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史》(两卷)是针对人文类大学生的大学教科书。
其中第一卷由俄罗斯科学院院士С.П.卡尔波夫主编,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俄罗斯科学院中世纪史专家参与编写。
以西欧国家与拜占庭为主要研究对象,讲述中世纪形成、发展和演进的历史。
需要指出的是,欧洲各国在发展阶段上所处时间各不相同。
例如12世纪以前的拜占庭史属于中世纪早期史,意大利中世纪盛期的历史不是开始于11世纪中叶而是开始于10~11世纪之交;
同样,有学者认为16~17世纪应属于中世纪,与之相对的是将该时段划归近代时期的观点。
不过,现代历史编纂学的主流意见是将16~18世纪(法国大革命之前)界定为近代社会时期。
本书先后出版七次,每一版的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修改和完善。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维诺格拉多夫、彼得鲁舍夫斯基、科斯明斯基、斯卡兹金为大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十字军东征的前提条件和特征
十字军东征是由西欧封建主发动、部分市民和农民参与的军事殖民运动,以解放主的陵墓为口号的基督教反对穆斯林的宗教战争。11~13世纪被认为是十字军的时代,但十字军的影响一直持续到近现代。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广泛的群众参与为特征。大封建主和骑士加入十字军东征行列,其中骑士最具战斗力。12~15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主要由西欧大国的封建君主、教皇组织,最为积极的是威尼斯共和国。
十字军东征这一术语出现于年,广泛应用于17~18世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参加者在衣服上佩戴十字作为标记,东征是朝圣的意思。十字军东征还使用朝圣(peregrinatio)、行动(gesta)、考察(expeditio)、神圣之路(viasacra)等词语表示。
十字军东征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经济、社会、对外关系、宗教等因素。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一方面,封建社会上层物质需求增长;另一方面,社会动荡不安。长子继承制之下,其他儿子只能自谋生路,这致使骑士阶层膨胀。贵族之间因为争夺土地和农奴而冲突不断,西欧内部的殖民则达到极限。
西欧逐渐产生这样一种观念,即东方占有着世间的大部分财富。意大利商人从拜占庭、黎凡特等地运送珍贵的珠宝、丝绸和武器到威尼斯。人们开始相信东方掌握着大量财富。这为圣战准备了土壤。这种财富观同样吸引了市民和农民,他们希望通过东征摆脱封建压迫和获得新的土地。农民运动高涨也为东征创造了条件。
罗马天主教会对十字军东征的准备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提出了口号和组织形式,还提供了理论和物质支持。11世纪末教皇利用克吕尼运动的声势,发展了修道院经济,提高了教会权威,整顿了教会纪律。在十字军东征前夕,西欧经历了长期的混乱和饥荒,影响范围波及德国、英国和巴尔干地区。特别是北欧,在~年经历了异常严酷的冬天,爆发了贫民反对封建主的斗争。
宗教虚无主义逐渐流行,出现了禁欲主义和隐修主义。整个欧洲蔓延着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情绪,人们争相到耶路撒冷朝圣。回来的朝圣者都纷纷夸大耶路撒冷基督教徒受到土耳其人的迫害。
西方人世界观中关于东方及其财富的观念导致了这场宗教战争。教皇利奥九世(~)宣称,保卫宗教是每一位民众特别是骑士的责任。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认为西方应该保卫东方的基督教徒,帮助拜占庭抵御异教。
11世纪最后30年的对外政策最终导致了十字军东征的发生。年奥斯曼土耳其入侵巴格达,年在曼齐科特战役重创拜占庭之后,土耳其人占领了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这一时期拜占庭经历了严重的内讧,以及对佩切涅格人和诺曼人的战争失败,外族占据了意大利南部()和希腊北部()。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不得不雇佣瓦良格人的军队和芬兰骑士团,~年的艰难时刻他向教皇和西方国家寻求帮助。他呼吁尽快使君士坦丁堡摆脱危险,号召西方基督教和他们一起与蛮族做斗争。
克勒芒会议
年3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意大利的皮亚琴察召开宗教会议,号召发动对东方的军事进攻。年底,教皇组织十字军东征的提议获得了克吕尼修道院和许多世俗国王的支持。年11月27日,乌尔班二世在克勒芒会议上公开鼓动市民参与十字军东征。乌尔班二世的演说口口相传,传播广泛。他在演讲中渲染东方的富有:东方“遍地流着奶和蜜”,“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丰富超过一切土地,是另一个充满欢娱快乐的天堂”。他呼吁信众:“让那些从前经常凶狠地对待有信仰的人,或因私事而陷入争执的人,现在去和那些不信上帝的人战斗吧!”“那些从前做强盗的人,现在去做基督的战士吧!那些从前与自己的兄弟和亲朋好友争斗不休的人,现在去向蛮族发起正义的战争吧!”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年春,莱茵河流域数以万计的农民、少量的骑士和市民在“隐士”彼得的带领下向东方进发。
十字军到达拜占庭后开始抢劫。君士坦丁堡城墙外的“法兰克人”给拜占庭帝国带来了威胁。阿莱克修斯一世利用自己的外交智慧,答应参加东征,从而保障了帝国的领土安全。年4~5月,十字军到达小亚细亚,与拜占庭军队一起保卫并攻下尼西亚。此后,拜占庭军队继续同周边的突厥人残部作战,十字军则向耶路撒冷进军。
随着与君士坦丁堡的距离越来越远,拜占庭对十字军的支持逐渐减弱,联盟关系越来越不稳定。农民则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塞尔柱突厥人在年7月1日的多利留姆战役中惨败。年,农民军攻下最初由罗马人建立的富裕的埃德萨,在这里建立第一个十字军国家——埃德萨伯国。
十字军面对的最艰难的挑战在于安条克城,这一仗耗时七个多月。其间,十字军内部出现内讧,拜占庭军队也拒绝援助。他们面临饥饿的威胁。面对艰难形势,十字军统帅改变策略,同驻守安条克的残军达成协议,进入该城。
此后,十字军按原计划向耶路撒冷进发,年7月15日,攻下耶路撒冷。
十字军攻下耶路撒冷的消息在西方引起了轰动。胜利后,许多骑士返回欧洲。~年,十字军再次发动对东方的进攻。法兰克人经历了一系列失败,没有实现占领圣地的目的。
东方的十字军国家
在占领耶路撒冷后,一些国王获得了捍卫者的封号。捍卫者效忠于耶路撒冷牧首。年戈特弗里德死后,佛兰德尔的博杜恩、埃德萨伯爵成为新国王。~年十字军占领海法、凯撒里亚、阿卡、的黎波里、赛达和贝鲁特,年占领提尔,耶路撒冷国王成为所有东方拉丁王国的君主,辖有耶路撒冷王国(~)、埃德萨伯国(~)、安条克公国(~)和的黎波里伯国(9~)。
这些拉丁国家都实行封建制度,骑士制度盛行,附庸必须为领主服兵役。君主有权在全年的任何时间(在西方是一年中的某个固定时期)召集附庸为自己服务。附庸不能长期离开自己的领主。在与穆斯林交往比较密切的地区,形成针对农民的新税收和法律权利。新的法律对商业、农业经济中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加强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市场联系。同时,设立法庭,法庭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由此形成了君主与附庸的关系。这些农民的法律权利一直延续到15世纪。
地方的农民——包括阿拉伯人、叙利亚人和希腊人——被剥夺了部分自由。他们被迫服从于封建领主,以及向国家纳税。十字军中有一部分是奴隶,主要是战俘和买卖的奴隶。
十字军国家的商业主要由骑士的赞助商——热那亚、比萨、威尼斯、马赛的商人控制。对外贸易是主要的商品交易形式,进行贸易的物品主要是奢侈品、金属制品、武器、马匹和布匹。各地的商人要缴纳高额的赋税,因此不断兴起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
只有作为大封建主的教会可以摆脱繁重的农业赋税。耶路撒冷王国设有牧首区,包含十四个主教和多座修道院。教会征收什一税。教皇通过代理人监督教会机构的运行。
封建制度致使国家缺乏统一的市场、来自穆斯林邻邦的军事威胁、农民和市民对封建领主的抗争、来自欧洲的兵源的减少,这些因素阻碍了拉丁国家的集权和强大。对此,教皇努力寻找办法使十字军行动得以延续,其中一种办法是颁发骑士勋章。
骑士分享了修道士的三种观念:绝色、绝财、绝意,终身不娶,侍奉上帝。但不同于修道士的是,骑士坚信武器能带给人力量。因此,教皇在各国城堡建立骑士团。
在十字军东征的进程中有许多受伤的骑士,教会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职责。年,教皇确立骑士团制度。年,建立罗德岛骑士团,一直存在到年。
12世纪初圣殿骑士团建立,年制定了自己的制度。圣殿骑士团作为教会的捍卫者,获得了教会给予的一些特权和大量土地。这给骑士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从13世纪起圣殿骑士团部分成员迁移到法国,当时法国已经不存在骑士团,因此直到年法国圣殿骑士团才获得教皇的承认。
~年,德国十字军创建了条顿骑士团。13世纪初条顿骑士团迁移到波罗的海沿岸,逐渐开始对普鲁士进行军事行动。条顿骑士团在保卫圣地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逐渐转变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在经历一系列失败之后,十字军再次发起进攻。年他们攻下的黎波里伯国,年攻下埃德萨伯国。
年,教皇尤金三世积极组织各国发动新的十字军行动。
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德国皇帝康拉德三世开始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主要由佛拉芒人、弗里斯兰人和英国人组成。他们渡过莱茵河和多瑙河,抵达匈牙利,但在拜占庭境内发生了冲突。拜占庭人害怕与德国十字军发生冲突,将康拉德送过海峡。不久,十字军遭遇突厥人的袭击,惨败后的康拉德带着几名骑士加入到法国队伍中。
年,法国人在围困大马士革时遭到失败。“法兰克人”与拜占庭人之间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路易七世经过长途跋涉后回到安条克。他很快来到耶路撒冷,并制订了攻打大马士革的计划,但以失败告终,十字军无功而返。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12世纪下半叶,十字军的外部环境恶化。穆斯林军队在萨拉丁的领导下,联合埃及与叙利亚民众向十字军进攻。年,十字军被围困,国王居伊和许多骑士被俘。萨拉丁很快占领了的黎波里伯国以南地区,包括阿卡、贝鲁特,在耶路撒冷要求所有市民交纳高额赋税赎买性命。除了耶路撒冷,萨拉丁还占领了的黎波里伯国和安条克公国的大部分地区。
年,教皇号召发动新的十字军东征,乌尔班三世徒步到法、英等国宣传圣战。参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有职业的骑士军队。虽然已存在专项的十字军东征税款,但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民众还是被要求支付一定的费用。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他死后由儿子狮心王理查一世继承、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德国皇帝红胡子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译者注)被确定为东征的军事领袖)。国王们制订了在东方建立强大的基督教国家的计划。拜占庭并非真诚地愿意与十字军合作,特别是与法德合作对付塞浦路斯国王腓力一世,因此刻意拖延或设置障碍。
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开始准备进攻君士坦丁堡,但是没有得到教皇的支持,就进入到小亚细亚地区。德国皇帝攻下了尼西亚和奇里乞亚。但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十字军的进程:巴巴罗萨在经过一条河流时意外溺亡,德国军队只好返回家乡。
英国的十字军介入西西里封建集团的斗争之中,他们俘获了塞浦路斯国王。年,狮心王理查一世与苏丹(萨拉丁——译者注)达成和平协议。但在返回欧洲的途中被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逮捕,最后被德国皇帝囚禁两年。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加剧了欧洲内部、欧洲与拜占庭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导致了十字军国家的衰落。在这之后,阿卡成为耶路撒冷王国的首都。塞浦路斯王国(~)也建立起来。但这个王国几经易手,最初是卖给狮心王理查,后来又归属于耶路撒冷王国。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从13世纪初开始,圣地的命运越来越受到埃及局势的影响。鉴于此,教皇英诺森三世(~)号召十字军进攻埃及,并要求欧洲国家和拜占庭都要参加。第四次东征暴露了十字军东征的危机,因为十字军的任务原本是要在东方建立基督教国家,但是政治和经济的利益却促使十字军进攻拜占庭。
年十字军的统帅们在法国集会,制订进攻埃及的计划。年威尼斯商人恩里克·达多尔与十字军统帅签订协议,承诺在对方支付85万银马克的条件下运送名骑士、名武装士兵和名步兵。年6月,船只已经准备就绪,但只有1/3的军队到达威尼斯,其他的则耽搁在路上。军队的将领甚至变卖珠宝支付军队的费用,但杯水车薪。
年威尼斯商人出资20万马克,支持东西方教会合并,实质上是为了打击自己的贸易竞争对手拜占庭。年3月,十字军决定进攻君士坦丁堡,在年4月13日攻下该城后就大肆抢劫。十字军最终没有实现解放“主的陵墓”的目的。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同时也暴露了十字军行动的深刻危机。它以富庶的东正教国家作为目标违背了十字军东征的初衷。
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
为了缓和危机,西方再次组织新的十字军东征。当时西方教会传播一种荒唐的说法,成人有罪无法解放“主的陵墓”,只有儿童可以用纯洁的灵魂夺取圣地。年,法国北部地区开始招募儿童——主要来自农民家庭,然后送往马赛港。很多儿童被卖为奴隶或葬身鱼腹,这就是所谓的儿童十字军东征。
西方骑士东征的想法不久又死灰复燃。第五次十字军东征(~)由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二世和奥地利公爵组织。但十字军很快瓦解。第六次十字军东征(~)由年接受洗礼的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组织。他攻克了耶路撒冷,但年又被穆斯林夺回。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组织。十字军攻克了达米埃塔和曼苏拉要塞,但在年被埃及人围困,国王和骑士们支付了20万里弗尔才重获自由。年路易九世发动的第八次十字军东征同样也以失败告终。
虽然此后十字军不断去尝试新的进攻,不但没有成功,还遭到穆斯林的反攻,年穆斯林夺回安条克,年占领的黎波里。年,埃及攻陷耶路撒冷王国的首都阿卡。十字军东征时代彻底结束。
“北方”的十字军
12~13世纪,德国、丹麦和瑞典组织了反对波罗的海沿岸异教徒的“北方”的十字军,征讨芬兰人、斯拉夫人、立陶宛人、爱沙尼亚人、普鲁士人。十字军占领了普鲁士、芬兰西南部等区域。当地居民被强制基督教化。在十字军占领的区域出现了新的城市,如里加、吕贝克、德国人所建的柏林、雷瓦尔。其中一些城市,如里加成为重要的天主教基地。
最后的十字军东征
14~15世纪,欧洲进行了反对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十字军东征的尝试。年,教皇克莱门特六世组织了由威尼斯、热那亚、塞浦路斯人参与的东征。十字军占领了土耳其的士麦那。年,塞浦路斯国王皮埃尔一世攻下了埃及的重要城市亚历山大。
但这些胜利没能阻止土耳其的崛起。14~15世纪十字军东征已经违背了历史潮流,被许多西方国家摒弃。
十字军东征的总结
十字军东征没能达到组织者和参与者所设想的目的。它造成了东方国家巨大的人力、物力的牺牲。许多珍贵的宫殿、文物和图书馆毁于战火。君士坦丁堡尤其损失惨重,满目疮痍。
毋庸置疑,东征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联系,地中海东部的港口城市阿卡、贝鲁特、塞浦路斯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威尼斯、比萨获得巨大的贸易特权。西欧国家的出口加强,英国、法国等国的纺织品运到东方,东方市场对纺织品需求的增加促进了西方手工业的发展。这当中产生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文化,例如从东方传入了阿拉伯数字。十字军也了解了糖的加工技术。东方的日常用品、武器、奢侈品、葡萄酒成为时尚,封建主对货币的需求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十字军东征加剧了农民与封建领主之间社会、财富、法律的不平等,推动了骑士阶层的发展。
十字军东征客观上加强了法国、英国的中央集权,扩大了这两个国家在东方的利益。它削弱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世界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
东征导致教皇的威望降低。天主教会为扩大自身影响,创建了骑士团组织。同时,东征加剧了东西方矛盾。它违背了只进攻伊斯兰世界的诺言,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进攻君士坦丁堡,是年后东西教会分裂后双方最大的裂痕。天主教会不仅敌视伊斯兰世界,也敌视东方正教世界。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传递。它加强了社会流动性,使西方在古典时代后出现了小范围的复兴运动。
摘自
·俄国史译丛·《欧洲中世纪史(第一卷)》
主编/〔俄〕С.П.卡尔波夫
译者/杨翠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6月出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