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理蹊ID:idilike」
爱沙尼亚共和国(RepublicofEstonia),位于欧洲东北部(在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和里加湾之间),北隔芬兰湾与芬兰相望,东连俄罗斯,南邻拉脱维亚,与南方的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的国土面积是4.5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为万,首都塔林(旧有“欧洲的十字路口”的美誉)。
爱沙尼亚的民族繁杂,主要有爱沙尼亚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官方语言为爱沙尼亚语(通用俄语)。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路德宗(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开创的教派)、东正教和天主教。年,爱沙尼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2.万欧元。
注意,芬兰湾是波罗的海东部海湾,位于芬兰、爱沙尼亚与俄罗斯之间,东西长千米,南北宽70—千米,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该海湾平均水深40米,西部最深处米。由于纬度较高,盐度较低,冬季冰封期较长,平均来说一年封冻3—5月。
(北欧)波罗的海四周大陆上有大量淡水注入,故盐度只有2‰一12‰,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其他因素:气温低,蒸发弱;西风控制,降水丰沛等)。与波罗的海一样,芬兰湾的盐度(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通常来说,盐度是指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总量,用“千分率”来表示)较低,仅有6‰。
爱沙尼亚地势低平,以冰碛平原(经冰川搬运的碎屑物形成的冰积地形)为主,中、南部间有低丘起伏,最高点海拔为米。爱沙尼亚淡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是波罗的海东部重要的汇水区。但由于地势平坦,落差小,水力发电潜能低。爱的境内多湖泊沼泽,以与俄罗斯共有的楚德湖面积最大(总面积平方千米,为欧洲第四大湖)。
爱沙尼亚的海岸线长达千米,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属温带海洋性气候(一说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春季凉爽少雨,夏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气温6.8℃,年均降水量—毫米。爱的森林覆盖率为48%,多桦树、橡树等北温带植物。
“爱沙尼亚”一词,在波罗的语中意为”水边居住者“。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著作《日耳曼尼亚志》中描述的被称为“Aestii”的人群。爱沙尼亚人自己广泛运用的“Eesti”词汇,或不早于19世纪。爱沙尼亚族形成于12—13世纪,但历史上屡遭外族入侵。
16世纪末,爱沙尼亚被瑞典、波兰—立陶宛王国和丹麦瓜分。年,爱并入沙俄。年2月24日,爱摆脱沙俄统治独立。同年2月德国乘虚而入占领爱沙尼亚。同年11月,苏维埃俄国宣布对爱拥有主权。年2月,苏维埃俄国承认爱独立。
年6月,苏联出兵爱沙尼亚,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年8月20日,爱脱离前苏联,宣布恢复独立(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立陶宛独立,同年9月17日立加入联合国)。年3月29日,爱加入北约,5月1日加入欧盟。
爱沙尼亚的自然资源匮乏,主要矿产有油页岩(高灰分的含可燃有机质的沉积岩,系非常规的油气资源)、泥煤(又称“草炭”或“泥煤”,是由沼泽植物残体在多水厌氧环境下,再加上寒湿的气候条件,未完全分解堆积而成的。它既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又是丰富有机物质的集合体。故泥炭用途较多,如燃料、肥料等)、石灰岩等。
爱的农业方面,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饲养奶牛、肉牛和猪,种植小麦、黑麦、马铃薯、蔬菜、玉米、亚麻和饲料作物。其主要的工业部门有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建材、电子、纺织和食品加工业等(能源依靠油页岩开采和加工)。商贸、金融、旅游等占爱国内生产总值三分之二以上。
—往期精彩—
考前每日练
白鲞能养人,世人恒想之(届)
朝花夕拾
跟着台湾省学地理之立陶宛
考前每日练
智能交通产业园,地铁列车正生产(届)
时事地理
4名地质调查人员,在哀牢山腹地失联
诚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