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31008/4267205.html第七十五期
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有一个绕不开的节目,逛大巴扎,这个极具特色的商贸大市场,入口门顶镶嵌烫金的阿拉伯经典谚语“真主喜爱经商的人”,成为大巴扎的金字招牌。诺大的卖场,众商云集,内外通融,不绝于耳的叫卖声,穿梭于巨大人流中的茶博士,托盘里红亮透明的红茶生意,没有片刻间断,商人端杯霎那,稍稍平复高亢叫卖的情绪。茶,是市场最不可缺少的饮品,土耳其人叫chay,与汉语茶同音节,仅仅音节长一些,足见其受中国影响之深。
大巴扎市场显赫的物品仍然是土耳其毛毯、波斯丝毯。图案精美,品质高贵的丝毯,号称软黄金,价格令人乍舌。传统的玻璃器皿、丝绸披肩、瓷器、银器、阿拉伯水烟具、首饰、香料应有尽有,而亲民价格的商品,绝大多数打着中国制造的标记。印度人、阿拉伯人、非洲人、西欧、东南亚游客,品尝,砍价,连比划带喊,沿袭古法的香料交易,生意火爆,令人眼花缭乱。
伊斯坦布尔不愧是古老丝绸之路亚欧交会的商贸重镇,在这里有一个共识,即先知穆哈默德告诫天下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的忠实奴仆。穆哈默德告诫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不难看出,重商主义深殖的文化背景,呈天赐优越的地理位置,祖祖辈辈享受国际商贸带来的巨大利益,奠定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土耳其以及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商贸交流源远流长。史书记载,中国自汉武帝张骞两通西域,陆路凡玉门、阳关以西,诺大地域,概称西域,自六朝以后,海路通西域,海上交通开始萌芽,取道徐闻、合浦、广州。著名学者向达在他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多处提及,汉唐中国对于西域的了解,文献限于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仅有一个残篇,寥寥几十则关于地中海沿途的风土人情。这本残缺的《经行记》,系唐代的杜环所著。
历史上唐于年在泹逻斯败于大食的那场交恶战争,据称大食擒唐八千余俘虏,杜环作为战俘,先到巴格达,尔后辗转于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游历十余年,年搭乘商船抵广州,将沿途见闻记录成文,具体生动地记录了古丝绸之路欧亚非各国的风土、习俗、宗教、物产和商业境况。由他介绍,中国造纸术流传到西域,中国史学家认为,这本书对于伊斯兰教的介绍与中国中国造纸术的西行并列有两种影响。造纸术给阿拉伯商人带来了无尽财富,以致阿拉伯人一直秘而不宣造纸技术,故而欧洲人对造纸技术的掌握,一直处于下风。
自汉开通丝绸之路,中国与阿拉伯经济文化交流硕果累累,商贸带来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外来生活对于华夏的巨大影响,风尚之变易,交流之密繁,可谓光影相叠。中国“茶”的发音,Shayi,chayi,chay,土耳其人、阿富汗人、埃及人、伊朗人等中东地区的人,他们的发音很接近“茶”音,这些地区约十五亿人之众,秉持相同的生活习惯-----茶饮,一般人一天至少喝十几杯茶水,他们饮茶的偏爱,丝毫不逊色于中国人。
中国人的饮食也在改变。今天黄河流域种植小麦,喜吃面食,是有历史渊源的。关于小麦的种植缘由,记载于战国时代《穆天子传》,细述周天子西巡时,沿途部落大都以麦为献,周天子遂带回中原种植。新疆考古学家曾发表的发掘报告,介绍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中,发掘距今约年的麦作遗存,被视为迄今为止最早的麦物。专家根据墓主头戴毡帽,身裹毛毯,脚穿羊皮靴,随葬品中,还有大型磨麦器,认定当地居民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同时也种植小麦。
中外很多学者认为,麦,并非中国原产,引进麦者,则西域民族也。中华大地自古所说的五谷禾,俗称五谷杂粮。稷、粟、菽、黍、豆是华夏的原始农作物,麦类作为中亚、西亚、以及中国西部新疆等许多民族的主要食粮,制饼乃他们的拿手好戏。
羌人自古活跃在中国西部,《汉书·赵充国传》记载麦是羌人主要粮食作物,“有麦无谷”。至于麦子吃法,据《汉书·西域》记载,张骞通西域,带回芝麻;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征西域,带回烧饼制作方法;东汉使甘英出使大秦国,由于大安息国居心不良,误传险情,甘英没有到达大秦(古罗马),倒是享受胡饼滋味(唐对西域来客统称胡人),长安、洛阳,胡麻饼都像今天的麦当劳,成为时尚吃法。鉴真和尚东渡,将中国人的饮食带到日本,还有来唐求学的日本留学生,更是将唐代的几乎全套时尚食俗带回日本,据专家考证,曾经风行唐长安的胡饼,已经在中国失传,但在今天的日本,沿袭唐法,照样食用。
汉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蔬果,有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菠菜、葡萄等产物;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也出口西域,有学者统计,现代人日常食用种之多的蔬菜,中国原产和西域传入各半。
由于大量人员物资从西域向中国涌流,华夏渐进改变固有的生存方式,发展畜牧业;而游牧民族,也慢慢接受定居和农耕,有的农户也学习中原掘井灌溉技术。通过频繁的商贸交流,物产变化带动饮食结构更加国际化。食肉饮酪,唐长安城很流行这样胡吃海喝,居家饭食有了羌煮,也就是最早涮羊肉、涮鹿肉,被炙,就是烤全羊,这个风俗,流传至今,中国西部仍然保留如是的饮食习惯。
《新唐书·舆服志》记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胡饼、胡酒。宋人王钦若等《册府元龟》记载,唐初将高昌马奶子葡萄以及酿酒方法引进长安,唐太宗亲自监制,酿出八种色泽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提盅,即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由此,咏葡萄酒的诗句,成为唐诗一大特色。
美国学者谢弗指出:“七世纪(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开始从宫廷中传播开来,从而广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之中。”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
丝绸之路商贸往来,其结果就是社会物质的极大富裕,文化差异冲击着传统生活方式。比如汉武帝时期,已经有武帝卧榻床,这种借鉴游牧民族能折叠的架子床传入宫中,至此,汉人开启睡床历史。再比如唐代时尚人群围坐一起进餐、席地而坐的传统进食方式被淘汰出局,南唐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中围坐就餐的盛况,出现高足家具,桌子配椅子,佐证外来时髦家具已经进入民众生活。席地入眠在今天的日韩电视剧倒是可以看到,中国都市几近绝迹了。
大量史料表明,丝绸之路的异域奇物刺激了市场空前繁荣,尤其唐朝,国力鼎盛,有足够财力、物力追求超级消费。譬如风行长安的打波罗球(Polo),在杜环的《经行记》中,提及他到拔汗那国(汉代的大宛国,今吉尔吉斯坦费尔干纳地区)那里有打波罗球的过程。今天陕西乾陵,考古发掘章太子墓的壁画,图画绘制正是唐人热衷比赛打马球的盛况。唐代打波罗球,系西域传入长安,以后向外扩散,传向日韩等地,清朝时期完全消逝。胡风东渐,历史悠久,可窥一斑。这个被视为当今经典的西方贵族运动,中国人玩得比他们早了一千多年。
外来文化艺术,包括宗教传播更发展到了鼎盛期,也影响了日韩的文化发展。宗教人士为宗教信念,不远万里,排除万难,玄奘法师历时17年,西去取经并著有《大唐西域纪》,奠定了“长安佛教”在世界宗教史研究的历史地位。8世纪日本遣唐使节归国时带走了很多西域文物,今天日本奈良,当时的国都,奈良正仓院保存着这些宝贵的古代文物。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学界称奈良正仓院为丝绸之路的终点。日本信奉佛教,正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结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最大的电视台NHK曾从中国到欧洲以实地拍摄方式制作丝绸之路节目轰动一时,从而引发世界范围的丝绸之路热。
纵览汉唐时期,利用政府职能手段设置管控西域的机构,特别是唐代建立安西四镇,对于开放沿途各关隘的有效管理,成为促进商贸文化交流的保障,令这条商路几度繁荣,延续了千年,也使得中国的四大发明流向西域,传到欧洲,激活西洋航海业、火枪、火炮突飞猛进的发展,开创欧洲远征伐异,称霸世界的历史。其中的因果关系,史学家早有定论。
如今序曲高歌,放眼伊斯坦布尔大巴扎,万家商家延续亘古的贸易法则,火爆的生意,更是充满了琳琅满目来自中国的商品,繁荣着市场的各个角落,包括最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