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纵谈一九一七年各国军队在战场上的

白癜风会诊活动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0/5778539.html

引言

一九一七年,协约国在西线的兵力大大增加。英国受到无限制潜艇战的严重威胁,希望迅速占领比利时海岸,摧毁德国设在那里的潜艇基地,因此大量增加派往欧洲大陆的远征军,兵力由一九一六年的五十六个师增加到一九一七年三月底的六十五个师,共计一百二十万人。一九一七年初,法军为二百六十万人。加上比利时的十余万军队,协约国在西线的总兵力约四百万人。还有各种类型大炮一万一千门,飞机一千架,坦克二百辆。

在一九一六年十二月,法国政府撤掉霞飞法军总司令的职务,代之以罗贝尔·乔治·尼维尔任法军总司令。尼维尔曾在凡尔登战役露过头角。他一上任,便计划对努瓦荣突出部的南北两翼发动攻击,由英军攻打松姆河以北,法军攻打松姆河以南,吸引敌人注意力;然后由法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发动主攻,企图一举突破德军阵线,并将他们赶过来因河,迅速结束战争。英军司令部同法军司令部之间原来就有许多矛盾,而尼维尔的骄横跋扈使这种矛盾更加尖锐了。从一九一七年一月至三月,为了调整关系,尼维尔不得不同英国人进行三次协商,才取得双方的妥协,保证了英军对法军进攻的配合。

在德国方面,经过两年半在各条战线的严重消耗,德军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到一九一七年一月,德军在西线仅有二百五十万人,各类炮二千四百三十一门,飞机六百四十架,大大少于协约国方面。面对强敌,为了避免决战,争得喘息时机,德军主动从努瓦荣突出部撤退。从二月二十五日至四月五日,德军统帅部把军队撤早在一九一六年松姆河战役期间就着手准备了的兴登堡防线。兴登堡防线从前沿到纵深密布着坚固的地面工事。这次撤退最远距离达五十公里,使德军阵形由很大一个弓背变成弓弦,缩短了战线,腾出十三个师留作后备。同时,德军将撤出地带夷为焦土,把具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全部迁走,只留下老弱病残者,企图增加敌人的负担。

德军的主动撤退打乱了英法原来的军事部署。尼维尔主攻的一段阵线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使原来的牵制战的计划失效。尽管如此,为实行尼维尔进攻计划,牵制德军,英军于四月九日开始在阿拉斯进攻。到五月三日为止,英军虽然在三十二公里长的战线上推进三至八公里,但并没有获得多大战果。

尼维尔的主攻于四月十六日开始。他动用了约五十四个师(包括十四个师的预备队),在苏瓦松至兰斯之间八十公里宽的战线上展开进攻。这里地形险要,德军在得知法军进攻情报后,修筑了更加坚固的工事。法军在进攻时投入了坦克,但当它们沿着满是弹坑的地段前进时,遇到德军反坦克炮的猛烈射击,结果一百三十二辆坦克被毁伤,只开回十一辆。尼维尔对这次进攻本来就组织得很糟,又遇上这样不利的地形和德军的有力抵抗,所以从进攻开始的第一天就注定了它的失败命运。然而尼维尔并不甘心,继续命令部队作无效的进攻,造成很大伤亡,到四月末法军就损失了约十万人,没有获得任何战果。这次进攻史称第二次埃纳河战役,被讥为“尼维尔的屠场”。

尼维尔毕其功于一役的计划成了泡影。一九一七年五月十五日,他被法国政府撤职,改由贝当任法军总司令。同时,福煦任法军总参谋长。

在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法国国内掀起反战罢工运动。尼维尔进攻的失败触发了前线士兵积压已久的愤懑情绪,于是在四月底就发生了兵士哗变。五月末六月初,法国兵变达到高潮,遍及五十四个师。逃兵事件从一九一四年的五百零九起增至一九一七年的二万一千一百七十四起。情况非常严重,以至在香槟段战线只有两个师可以完全依靠。在某些地方的战壕里几乎无人守卫。贝当上台之后,立刻采取镇压与怀柔相结合的两手政策,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平息了士兵哗变风潮。接着,贝当对法军进行整顿,以恢复战斗力。为了振作士气,法军分别在八月和十月打了两仗,取得一些局部胜利。

法军的哗变和士气低落,增加了英军的负担。为了牵制德军兵力,同时为了夺取德军设在比利时海岸的潜艇基地,英军司令海格决定在伊普尔地区发动进攻。因此,开始了第三次伊普尔战役。

六月七日,海格首先对伊普尔南边的制高点麦辛山发起攻击,于当日攻克。但在伊普尔突出部的进攻迟至七月三十一日才发动,因而使德军作了充分的防御准备。自大战开始以来,各军每发起攻击之前都使用长时间的预备性炮击。这次进攻之前,英国也进行了十余天的炮击,战场上的弹坑密布,尘土飞扬,很不利于部队的进攻。

更为严重的是,从英军发起攻击的当日晚上起,天气突变,一连下了十四天大雨,使战场成为一片沼泽。英军的人、马溺死不少,弹药给养的运输也极为困难。而德军方面早已改进了防御战术,疏散工事,纵深设防。这样,在密集炮火下可以减少伤亡,又便于反攻。当英军在泥水中挣扎的时候,德军使用了毒气,又用飞机扫射,给英军以很大杀伤。十一月六日,英军加拿大部队占领了帕琛达尔山,进攻就此停止。三个多月的血战使英军损失约四十万人,德军损失约二十四万人。英军在伊普尔突出部虽有所前进,但根本没有突破德军阵线。

一九一七年冬,德军开始从德俄战线调兵加强西线。海格为争取有利时机突破德军阵线,自十一月二十日至十二月七日发起了康布雷战役。这次战役双方都损失四万多人,地域的得失也大致相当。但这次战役在战术上有新的进展,对后来的作战具有重大影响。它第一次大批使用坦克(三百二十四辆)为前导,对敌人坚固防线进行突袭。同时用大批飞机轰击德军炮兵和指挥部。由于英军打破惯例,事先未作预备性的炮击,就发起突然进攻,使德军毫无准备,被打得措手不及。在一天之内英军就前进了六公里。这次战役是步兵、炮兵、飞机、坦克协同作战的初次尝试,战术上是成功的。可是由于英军缺乏后备力量,未能扩大战果。因此,当德军一反攻,又使战局重新陷入僵持状态。

一九一七年,协约国原来准备在各条战线配合作战。但这期间,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加上军火不足,进攻未能实现。意大利也由于种种困难,同时也借口气候条件不利,而没有执行协同作战计划。这样,英法军在西线的进攻便没有得到其他协约国的配合。

意军在卡波雷托的败绩

一九一七年,意大利根据协约国的统一部署,应当与英、法、俄军队同时展开进攻。可是,由于军事物资缺乏,而英法两国提供的援助又很少,因此意军的进攻一直拖到五月十二日。这次进攻依然在伊崇佐河一线展开,由新组建的戈里查联队和第三集团军共三十八个师担任。主攻方向是戈里查以北地区,五月下旬转至沿海一带。进攻没有取得重大战果,但威胁到当时为奥地利所占有的重要城市的里雅斯特,使奥匈惶惶不安。八月十八日,意军在伊崇佐河开始了第十一次进攻,共投入五十一个师,从普列佐到威尼斯湾全线展开,主攻方向是伊崇佐河中游东岸的高原地带。十九日,意军强行渡河,推进十公里左右。由于军队消耗太大,进攻于二十九日停止。

意军的不断进攻使伊崇佐河左岸的奥匈军队忙于应付,损失不小,渴望德军增援。德军派出七个师,开到伊崇佐河战线北翼。与奥匈军队八个师,共同组成第十四集团军,配备了强大的炮兵,打算集中力量向卡波雷托猛攻,粉碎意军新的攻势。

十月二十三日深夜,德奥第十四集团军开始用毒气炮弹和大炮猛轰,迅速地摧毁了意军的防御工事和交通联络。拂晓,步兵开始冲锋,很快突破意军阵地。意军丧失伊崇佐河东岸阵地和所有重炮,企图坚守西岸,但立足未稳,又被德奥军队的进攻所突破,只好仓惶退却。德奥军队当日拿下卡波雷托,继续向前推进。十月二十八日,意军放弃重要铁路枢纽乌迪内,退向塔里亚蒙托河。意军败兵无主,难民叫苦连天,混乱异常。士兵极为愤懑,高呼“打倒战争”、“打倒军官”,向西逃窜。

意大利的失败使英法大为震惊。为了给意大利打气,英法相继发出了支援的保证。十月三十日,福煦到达意大利,并开始调遣援军。截至年底,英军五个师、法军六个师到达。卡波雷托的败北和人民对战争的不满加速了意大利政府的倒台。十月二十六日,博泽利政府辞职,奥兰多上台组阁。十一月八日,意军总司令卡多纳被解职,由阿芒多·迪亚兹继任。

意军企图固守塔里亚蒙托河,被德奥军队十一月三日的进攻所突破,继续西退。这期间,由于德奥方面缺乏机动部队和修复桥梁的器材,同时由于意军当局残酷镇压后退士兵,迫使他们且战且退,德奥军队推进的速度才缓慢下来。十一月九日,意军全部渡过皮牙韦河,决定利用宽阔的河面和部分河面有山岭掩蔽的有利条件,建立一条稳固的防线。它把这条防线的守军和败兵连同从后方赶来的刚入伍的新兵集结起来,组成了一百万人的队伍。英法军队六个师也进入皮牙韦河中游一带设防。十二月底,德奥军队的进攻最终停止。

卡波雷托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大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二百五十万人。德奥在战役开始时,只打算粉碎意军所准备的进攻;由于它们在突破点集结了优势兵力,进行出其不意的进攻,首战告捷后又能不失时机地乘胜追击,因而取得意外的大胜。意军被俘三十三万五千人,伤亡十三万人,损失了大量火炮、机枪和其它军事物资,使战线西移一百公里。

俄军在东线的溃退

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害怕革命的继续和深入,为转移人民的视线,取得协约国的支持,决心推行继续战争的政策。它不顾后方人民和前线士兵的反对,进行了紧张的进攻准备。临时政府派人窜到各条战线对士兵进行煽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帮助资产阶级欺骗士兵群众,说什么现在的进攻符合革命的利益。资产阶级和孟什维克之流的蛊惑宣传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士兵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下,目睹长期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逐渐认清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纷纷拒绝为资本家作战。

布尔什维克在军队中有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士兵普遍的厌战、反战情绪,迫使临时政府和最高统帅部一再推迟进攻的日期。三月三十一日,俄国召开军事会议。一些军事头目觉得军队纪律松弛、交通混乱、粮食不足、后备部队也有反战情绪,认为不能在四月下半月进行预定的进攻。可是,俄国西部战线和西南战线头目则主张尽快进攻。西南战线司令布鲁西洛夫认为这样可以使士兵摆脱革命的影响。在这些人的催促下,俄军最高统帅部于四月十二日发出命令,定于五月初发动进攻。可是以后又不得不把进攻时间从五月推迟到六月。克伦斯基政府最后决定七月开始进攻。

德奥方面决定利用俄国革命的动荡时机,在东线展开新的攻势,以赢得东线的胜利,进而扭转它们在整个战争中的被动局面。

七月一日(俄历六月十八日),俄国西南战线五十一个师共三十余万人向奥匈阵地发起进攻。中路部队第十一和第七两个集团军主攻格利纳内和莱姆堡,左翼第八集团军和右翼特别集团军担任助攻。七月六日,第八集团军在斯塔尼斯拉夫以南突破奥匈防线,十日占领加利奇,十一日占领卡卢什。俄国因主攻方向无甚进展,改而派第七集团军协助第八集团军。许多士兵拒绝服从旧俄将军的命令,不愿意出发,阻挠了进攻计划的实现。这期间,德奥已从其它战线调来十六个师的增援,集结于勃罗得西南,十九日开始向俄国西南战线反攻。俄军无力抵抗,仓惶退却。德奥军队全线追击,八月初占领了几乎整个加里西亚和布科维纳,先头部队已接近比萨拉比亚。由于铁路交通为俄军撤退时所破坏,德奥军队才被迫停止进攻。

俄国七月进攻失败的消息激起人民更大的愤慨。工人、士兵在彼得格勒等地举行强大的反战示威。临时政府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于布尔什维克党,准备建立公开的军事专政。七月三十一日,克伦斯基解除了刚上任不久的总司令布鲁西洛夫的职务,选择了使资产阶级更为满意的反动将领科尔尼洛夫接替。

德国决心在军事上打垮俄国。八月,德国选中了另一个攻击地点——里加湾地区,企图威胁俄国首都彼得格勒,迫使临时政府让步。德国计划在里加以南强渡西德维纳河,迂回包围并消灭里加地区的俄国第十二集团军主力。该集团军有五个军共十六万人,比德方担任进攻的第八集团军(辖三个军)占明显优势。

俄国当局对德军进攻的意图,包括进攻的地点和时间,都有准确的情报。但反动的军事领导集团根本不做积极的防御准备。科尔尼洛夫秘密策划放弃里加,以德军继续进攻彼得格勒的恐怖来威胁临时政府,迫其继续让步,从而实现军事独裁的目的;同时将失败的责任归罪于布尔什维克党和革命士兵,为镇压革命制造借口。列宁在揭露科尔尼洛夫这一罪恶时指出:“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资产阶级掌握全部政权,为了使地主在农村的统治得到巩固,为了让工农的鲜血洒遍全国。”

九月一日早晨,德军在预定的突破地区用密集的炮火作先导,掩护步兵冲锋,突破俄军防线,渡过了西德维纳河。二日,德军左翼在里加以西发起进攻。俄军指挥部在科尔尼洛夫授意下,未作认真抵抗。三日,俄军放弃里加,向东退却。里加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战线的最后一次战役。俄军损失二万五千人,丢弃大量军事物资,以失败告终。

放弃里加之后,科尔尼洛夫随即开始叛乱,着令骑兵第三军向彼得格勒进发。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革命的工人和士兵群众粉碎了这次反革命叛乱。

德军占领里加,使德国一些好战分子曾一度产生了进军彼得格勒的念头。但德国军事当局担心战线太长,占用兵力太多,而且可能长期受到牵制,只好作罢。

英军在中近东地区的得势

一九一六年下半年,英国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军队;俄国巴拉托夫的军队驻扎在哈马丹以东,两军商定来年共同向土耳其进攻。土耳其第六集团军分别以第十八、十三军与英俄军队相对抗。

一九一七年一月,英军进抵库特,于二月二十四日突破土军阵地,向巴格达方向推进。土军在这条战线虽有六万多人,但弹药缺乏,抵敌不住。三月十一日,英军占领巴格达,土军退向摩苏尔。

三月初,巴拉托夫的军队开始进攻,到四月初,相继占领了哈马丹、克尔曼沙赫和哈纳金。由于气候炎热、疟疾流行,被迫停止进攻。

当时,英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部队已陆续增至九万人。俄国高加索集团(包括巴拉托夫的军队)已逾二十万人。土耳其抗击英、俄的部队共有十五万人。土军虽占劣势,但在九月于摩苏尔一线挡住了俄、英从东、南两面的再一次进攻,使它们未能进入土耳其本土。可是,英国军队占领了摩苏尔省以南大片领土。

总结

在进行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的同时,英军在巴勒斯坦地区也展开了积极的进攻。三月至四月,英军两次进攻加沙。土军凭借坚固阵地,重创英军。英土在这个地区的争夺促使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十月,土军在加沙一比尔谢巴一线集结两个集团军,共五万人。英军增至九万人,称为巴勒斯坦集团军。英军在加沙失利后,转而进攻比尔谢巴。十月三十一日凌晨,在英法舰队协助下,英军以猛烈炮轰开始进攻,同时在加沙地区佯攻,迷惑土军。十一月六日,英军突破比尔谢巴土军阵地,迫其退却。九日,英军主力向加沙沿岸地区进攻,十七日攻下雅法,然后东进,十二月九日占领耶路撒冷。此后由于兵士疲惫不堪,加上阴雨连绵,停止进攻。

英军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的得势,对整个战争进程并没有显著影响,但为英帝国主义在近东的殖民统治创造了有利条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unanhai.com/lddl/103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