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知识也分有用和无用?当然不是,无用的知识没有用对知识。在《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这本书中,作者将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智慧。想要达到最高层,需要在学习基础信息知识的时候,注意多摄入有效知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其中深度思考是关键,可以帮助我们修正和完善基础知识,用科学、辩证的思维来往脑子里加东西。
摘编
吴妍娇编辑丨李臻
我们这代人生活在一个高度实用主义的时代,学什么,做什么都讲究“有用”二字,有用的事情就做,没用的就不做。而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长更是如此: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背唐诗是有用的,看小人书是没用的;上补习班就是有用的,过家家是没用的;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是没用的。所有考不了级、不能拿证、没有加分、不算特长、无助于考重点的,家长都振振有词:
“学这个,有用吗?”
而在中国父母的认知里,就连知识都被划分为有用和无用。有用的知识助人升学求职、走上人生巅峰,而那些“无用”的知识则压根不该花时间去学。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想,你一定知道大名鼎鼎的乔布斯的例子。这位苹果之父曾谈到,他从斯坦福大学辍学,放弃了自己的“有用”专业去听美术课,研究sanserif和serif字体,怎样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样。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和“浪费时间”的举动,在他十年后设计第一台Macintosh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乔布斯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课,苹果电脑就不会有这么漂亮的字体。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遇到的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哪怕别人说这些知识“没用”。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只是一个特例罢了。可是它却结结实实地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大量“无用”的知识是由不在乎它们是否有用的人积累起来的,等到时机成熟,我们就可以用过科学的方式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就好像乔布斯用字体的学问,打造了苹果王国一样。
事实上,所谓无用的知识,不过是你不知其有用之处,又或者你并没有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知识等级。
最近无意间看到一本书《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里面就提到了几条颇为实用的提升认知技能的小贴士:
知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
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智慧。
将有限的时间优先用于对有效知识的学习。
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是可以相互兼容并存的,重要的是能否找到可以在两者中取得各自优势的方法。
完善自己的元知识是打造知识体系的关键。
深度思考的目的在于修正和完善元知识,而非单单往上造东西。
坚持学习有一系列方法可循。
下面,咱们一条条地捋。
首先,知识是什么?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
这个说法似乎很宽泛,在此要分解一下。能称得上知识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
“客观的”很好理解,知识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以拥有共识的人数多少为转移,知识就是知识,人们相信它与否并不妨碍客观世界的运行。
“能被验证的”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很多不能被验证的并不代表永远不能被验证,可能是暂时还未具备验证它的能力啊。”的确是这样的,那些未能被验证的诸如满天神佛、阴阳五行之类,在自己的框架里也能自圆其说,但对不起,知识并不是猜测。也许未来,某些猜测真的会成为知识的一部分,但在被切实验证之前,它们依然不能算作知识。
“相对正确的”,这就表明知识是可证伪的。有人会说:“知识不该是绝对正确的吗?”当然不是,任何正确的东西都是建立在某个框架之上的,比如现有的科学水平,当框架本身发生了变化,原来正确的东西当然就不正确了。知识,只能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入而被不断修正,但只要人类的探索还在继续,就只能说相对正确、现有正确。
知识还分层次?即使到了现在,人们也总是常常以为学历就代表知识,学府排名就代表拥有的知识排名,且读书年头越长,知识就越多。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理解,是由于他们不清楚知识的繁复,总以为念了十几年书就跟把一根装满各类知识的记忆棒插进了脑子里一样,突然变得无所不知。这是对学校的误解,也是对知识的误解。事实上,很多关于高层次知识的修行都不是靠学历可以解决的,因为没人教,也没法教。
这么说,知识也分层次吗?当然,知识分为好几个层次,越往上就越不容易获取。如果用一个金字塔来表示知识的层次,大致是下图这样的:
处于底层的知识是最基础的信息知识,就是我们从外界直接摄取来的那部分信息,包括从学校教科书里直接得来的知识,很多人对知识的认知就停留在这一层了。
往上数第二层知识叫加工知识,这里的知识是你通过将外界摄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得来的,比如你接收到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的信息,开始对其进行加工。在大量思考过后,发现不扫一屋跟不能扫天下根本没有什么关联,不做小事就无法做大事的前提是得看彼此之间的关联性是不是够强,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你得出这样的知识就已经跟你最初接收到的信息有很大的不同了。在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创造之后,加工知识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知识。
往上数第三层知识叫体系知识,体系知识就更不容易了,一个人必须在某个领域拥有足够多的加工知识,并有能力将它们有机地捏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系统、一种理论,方能说这个人在这个领域拥有自己的体系知识。注意,这里有两个要点:一个是这些知识彼此之间是有强关联的,属于同一个系统,并不是零散的;另一个是组合起体系知识的并非是东拼西凑的别人的口水,而是大量的加工知识,是自己的知识。
最高一层,也是最难得到的,就是智慧了。甚至很少有人会把智慧称为知识,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指导行为的反应。它可能并不像下面几层知识那么具体,但它却是真真正正的由大量体系知识搭建起来的。至于把什么和什么搭在一起、怎么搭,都只有靠自己才能完成。这就是我说的,高层次知识的修行不是靠学历可以解决的原因了,因为智慧只有自下而上,而不能由他人自上而下传授。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同等重要那么,是不是知识和知识之间只有层次的差别呢?不!我们对于基础信息的筛选也非常重要。这有点像下厨,当然厨艺更高的人做出来的菜味道更好,但原材料的差别,也会让双方处于不同的起点。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知识除了分层次之外,在同一层也是有天壤之别的,比如我们直接摄入的基础信息知识里,有效程度也有差别。
有些知识是孤立的,无法或者很难跟其他知识产生“化学反应”,比如我们曾经深恶痛绝地记忆诸如鸦片战争是何年何月发生的这类历史史实,又比如《新华字典》第68页的第三个字是什么。你说这些不是知识吗?当然是知识!你说这些知识无效吗?也不能这么说。你只能说,这些相对比较孤立的知识是“次有效知识”。
而有效知识和次有效知识的差别就在于知识本身的连结点数量和可应用的范围。有效知识本身可以引发进一步思考,还能通过与其他知识的联结,改变其他知识或孕育出新知识,而次有效知识就极少能干这些事。
所以你会发现,“次有效知识”也特别容易遗忘,就是因为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而这些“次有效知识”通常是未经思考过的。
因此,当我们摄入基础信息知识的时候,要注意多摄入有效知识。次有效知识由于其孤立性,出现的频次不高,寻找的难度较大,同时也较难记忆,于是,看上去好像更厉害,但这种炫耀为先的学习目的正是我们该竭力避免的。
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
VS
读书人的系统化阅读
讲到摄取知识的途径,最便捷、最常见的方式还是阅读,因为阅读是获取高质量底层信息的主要方式。而阅读分为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系统阅读一般指的是阅读系统书籍的行为,当然也有可能是尚未成书的。如果从知识的分类来看,阅读的至少是“体系知识”。
碎片化阅读则不然,这种阅读方式阅读的并不是那些长篇累牍的系统书籍,而是某些知识碎片,这些知识碎片没有形成体系,可能只是某个结论、某个观点。这种碎片化阅读是针对阅读对象的,并不管你花多少连续时间在上面,比如阅读绝大多数鍖椾含涓撲笟娌荤櫧鐧滈鍖婚櫌鐧界櫆椋庢不鐤楀摢閲屽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