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总是不断地上演“农夫与蛇”的故事。
这几天看了一本讲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书,里面都是让人唏嘘的故事。下面的故事就摘自这本书。
---------------------------------------------------------------
看过苏联电影《列宁在年》的人都会记得这样一句对白:“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这是列宁的卫士瓦西里前往乡下征粮前安慰饿得半死的妻子时说的。三年后,当俄国处于大饥荒时,面包和牛奶忽然真的有了,不过不是从被收刮得颗粒不剩的农村,而是从万里之遥的美国。
到年,苏维埃政权实行余粮征集制,这个极左政策取消市场和货币,把农民手里的全部粮食都拿过来,派红军和工人带着机关枪下乡征粮,俄国农村经济彻底破产,千百万农民和苏维埃政权尖锐对立。
年大饥荒时数千万人濒临饿死。布尔什维克一方面把俄国极其有限的外汇拿出来给第三国际发动世界革命,派出代表到各国建立共产国际的支部,另一方面想以数千万人命危在旦夕为由向西方要援助。
但由于苏维埃政权把所有外资都收归国有,西方国家和苏俄断绝了外交关系。革命策略十分灵活的列宁找到高尔基,让他组织一个非官方团体向西方求援。
高尔基本来正在为被契卡(布尔什维克的肃反委员会,集拘捕、审讯和判决为一身的专政机构)关押和迫害的知识分子求情,他利用这个机会向列宁提出释放一些著名知识分子以增强这个委员会的民间性质,列宁只好答应。
于是一大批下狱的知识分子和前政府人士被释放,其中包括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女儿。他们组成了一个非官方的“全俄拯救饥饿委员会”。
七月十三日这个委员会成立后就通过各种途径和西方接触。高尔基在美英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救救“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巴甫洛夫和格林卡的国家”。
七月二十三日高尔基的呼吁就得到了美国商务部长兼救济署长胡佛的回应。胡佛写信给高尔基,同意援助苏俄粮食,但提出两个条件:释放被苏俄关押的七名美国人,美国救济人员在苏俄分配救济物资时不受苏方干预。
列宁虽然在给政治局的信中痛斥胡佛,但他还是指示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同意这两个条件。很快,双方代表在里加展开谈判并与八月二十日达成协定。
协定签署后,九月二十一日美国救济署第一艘船“凤凰”号到达彼得格勒,运去了吨粮食。胡佛派经济学家凯洛格和前印第安那州长古德里奇前往苏俄考察灾情,他们的报告使得美国救济署大吃一惊:总共有到万人受饥饿的威胁。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原先的估计,美国救济署不得不一再扩大援助的规模。
美国救济署在苏俄的救济行动持续了两年,运去了七十万吨以粮食和药品为主的物资,光物资发放站就有0个。援救行动的总金额达万美元,这笔款项的购买力在今天应该不下数十亿了。苏俄用前沙皇政府留下万美元的黄金储备支付了一部分援助金额。剩下的款项中,美国国会拨款万,其他物资万,其余万美元全部来自民间的捐献,如美国红十字会、联邦教会理事会和基督教青年会等民间组织主办的活动。
美国援助物资主要是粮食。在这次行动中,至少有一千万以上的俄国人(多数是儿童)因为这批美援而获救。
在给胡佛的一封信中,高尔基说:
“过去的一年中你们从死亡中拯救了万儿童,万成人,0学生,现在又有多俄国学者得到了援助……在我所知道的全部人类受难史上,没有任何行动就其规模和慷慨能够和这次援助相提并论……这次行动不但是一次物质的救援,更是对在过去数年中饱受残暴和憎恨折磨的心灵的精神拯救……你们的援助将作为一项史无前例的伟业载入史册,千百万从饥饿中被拯救出来的俄罗斯人将永远铭记在心。”
年7月18日,当救援行动结束时,苏俄政府为美国救济署在俄国的人员举行欢送酒会。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加米涅夫宣读了一份声明:
“以千百万获得拯救的人民的名义……在全世界面前我们对这个组织,对它的领导人赫伯特·胡佛先生……以及所有这个组织的工作人员表达最深切的感激之情,我们要说苏联的全体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美国人民通过这个组织向我们提供的援助,我们将把这个记忆变成未来两国友谊的保证。”
加米涅夫宣读完声明后,将一份印在卷轴上的声明原件装在一个精美的框子里送给胡佛,后来陈列在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
事过境迁,苏联后来把这次行动说成是帝国主义最阴险企图的大暴露,例如乘机进行间谍活动和把没人要的剩货运到苏俄等等。在二次大战后,苏联方面为对抗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还让几个在历次政治清洗中苟活下来的参与过胡佛救济行动的苏联人发表声明,说自己就是在那次救济中被美国人拉下水当间谍的。
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全俄拯救饥饿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上。那些从监狱里放出来组织这么个委员会向西方呼吁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们满以为自己立了大功,不说论功行赏也会将前嫌一笔勾销,于是纷纷前往出席,那知道让契卡逮个正着,一网打尽,送回了他们该去的地方。少数漏网之鱼中有托尔斯泰的女儿,后来她去了美国,终老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农场。
---------------------------------------------------------------
几十年后,类似的原因造成的类似的大饥荒又在一些类似的国家发生,让人觉得似乎有宿命这种无法逃避的东西。
TheFarmerandtheSnake
ONEwinterafarmerfoundasnakestiffandfrozenwithcold.Heh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