式
↓↓↓
地震遗址公园
1地震遗址公园
地震遗址公园是以保护地震遗址和遗迹所处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为目的,利用地震遗址及其潜在的文化内涵建造的具有特定文化意境的公共开放绿地,是一种集教育、科研、娱乐、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一体的公园类型。地震遗址公园是地震遗址保护和复建的一种重要形式。
2地震遗址公园的发展
在里斯本建立现代地震学之前,一些国家对地震遗址的保存与复建就进行过探索与研究。但最初地震仅仅是重新规划建设城市的一个契机,除了对地震后一些古建筑等历史遗迹进行保护,其他地震遗址完全被新的建筑与新的景观所取代。
直到年5月,《威尼斯宪章》提出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历史文物建筑,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者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者乡村环境。”
神户港震灾纪念公园
根据资料的记载,日本北淡町震灾纪念公园以及神户港震灾纪念公园是世界上最早正式建立的地震遗址公园。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把地震遗址的保护作为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项内容。
最初的正式法律文件是由国土部颁发的《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和《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要“依法保护典型地震遗址、遗迹”。
我国地震遗址公园的雏形是地震地质公园,第一个明确建立的地震遗址公园是唐山地震遗址公园。
3建设地震遗址公园要注意以什么
1.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名录的建立从为建筑和抗震减灾等提供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保留与保护地震遗址的原始风貌是主要的科学导向。在对地震遗址现状的保留与灾后重建工作中,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确定和完善需要保护的地震遗址遗迹名录,落实保护的措施,避免在重建过程中这些地震遗址遗迹遭到破坏。
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名录的建立,主要是将地震遗址遗迹进行评估与分类记录,包括遗址的类型、内容、规模、分布等,对地震遗址遗迹的典型性、稀有性、历史性、纪念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进行充分论证,并评价其科学、社会和经济价值,以便制定确实可行的保护和复建措施。
2.创新发展,注重体验在地震遗址遗迹得到较好的保护基础上,对地震遗址进行改造、利用,充分发掘其具有的生态与游憩功能的潜力,使其成为重建家园的一部分,进而转化成公众进行纪念、科教、娱乐、观赏等活动的公共绿地。
另外,还要本着适度开发的原则,深入分析社会科普需求,优选危险性较小,交通便利的遗迹,构建以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为主旨,集知识性、体验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科普体系,通过科普基地、主题公园建设等方式,实现既科普惠民,又发展当地经济。
3.应急准备不能少地震遗迹多处在山区,交通相对不是很便利,在原址上开发利用灾害遗迹,首先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论证,尚未稳定的遗迹暂不开发。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和保护措施。
作为地震遗址的纪念公园也更应该发挥它的应急抗灾的功能。因此,在规划设计地震遗址公园时,应充分考虑应急篷宿区、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等基本设施;应急消防、物资储备、指挥管理等一般设施;应急停车场等综合设施。同时要强化游乐用具的抗震性,合理设置出入口,保证紧急运送大型车辆的出入,使地震遗址公园成为应急避难场所和为公众普及应急避难知识的场所。
地震是一场天灾
但也是城市再生的一次机会
我们不会忘记
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损失与痛楚
但是也要给已经习惯平淡生活的
人们以心灵的震撼
体会生命的顽强与寄托生活的希望
参考资料与图片:《地震遗址公园设计浅析》黄晓倩;《地质灾害遗迹与科学利用》曹晓娟;《地震遗址公园初探》宋扬;中国文明网;人民网
今日震情信息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9月29日10时02分在棉兰老岛附近海域(北纬5.64度,东经.61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70千米。-END-
/本期小编:林鹏/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