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将军郭
心理咨询师
性感长腿女青年
图片来源于大将军郭
7月20号我去了欧洲旅行,在朋友圈发布了在诺坎普球场的照片,有人问,你去西班牙了?我以为你去了比利时呢。
说出来自己都汗颜,我最初的旅行计划就是去比利时参加Tomorrowland电音节,顺便再去邻近的国家转转。
但无奈没买到音乐节的票,到了6月份求票无望,莫名其妙开启了西班牙葡萄牙之旅。
办签证之前还在问自己,不是要去比利时吗?
类似的问题我在人生无数个分岔路都问过,明明计划了A,最后选择了B,也可能是CDEFG,总之好像经常性让命运把自己引领到了没预计的地方。
所以,这一次没带任何预期的抵达了西班牙,最后还拐弯去了完全没设想的目的地荷兰。
十六天的旅程竟然比以往每一次自以为正确的选择都开心,在途中也遇到了很多意外的惊喜。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次旅行的收获,我觉得是“学会将错就错”。
人生没办法总是按计划行事,哪怕有B计划备选,最后可能也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执行,可惜以前的我总会固着于为什么没实现最初的愿望,经历这次旅行,更达观了。
走到哪里就感受哪里,走到哪里都是最好的安排。
命运给的推送,虽然跟最初的设想不一致,但说不定更适合现在的你。
写一下16天的旅程里经历的华彩篇章,不算是中规中矩的游记,更想分享我一路的心情和体会。
马不停蹄的巴塞罗那
虽然西班牙是意外的旅行目的地,但是出发之前还是做了点功课,攻略上说,巴塞罗那的四个必去之地是高迪的四大建筑,圣家堂、桂尔公园、米拉之家和巴特罗之家。
讲真,我对“必去”这种词已经免疫了,但到了巴塞罗那的第一天,我就被打了脸。
高迪真的是个天才,可能看惯了北京像是一个娘胎里生出来的办公楼和住宅楼,我一直在感叹高迪的设计“这样也可以?”、“这是怎么想到的?”
高迪认为世间事物不存在绝对直线,所以他的建筑多以曲线为主:
像圣家堂就是双曲面结构,十字形翼部,中殿、石子和后殿的拱顶依次升高,参观的时候走进主入口,就能把美丽的拱顶尽收眼底。
巴特罗之家也是如此,房屋建筑没有明显的棱角,室内外都是波浪形,线条圆润,它的造型虽然以怪异著称,但不切身体会,是感受不到这种“怪异的”挑战常规的美感的。
真的很佩服高迪,终生未娶,一生痴迷建筑美学,花了43年的时间建造圣家堂,我在看攻略的时候也有被他的设计打动到,但心里的激动还是少了几分。
被“照骗”了太久,人到了实地常常会觉得“不过如此”,但四大高迪建筑完全不一样,置身其中的震撼是再美的照片也传递不了的。
如果说真有不去一定会后悔的景点,那这四个地方一定会在我的名单上。
虽然我不是很懂建筑,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也不一样,但在赞叹之外,高迪的设计让我感受到:
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不是一定要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我们常以为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但在“应该”之外,还有新天地。
除了参观高迪建筑,巴塞罗那的三天行程也安排的很满,医院教堂、普拉多博物馆、诺坎普球场都值得去,但我想着重推荐一个相对小众的目的地——毕加索博物馆。
之所以说小众,是因为我去的时段,竟然没有一个中国人,零星的几张亚洲面孔都是韩国人,在旅游旺季的巴塞罗那真的很令我意外。
世界上现存的毕加索博物馆一共有3个,巴黎那一间是名气最大也是馆藏最多的,位于巴塞罗那的毕加索博物馆曾是毕加索的居住地,主要展出他少年时期的作品。
虽然他最成熟的作品不在这,但是通过看画和听导览,能了解到毕加索的少时经历,对他的印象也更加丰满和立体。
我强烈建议大家在去任何一个博物馆参观的时候都购买语音导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一看,不值得票价。
有导览的好处是,它能帮你解读很多你不了解的背景故事,还有你没有觉察到的细节。
我一直觉得国内的艺术教育是缺失的,参观展览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停留在“看山是山”的状态。
这虽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能通过看展丰富自己的视角,多了解一下创作背景、作者的故事,其实会收获到作品以外的一些触动。
大家都说毕加索是个天才,但你可能不知道他早年的一些经历,这次看展我发现他有一个很温暖的父亲,既是他画画的启蒙老师,也是他生命中第一个给他自信和鼓励的人。
再有天分的人也需要展示的机会和被发现的眼睛,毕加索的父亲就是他的第一位伯乐,这对于他后来的创作也很重要。
如果在巴塞罗那停留的时间足够,我很推荐去这家博物馆熏陶一下,别怕看不懂,艺术未必是多么高深的东西,它是我们感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的确不思议的马德里
旅行的第二站是西班牙首府马德里,这也是我“将错就错”旅程的真正开始。
因为没订到格拉纳达的阿尔汗布拉宫门票,寻思着舟车劳顿过去的意义不大,所以临时决定在马德里多待一天,意外地看了一场斗牛表演。
马德里的斗牛表演不是每天都有,我之前查到的信息是七月的每周四才有,多待的一晚恰好是周四,于是当天立刻买了票。
斗牛其实是挺残忍的一项竞技运动,所以在加泰罗尼亚大区已经被立法取缔,有一句话说“斗牛是唯一一种使艺术家处于死亡威胁之中的艺术”,的确不假。
说是表演,但过程是真实的血腥。
亲眼见到斗牛士被牛顶到抛在空中又狠狠落地,直接被救助队抬出场外,也亲眼见到被刺杀的牛血溅场地无法挣扎。
当音乐响起,它们被骑士拖着绕场展示宣告着胜利,就忽然觉得有时候胜利的同义词是残忍。
西班牙的传统文化通过斗牛来展示人的勇气、智慧以及力量,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那种紧张和刺激是在电视画面上感受不到的,也只有近距离的观看,才更能感受到生命这两个字的重量。
斗牛项目在西班牙已经是日薄西山的式微状态,也许某天会彻底消失,有机会看一次斗牛表演,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马德里的第二个收获是在小酒馆里看了一场国粹弗拉明戈表演,本不在马德里的计划之内,但看到评价都说比塞维利亚的弗拉明戈表演更有氛围,又是临时调整了一个新的安排。
这场表演舞者很吸睛,热烈沉醉,但我整场却只为歌者着迷,声音厚重有质感,有摄人灵魂的感染力。
当天晚上结束后,我还忍不住回味,真是一场妙极的体验啊,明明是为浓烈桀骜的舞蹈而来,却偶得了意想不到的动人歌声,绝对算得上不虚此行了。
如此想来,人生面目又开朗了一些。何必执迷于是不是得到了最初想要的呢?过程本身会给你更适合的,更惊艳的。
不经意间的美好,才是人生无法抵抗的魅惑。
所以放轻松啊,人生从来不缺少奖赏,是我们只会用唯结果论衡量。
还想再去一次的龙达
海明威在小说《死在午后》里写道:“如果你想要去西班牙度蜜月或者跟人私奔的话,龙达是最适合的地方,全部城市目之所及都是浪漫的风景……
如果在龙达度蜜月或私奔都不胜利的话,那最好去巴黎,各奔前程、另觅新欢好了。”
因为这句话,我决定去龙达。
知道自己带着文青的“矫情”,所以抵达那里打卡就已经能让我满足,但是真的到了这个全世界最适合私奔的地方,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不想走了。
龙达的妙处之一是想去的地方走着就能到,不用费心查交通线路,随处都是风景,下午在路边的小酒馆喝一杯桑格利亚,躲过日头最凶猛的时刻,就可以启程了。
带着微醺的状态,走到龙达新桥边,眺望对面悬崖之上白云之下的房子,瞬间明白了天空之城原来就是这个样子。
再沿着路往下走,最险峻处就能看到埃尔霍塔峡谷,目之所及一片开阔。
想想北京的窗外尽是高楼大厦,根本看不到远方,又何谈抵达远方,那一刻就想赖在龙达不走了。
峡谷之下能埋葬太多心事,悬崖之上又能盖住更多烦恼,就留一个轻松写意的我在这游荡,该多好。
直到离开龙达,我都在念叨着“不想走”,现在它变成了“我还会去”,希望下一次是跟爱的人一起去龙达“私奔”。
静谧治愈的塞维利亚带着没能在龙达多停留两天的小失落,我抵达了西班牙的最后一站——塞维利亚。
却没想到塞维利亚给了我补偿和安慰,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闹和忙乱,也不用马不停蹄赶在预约时间抵达景点,节奏随意,任我安排。
旅行到这里已经近十天,只有在塞维利亚,我更像是在生活,而不是观光。
这还要拜旅行中的“错误”所赐,之前没有查到任何通知,但我在的那一天塞维利亚大教堂偏偏不对外开放……
在教堂外转了一圈的我,决定“将错就错”在长椅上吹吹风看看书,之后再去“城市阳伞”顶上喝一杯,等待日落。
这一天真的很惬意,西班牙时间的晚上七点,已经是国内的午夜。
没有了手机信息,也不需要跟外界联络,看看书想想心事,眺望着整座城市,没想到在北京缺失的生活真实感,塞维利亚给了我。
当然,说到塞维利亚不得不提到它最重要的景点“西班牙广场”。
西班牙这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有一个“西班牙广场”,从巴塞罗那一路奔波到塞维利亚,我去过的广场有将近十个,但最美的是塞维利亚的这一个。
护城河穿过广场,你可以坐船游广场,可以找一处阴凉的台阶歇歇脚,也可以爬上高处俯瞰。
我连续两天都带着啤酒去广场,什么都不做,就是喝喝酒吹吹风,听听音乐,只想时间走得慢一点,这种美好还能再拉长一点。
小伙伴问我,没去成塞维利亚大教堂遗憾不,我说一点都不,就是因为没去成这个意外,才让我体验到了更意外的美好,真的要感谢这个美丽的错误。
“世界尽头”罗卡角
从西班牙到葡萄牙是旅行的常规路线,我也一样,但去葡萄牙里斯本其实只为了能去罗卡角看一看。
罗卡角是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之一,欧亚大陆最西端,交通不算便利。
我从塞维利亚到里斯本有一个小时的飞行时间,从里斯本到罗卡角又要花两个多小时坐火车再换乘公交车,可以说是很曲折地抵达了目的地。
之前看的游记上说“罗卡角的风教会你重新做人”,这一句并不夸张。
风大到行进都要鼓起勇气,靠近海边就更觉得寒冷,周围的人穿着羽绒服都会抱紧自己,更不要提我们这些一身夏天装扮的旅行者,但为了风景也不在乎温度了。
疯狂的海风吹着的时候,望向海的另一边,像是走到了世界尽头,忽然想起那一句——祝福我能游历万国,怎么我还奴役自己。
囿于日常的时候,我们很难跳脱出自己的生活去思去想,所以一定要给自己一个透透气的机会。
以后每次遇到困顿时刻,想想我已经“征服”了欧亚大陆最西端,就没有什么苦痛是跨越不了的吧。
彩虹般的荷兰
去荷兰是从北京出发前一天的决定,直至塞维利亚我才定了机票和酒店(也是很沉得住气)。
抵达阿姆斯特丹的当晚,我才开始真正去了解荷兰要怎么玩,终于有了初步的规划,没想到一觉醒来又不得不更改。
据说前两天还风和日丽的阿姆斯特丹,从我到的第二天起要连下三天雨。
下雨也就罢了,因为挨着运河又刮风,最高气温只有20度,出门转了转,毛衣、皮衣、羽绒服才是当地人的正常装备,所以想在室外转悠是不可能的了。
这趟旅行真的让我开始习惯“将错就错”,既然下雨,就只能“随雨而安”,找个咖啡馆吃美食,雨停了就出去闲晃,成了我主要的旅行方式。
所以要说阿姆斯特丹哪里好玩?我可能说不出什么特别的。
但是偶尔的雨过天晴之后,去广场上喂喂鸽子,在运河边上坐一会儿,买一袋当地热腾腾的薯条看看行色匆匆的赶路人,也觉得很不错。
当然,不下雨的时候还是去了几个必去地,没有正儿八经像游客一样坐船游运河,但却用脚步亲自丈量了每一条运河边的风光。
最惊喜的还是误打误撞遇上了阿姆斯特丹每年一度的Pride活动,到今年已经是第23届,活动期间每天也都会有电影放映、舞台表演和宣传活动。
今年最盛大的一天是8.3号,可以看到73个国家的国旗。
为什么是73个国家的国旗呢?因为目前在这73个国家,同性恋是被法律禁止的。
都知道荷兰是自由的国度,但离开荷兰的时候,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把自由还给荷兰吧,我就不要了”。
回程的飞机上我一直在想,什么是自由呢?
没买到比利时电音节的票,我就没办法自由地去,没赶上塞维利亚的教堂开放,我也不得不改变行程计划,甚至下雨的阿姆斯特丹也让我没能自在地坐船由运河。
“不自由”无处不在,也改变不了,但至少可以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不自由”。
最大限度地去体验框架之内自己能延展到的自由边界,不因为不得已的不自由而放弃探索生活的乐趣,也是人生的别样风味吧。
荷兰式的自由我要不起,旅行结束回归生活,我还拥有责任和爱,这些都让我不能真正自由,但这种不自由之中,不是也有甜蜜和美好吗?
李宗盛有句歌词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喜欢,“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但真真儿是应了另一句“这歌里的细微末节就算都体验,若想真明白真要好几年”。
经历了这好几年,真的想明白了,人生的难,都是一时的难,我们会进化,会成长,试着水来土掩,随遇而安,将错就错,人生,就也没那么难。
笑看人生吧,你也够胆。
P.S.
关于两牙和荷兰旅行的更多实用tips(比如安全、交通、门票、美食等),都已经在我的微博更新,感兴趣的朋友们请移步微博
大将军郭;给大家带了3份小礼物,有西班牙唇膏和巧克力(的确想给大家更多,但都是我亲自背回,拿不动太多还请谅解),在留言里聊聊你的旅行见闻,我会选3位送出西班牙手信哦!
——END——
hi漂亮小姐姐
帅气小哥哥
想跟你分享我的生活日常
和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