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是远洋舰队的核心战力,而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则来源于舰载机。放眼全球,在舰载战斗机的选型上,法国选择了阵风M,英国选择引进F-35B,美国逐渐用F-35C部分换装F/A-18E/F,当然中国也有自己的歼-15。不过,俄罗斯的舰载机组成却比较特殊,因为俄海军同时装备了苏-33和米格-29K两款性能类似、用途重叠的战斗机。表面上看,这样的搭配纯属浪费,可实际上这种奇怪的组合背后,反应的却是俄罗斯窘迫的现状与疲软的经济状况。
“库兹涅佐夫”号上的苏-33
舰载机选型,米格-29K败于苏-33
这两款舰载战斗机的研制工作要追溯到苏联时期,当年为了给.5型重型载机巡洋舰准备舰载机开始了选型工作。在该型舰建造计划确定前,苏联的三大飞机设计局就已经纷纷拿出了自己的舰载机方案,分别是雅科夫列夫的雅克-、苏霍伊的苏-27K、米高扬·格列维奇的米格-29K。原本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最中意的舰载机是雅克-超音速垂直起降战斗机,该型机也已经钦定要上舰服役。可是,当确定雅克-服役遥遥无期后,竞争就在苏-27K与米格-29K之间展开。
雅克-超音速垂直起降战斗机
苏-27K和米格-29K进行了大量针对性改装以满足舰载的需求。比如采用折叠机翼缩小占地空间,新增增升装置、起落装置和着舰钩等系统,使飞机的飞行特性满足着舰要求。年9月1日,.5型方案首舰“里加”号在黑海造船厂0号船台开工,11月22日更名为“勃列日涅夫”号。在航母紧锣密鼓地建造的同时,舰载机也在进行着大量试验,从年开始,在“尼特卡”基地,包括苏-27K和米格-29K在内多型舰载机反复进行着短距滑跑起飞相关的试验。大量的宝贵试验数据为该型舰甲板构型提供了修改意见,最终在年11月1日,两型飞机先后在已更名为“第比利斯”号的.5型重型载机巡洋舰上完成起降试验。
验证苏-27滑跃起飞可行性的T-10-3原型机
尽管苏-27K和米格-29K最终都成功在目标舰上完成了试验,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苏联的解体使得俄罗斯没有资金同时推动两款舰载机的发展。相比苏-27K,米格-29K身上有着明显不足:中型战斗机的机体导致它在作战半径和载弹量上均无法与苏-27K抗衡。米格-29K仍坚持采用机械式控制系统,而苏-27K已经决定要换装四余度电传操作系统。最终年俄罗斯正式中断了对米格-29K项目的资金支持,生产型的苏-27K正式命名为苏-33。
来自印度的橄榄枝,米格-29K起死回生
红旗一夜之间落地令许多人猝不及防,俄罗斯无力承担红海军庞大的航母计划。苏联的航母计划只留下了.5型首舰,再次更名为“库兹涅佐夫”号这一个果实,二号舰“瓦良格”号在后来奔赴中国,型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未完工,于是苏-33只生产了刚好能满足一艘航母运转(不到三十架)就关停了生产线。而且,四艘非驴非马的“基辅”级重型载机巡洋舰也草草退役。不过,一个偶然的契机使得四号舰“戈尔什科夫”号和早已被苏-33击败放弃的米格-29K重获新生。
“巴库”/“戈尔什科夫”号
印度海军出于封锁巴基斯坦、制霸印度洋战略思想的需要,一直以来都相当重视航母的发展。在上个世纪90年代,印度第一艘航母“维克兰特”号实际上已经处于不可用的状态,被迫于年宣布退役。第二艘航母“维拉特”号也是故障频发,状态每况愈下。在这时“戈尔什科夫”号因故障和火灾瘫痪在摩尔曼斯克的修船厂内,俄罗斯没钱修又舍不得拆,这就成为了印度引进新航母的理想对象。
由“戈尔什科夫”号改装来的“维克拉玛蒂亚”号
确定了新航母的引进与改造事宜后,米格公司不失时机的提出,研发米格-29K作为日后的“维克拉玛蒂亚”号的舰载机。此时的米格-29K(9-41工程)和苏联时期的米格-29K(9-31工程)并不一样,新米格-29K在航程、发动机、飞控、航电等各个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最终搭着印度引进新航母的顺风车,米格-29K浴火重生,成为了“维克拉玛蒂亚”号的舰载战斗机。
印度海军航空兵的米格-29K
反客为主,米格-29K出口转内销
命运实在是一件不可预料的事。一型飞机的前途要看自身的性能,但也会受到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苏-33曾多次提出改进计划,比如更换发动机、增加外挂点数量、更新设备使之具备挂载对地精确武器的能力,但是都因为缺少资金而没有下文。年,认清现实的俄罗斯选择为苏-33加装SVP-24瞄准和计算机系统,这样就能够根据环境测算投放无制导炸弹的最佳时机,这才提高了一下似有若无的对地打击能力。
SVP-24瞄准和计算机系统
相比技术上的逐渐落后,更要命的是数量上的短缺。苏-33的生产线早在完成满足一艘航母运转数量的生产后就关闭封存,尽管俄罗斯曾寄希望于推动苏-33外销以重启生产线,但最终仍以失败告终。据估计现阶段处于可用状态下的苏-33不足15架,能在航母巡航时实现战备的只有10架左右,远远满足不了要求。
与苏-33窘迫的现状不同,依靠印度的帮助,新生的米格-29K有着更先进的技术水平,具备使用精确对地武器能力,更重要的是生产线还能源源不断产出新的米格-29K。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将米格-29K拿来部署在自己的航母上也就成了自然而然地事。
俄罗斯海军航空兵的米格-29K
年“库兹涅佐夫”号首次执行战斗任务,前往地中海海域向叙利亚阿勒颇地区的“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发动空袭行动。在这次行动中米格-29K首次搭载在航母上,和刚完成改装工作的苏-33一同执行打击任务。从此在俄罗斯航母甲板上,米格-29K替换苏-33的趋势已经无可逆转。
前往叙利亚的“库兹涅佐夫”号
按理来说米格-29K的数量会逐渐增多,最终把老旧的苏-33从航母甲板上挤下去,不过这一天可能再也看不到了。年在一次战斗任务中,各一架米格-29K和苏-33因为技术故障和拦阻索断裂而意外损失,这显露出俄航母运转不佳的状况。结束任务,原计划进行现代化改进的“库兹涅佐夫”号先是经历ПД-50浮船坞沉没,接着又是发生火灾,出航遥遥无期,只能趴在摩尔曼斯克第35海军修船厂里无所事事。克里米亚的海照不进北冰洋的泪,飘扬的圣安德列旗帜下再无俄海航的雄鹰。
ПД-50浮船坞沉没时倒塌在航母甲板上的浮船坞吊机
小结:从平台上来讲,苏-33承自“侧卫”家族机体平台要比米格-29K更好,苏-35、歼-16等“侧卫”构型的先进战机遍地开花就是明证。不过,俄罗斯资金上的缺乏使得无力进一步发掘苏-33的潜能,最终导致了米格-29K起死回生的戏剧性场面。但整体上来讲,俄罗斯国力衰退,维护一艘航母的运转已经相当吃力,任务重心逐渐转移到近海防御,是否要发展为远洋任务而生的航母本身就值得商榷。米格-29K和苏-33的故事只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俄罗斯的虚弱,再次说明了强大的军事力量需要有经济实力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