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语言与历史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213655.html

I、偶遇吉尔吉斯语

我是年底来到吉尔吉斯斯坦的,这是我到的第一个中亚国家,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当入关的时候,边检员问我:“你俄语这么好,会不会吉尔吉斯语?”的时候,我确实有点尴尬,因为真的一句也不会。

之后,跟当地合作伙伴交流的时候,他们讲了学习吉语的各种好处:掌握吉尔吉斯语之后可以跟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进行交流,而这些国家的人之间却不能交流;除此之外,还能听懂维吾尔语,阿塞拜疆语和土耳其语,当然这种说法还需要证实。不过想到扎克伯格也在学习汉语,而傅高义也是三十多岁才开始学汉语的,所以我决定自我挑战一下。

开始的时候选择了自学,因为吉语使用基里尔字母,只不过比俄语多三个字母(?,?,?)。至少认读不是问题,而且教材也是用俄语编写的。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日益发现吉尔吉斯语越来越难,于是专门报了辅导班。

(吉尔吉斯语教科书封面)

辅导班的老师是土耳其专业,她告诉我,现在没有很好的吉尔吉斯语教学法体系,由于吉尔吉斯语和土耳其语同属突厥语系,所以老师打算用土耳其语的教学法教我吉尔吉斯语,于是就有了接触土耳其语的机会。

当然,讲吉语的人只有大约万吉尔吉斯人,人均GDP只有美元,而讲土耳其语的人就要多很多,国家也相对富裕一些。而且,土耳其相当突厥人的领袖,在很大程度上资助其他突厥国家,包括在吉尔吉斯市中心援助修建了号称中亚最大的清真寺。

(吉尔吉斯首都比什凯克尚未建成的土耳其援建清真寺)

事实上,吉尔吉斯语与土耳其语确实相似,包括主谓宾的位置(同属SOV性,英语和汉语属SVO性,俄语属于屈折语,通过变格反应主谓宾关系),元音一致性法则,甚至大多数的单词发音都相似。最大的却别在于,同属突厥语的吉尔吉斯语和土耳其语,之前都是使用的阿拉伯文字,后来,吉尔吉斯语被苏联改造成了基里尔文字,而土耳其在一战之后奥斯曼帝国解体时,走上了改革自强之路,过程中,自行将本国语言改成了拉丁文字。

(土耳其语教科书封面)

事实上,苏联为了改造中亚地区,煞费苦心,先把沙俄时期的突厥斯坦和外里海省用行政命令拆分成中亚五国,同时用温和的方式改造中亚的文字,用拉丁字母代替,使其摆脱土耳其和阿拉伯等地区的影响,后来恰逢土耳其也将其文字改成拉丁字母,遂苏联又用激进的方式强行将中亚的文字改成了与俄语一致的基里尔文字。(具体参见从中亚看俄罗斯帝国的兴衰(完整版)年6月)

而现在,为了摆脱前苏联的影响,拥有3千万人口(几乎占了中亚地区人口的一半)乌兹别克斯坦,已经将乌兹别克语改为了拉丁字母。哈萨克斯坦(中亚地区面积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正在积极酝酿将本国语言改成拉丁字母。

按照亨廷顿的说法:“苏联帝国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促进了原先被压制和遗忘了的语言的传播及其活力的恢复。在大多数前苏联共和国中,人们做出了重大的努力来使其传统语言复苏。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乌克兰语、格鲁吉亚语和亚美尼亚语现在是这些独立国家的国语。”他还写到:“在穆斯林共和国中发生着类似的对本国语言的维护,阿塞拜疆人、吉尔吉斯斯坦人、土库曼斯坦人、乌兹别克斯坦人的书写方式从其前俄罗斯主人的西里尔书写方式改变为其土耳其亲族的西方书写方式,而讲波斯语的塔吉克斯坦则采用了阿拉伯的书写方式。”这不过这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

在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将本国的吉尔吉斯语定为官方语言,将俄语定为正式语言。在地里分布上,北部富裕地区偏向使用俄语,南部贫穷地区偏向使用吉尔吉斯语;由于俄语语言资源多,吉尔吉斯语语言资源少,学历高的人倾向使用俄语,学历低的人倾向使用吉尔吉斯语。而政府公务员多数曾在俄罗斯留学,俄语水平高,吉语水平一般,政府强制公务员学习吉语。

(吉尔吉斯公务员使用的吉尔吉斯语教材)

II、关于语言改造

关于苏联对中亚地区的语言改造,最开始,我的观点比较偏激,认为这是帝国主义恃强凌弱的表现,后来读了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之后,发现,这其实是帝国加强统治的必然要求:“帝国正是造成民族多样性大幅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帝国就像一台压路机,将许多民族独特的多样性夯平,整合制造出他们更强大的群体,统一的法律,文字,语言和货币使帝国管理更加容易;帝国积极传播共同的文化,就能强化它们的合法性。”,而且从客观上帝国的发展推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让更多的“他们”变成“我们”。

对于中亚地区的人来讲,这也不是他们的语言第一次被改造,毕竟突厥语最开始使用的是古突厥文字,到7世纪之后才改为阿拉伯字母,并使用了一千多年,一直到苏联时期。

同样曾经被改造成阿拉伯字母的还有波斯语。波斯帝国总历史上将比阿拉伯帝国早很多,后来也在阿拉伯帝国崛起后开始使用了阿拉伯文字,后来塔吉克地区的波斯语经历了与吉尔吉斯语同样的改造过程,而伊朗和阿富汗的波斯人保留了阿拉伯文字。

当然,对于初来乍到的我,确实分不清楚,阿拉伯语、突厥语和波斯语的区别,大概类似于西欧国家使用拉丁文字,但是语言体系各不相同。

据说,三种语言差别还是蛮大的,阿拉伯语并没有接触,所以不熟。之于波斯语,倒是接触过一点,主要因为中亚五国中的塔吉克语属于波斯语系。事实上,据说塔吉克人在讲俄语是最差的,大概也是因为波斯语系与俄语差的比较远,而突厥语系与俄语比较接近。我之前的公司就接触过一个塔吉克客户,讲的俄语不但口音重,而且语法混乱。另外,有一次,我去上海博物馆参加一个塔吉克国家博物馆馆长做得讲座,是母校的美女教授做得翻译,幸亏馆长的讲稿是美女教授有过准备的,不然教授的口音加上复杂的历史内容,真的确实很难翻译。到了听众提问环节,提问的几乎全是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的学生,问题天马行空,确实对翻译是个极大挑战。

我的吉尔吉斯语老师也跟我说,她上大学学土耳其语的时候,班上有个属于波斯语系的阿富汗学生,他学习土耳其语的速度明显比其他人慢,并非他不努力,而是有些土耳其语的语法概念对于他来说实在是陌生。

从历史角度来说,波斯三种文明发源最早的,该文明的埃兰和米底亚时期可追溯到前年-前年。波斯语是世界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古波斯语是一度从地中海延伸到印度河流域和帕米尔高原的波斯帝国的语言。古波斯语采用在古代世界许多地方都通用的锲形文字。公元前2世纪时,波斯人创造了他们自己的帕拉维字母表,该字母表一直使用到伊斯兰教占优势的七世纪。从那以后,波斯语就开始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并补充了若干字母以适应一些特殊的发音。波斯人是伊斯兰历史上最早归信伊斯兰的非阿拉伯民族,

伴随7世纪至13世纪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语开始传播,并完全取代了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和北非从前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很快成为东起印度河,西到直布罗陀,南到北非,北至里海这一广大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通用语。阿拉伯帝国衰亡后,阿拉伯语的使用地区大大收缩,但它对亚、非、欧许多地区产生过巨大的文化影响。如波斯语、土耳其语、普什图语、印度尼西亚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等36种语言都曾大量吸收了阿拉伯语借词,并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其中波斯语、普什图语以及中国的维吾尔语等现在仍然使用这种字母。

(阿拉伯帝国示意)

突厥语,是突厥人7至10世纪使用的语言,主要为古突厥文所记载,后来由于历史原因,突厥语彻底分裂了,古突厥文字也被阿拉伯文字取代。同时大量不遵守突厥语元音一致性的阿拉伯语词汇大量进入突厥语。

(突厥人)

目前,我还没有查到资料,为何突厥语会采用阿拉伯文字,不过猜测下来,应该是以下几个原因:

1.当时阿拉伯文化的吸引力,使突厥人自觉采用。

历史上,阿拉伯语对全球化和文艺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阿拉伯帝国在人类历史上首创了大学和图书馆,保存希腊文化的大量文献,阿拉伯语随之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完全丧失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的传承,文艺复兴是靠从阿拉伯的文献翻译过来,欧洲人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文明。这种文化先进性吸引所管辖区域内的人自觉改造自己的语言。

另外,从元音一致性上判断,突厥语应该是先有发音,后配文字的语言,所以语言可以更灵活的附属在不同的文字上。就好像听到的一则传闻,日本语早间也是只有发音,没有文字,后来派僧侣借学习佛经之名来投中国的字典,偷成之后返航的路上字典掉在海里,打捞上来之后,很多汉字笔画有缺失,所以现在日语使用的很多汉字的笔画比中文的少。

2.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强迫。

为了加强帝国统治,阿拉伯人强制改造管辖区域内的人使用阿拉伯文字,便于其学习阿拉伯文化和阿拉伯语。

但是,从看到的有限的材料上看,阿拉伯人应该采用的开明统治,尚且没有迫害异教徒,应该不会采取如此强硬的手段。

3.宗教的力量

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伊斯兰教开始中东,中亚和北非地区流行。很有可能因为宗教的原因,穆斯林开始使用阿拉伯文字。

III、宗教的力量

实际上,直到现在,大多数吉尔吉斯人都可以用阿拉伯文字朗诵《古兰经》,这里也有电视台专门播放用阿拉伯文字书写的《古兰经》。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为基督教信徒们貌似是不需要用希伯来语朗诵《圣经》的,哪怕只是《旧约》。

(阿拉伯语书写的《古兰经》)

不过,文字同样影响了基督教。在接受基督教之前,罗马人就已经开始使用改编自希腊语的拉丁字母。根据罗马的传说,拉丁字母是由女预言家Sibyl的儿子Evander在特洛伊战争发生前的60年引进罗马的,当然,这种说法没有得到历史的支持。罗马帝国在公元4世纪末分裂之后,东西两部分在社会、政治、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促成了基督教说拉丁语的西部派别和说希腊语的东部派别之间的分化。

公园9世纪为了向斯拉夫民族传播基督教(当时东西教会还未正式分裂),基督教传教士圣基里尔(年–年)和圣梅福吉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新的字母,用来记录和表达斯拉夫人的语言。罗斯接受基督教后,基里尔兄弟用他们创造的文字所翻译和编撰的祈祷文献和宗教著作引入罗斯。从此,基里尔字母在古罗斯逐渐被普遍采用。

(КириллиМефодий,SaintsCyrilandMethodius)

公元年基督教大分裂,东正教和天主教分庭抗礼,从此以后东斯拉夫(包括现在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东乌克兰)人属于以东正教为代表的拜占庭文化圈,而西斯拉夫人(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属于以天主教为代表的拉丁文化圈。至于南斯拉夫人,由于处于文明的断层线上,因此就分属两边。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属于拜占庭文化圈,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人就属于拉丁文化圈。另外,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影响,部分斯拉夫人改信伊斯兰教,如波斯尼亚克人、波马克人等。于是,南斯拉夫人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就成了“欧洲的火药桶”。

IV、亨廷顿的语言与历史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写到,语言对于任何文化或文明都是其主要因素。如果一种普遍的文明正在出现,那就应当有出现一种普遍语言的趋势。历史上,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使用得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和俄语,都是或曾是帝国的语言,这些帝国曾积极促进其他民族使用它们的语言。权力分配的变化产生了语言使用的变化。(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使用拉丁字母,俄语使用基里尔字母。)

亨廷顿主要分析了近现代史:英国和法国坚持在其殖民地使用自己的语言。然而,大多数前殖民地在独立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努力用本土语言来代替帝国语言,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在苏联的全盛期,俄语是从布拉格到河内的通用语言,由于俄罗斯权力的衰落,把俄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使用者相应减少了。像在其他形式的文化中一样,日益增长的权力既引起人民对本国语言的维护,又刺激其他人学习该语言。在柏林墙倒塌后的令人兴奋的日子里,统一了的德国仿佛是个新的庞然大物,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是,那些英语拥熟的德国人在国际会议上说德语。日本的经济力量刺激了非日本人学日语,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产生类似的汉语热。汉语正在迅速取代英语成为香港的主导语言,而且鉴于海外华人在东南亚的作用,汉语已经成为这一地区许多国际商业交易中使用的语言。随着西方实力相对于其他文明逐渐衰落,其他社会中使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以及用它们来进行各社会间交流的情况,也将缓慢减少。假如在遥远未来的某一天,中国取代了西方成为世界占优势的文明,英语作为世界的共同语言就将让位于汉语普通话。

V、结语-语言与人类的意义

按照尤瓦尔·赫拉利在自己另外一本书《未来简史》中的说法,人类除了熟悉客观实体和主观感受之外,还能编制关于金钱、神、国家和公司的虚构故事,人类的历史本质上就是围绕各种虚构故事展开的,正是各种虚构故事的力量在增强,从而推动了历史,让我们从石器时代走到了硅谷时代。

人类的语言承载了这些虚构故事,而文字突破了人类大脑的限制,让人类可以编制更长更复杂,也更有力量的虚构故事,从而让人们的合作更加紧密和有组织。

让我们回到文章的最开始,如果可以用当地人的母语回一句:“你好”或者“谢谢”,当地人与你的距离会拉近很多。

年7月30日

于咖啡厅

参考书目

从中亚看俄罗斯帝国的兴衰(完整版)年6月

《文明的冲突》-塞缪斯·亨廷顿

《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水母与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unanhai.com/ldzy/86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