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药治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989.html
3月21日至26日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亞洲視野
展位3D39
蔣志,沈少民,趙趙
藝聚空間
展位1E06
沈少民
光映現場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演講廳2
沈少民
談沙龍漫
Auditorium
沈少民 藤幡正樹(MasakiFujihata)莫奔(MauriceBenayoun)
亞洲視野
顫抖常被視為虛弱的象征——承受了過多亦過少的刺激,成為一種超出正常的狀態,這使我們失控到一個地步,只剩下身體和本能的反應。這也是超越心靈意志的身體。在現代社會之中,我們被訓練甚至我們的動作都已被?編排?了,這些都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社會和諧的保障,然而顫抖則是一個原始的符號。呈現三位中國藝術家勾勒出的權利機制,和通过控制可見的非常對立的事件——例如摔倒,崩潰和爆發性的失控情形,作為亞洲視野的一部分。在這些時刻,我們見證人類的脆弱、日常生活中的潛規則,以及超越這些常規存在的可能性。
蔣志認為情感是實踐的中心焦點。特別的是,在他的錄像裝置《顫抖》之中,在他們達到?一定的臨界點?時,蔣志來探索這些情感的抒發。《顫抖》由七個真人大小的投影組成,每個投影描繪了一個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竭盡能力並且保持靜態的姿勢站在振動板的頂部。努力去保持控制在面部表情上很顯而易見——偶爾的畏懼與退縮,持續性的眨眼,或者是一些具有故事性的目光。《顫抖》使我們能夠看到存在於我們身體最小部位之中的規律和權力。與此同時,顫抖的搖動使我們放鬆,就像扮演在緊張情景中的驅魔者——以得以瞬間的釋放。VeronicTingChen相信,這種顫抖是由超資本主義國家引起的:?我們是一個能激發自身不自主興奮狀態的系統,從而進入人造帕金森狀態,這看上去像是一種自願的行為,但實際上是不自然的,儘管我們認為它非常渾然天成…在這個體系中,有一些事情是我們會持續不斷眷戀的,那便是一種對自由的幻想。?
蔣志
《顫抖》
7頻錄像裝置
沈少民把無形的暴力轉化為有形存在的《盆景》系列。這項作品包括《盆景》植物,與之環繞的藝術家設計的金屬工具—電纜,螺母,螺栓—企圖限制盆景的生長。《盆景》使我們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的殘暴,特別是那些已經轉化為各種美學觀念,或者是它本身已藏身于自然之中。這組作品取得了其效力,不僅是因為它顯示了這些人為的轉換結果,但是明顯的成為轉換過程它本身。從較廣闊的角度來看,《盆景》揭露了在控制奇想中的內省。控制可以發生在身體的虐待,就像裹小腳(纏足),也好似通過扭曲其心智來訓練孩子成為孝順的兒子、忠實的妻子,和?戰爭英雄?,揭示了衝突和悲劇,盆景已深入到人類文化的一個本質層。
沈少民
《盆景》第21號
植物,金屬工具
沈少民
《盆景》第22號
植物,金屬工具
趙趙的四個行為作品——《耳光》、《暗恋》、《皮鞋》與《家庭》——一個社會潛規則的測試。《耳光》,是系列中的第一部分。通過公開徵選,趙趙招募到了志願者趙海星。年十月二十日20:20:20在指定地點,志願者讓趙趙在他的左右臉頰各打了一耳光。對於作品《暗恋》,通過公開徵選孫原被選成為志願者。孫原同意讓趙趙用刀捅他的後背。在《皮鞋》作品中,他們把用於刺孫原背後的刀當做禮物送給了下一個志願者作為象徵性的交換。情況是這個志願者必須說服趙趙而得到這個禮物。《家庭》是一個系列的最後一個部分,趙趙被一名志願者介紹到了一個六口之家做客。趙趙此次來訪的目的是希望延長/逗留在這裡停留的時間。趙趙從年12月5日中午待到直到第二天的凌晨2點40分被家庭成員踢出。通過這些交流,趙趙創造了這類越軌的行為,轉而在一個接近巴代伊的方式使他自己和參與者進入脆弱和開放的狀態。正是在這個突變的社會背景下,藝術家與參與者之間形成了不可取代的紐帶。作為這些關係的見證人,起發我們探索社會關係結構的界線。
趙趙
《耳光》
數碼彩色照片
趙趙
《暗戀》
數碼彩色照片
趙趙
《皮鞋》
數碼彩色照片
趙趙
《家庭》
數碼彩色照片
藝聚空間
沈少民的作品《峰會》,其命名有著深刻的語義方面的意義。作品的中文名稱是《峰會》。?峰?從字面上理解是?山頂?、?山峰?或者說?權威?的意義。進一步來說,它也可以意味著?前衛?,?先鋒?或者?尖銳的?。中國古詩詞中有這麼一段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也可以被看做是上級人士在山峰或?峰會?中的邂逅。
當提及到?峰會?一詞時,人們會想到一年一度的G8八國峰會(八個峰國參與其中,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加拿大和俄羅斯),或者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在每年度的G8峰會之中,宣言是分享對於全球政治、經濟事件的觀點,而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則一直是全球經濟學家們關注的中心。
沈少民
《峰會》
裝置
峰會的目的是通過討論和對話以確立他們的權威,形成民意,並且就重要的問題達成共識。《峰會》這個作品以此為出發點,形成了一個假定的歷史上最重要的共產黨領導人的會議,他們是弗拉迪米尔·列宁、毛澤東、金日成、胡志明和菲德爾·卡斯特羅。藝術家創造《峰會》的時候,整個世界捲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的漩渦之中,引起對資本主義固有價值觀的疑慮。這些觀念和這些消失已久的理想社會主義先鋒仍然具有實質性的意義嗎?他們的想法、概念和理論會再次映射出我們的未來嗎?這位成長於中國文化大革命嚴峻時期的藝術家設想他的作品可以像對這些預測的一個尖銳的回答。
這場假設的會議只有可能發生在一個情況上,因為社會主義國家有保存他們領導人遺體的慣例。唯一的區別是過世的領導人保存在了不同形狀的水晶棺材里,這反映出他們不同的文化淵源。此作品以此展示五位首腦在水晶棺材里的尸體,並且在一個五角星形狀的結構中舉行?峰會?。唯一的例外是卡斯特羅,他的去世只發生在作品的構思之後。古巴的前總統則是躺在病床上,仍然在呼吸著,但說不出話來,他的存在使整個峰會現場怪誕且寂靜。
電影放映
沈少民的電影《我是中國人》佔據了避難者與移民者這兩大問題,作為一種在種族、宗教中的文化反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入侵俄羅斯,一些俄羅斯人被迫越過邊境到達中國的宏疆村。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國與俄羅斯成為了敵人,巡禮許多人涉嫌從事間諜工作,所以被稱為?特務村?。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些?移民者?仍然在努力地融入中國社會。
沈少民
《我是中國人》
高清錄像
沙龍
沈少民和莫奔、藤幡正樹被沙龍選定,這是一個短期的一系列開放的平臺,如藝術家對談,展示,講座和表演等一系列,代表了演講者在藝術界呈現的許多不同的方面。今年講座專注於藝術家們作品中使用的科技,假定依靠機械並最終依靠科技生存,以表達在世界中的人類環境。
關於藝術家
蔣志
年生於湖南沅江,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現居住和工作在中國深圳、北京。他的作品主要是來自於媒體,如攝影、視頻和裝置。自他的藝術生涯初期開始,蔣志一直在西小說、拍照,這都是源於他對詩歌的濃厚興趣。蔣志有意識地把自己定位在詩歌與社會學的交匯處。他熱切地把熟悉的與平凡的生活經驗融入進他的作品中,同時保持在日常生活和閱讀文本之間的緊張感。因此,他一直避免了空泛的個人感情和政治生命,并畏怯衰弱的表達與批判。在這方面,蔣志的作品是開放的、柔軟靈活的,并具有一味詩意的活力。
沈少民
出生在中國黑龍江省,現生活、工作於中國北京和澳大利亞悉尼。在文革時期,他是一位印刷工,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沈少民鍛造了一個重要的國際事業。沈少民在90年代回到北京后,在海外的經驗,已經成為他思維轉向實驗性的一個重要推動,挑釁的和大膽創新的工作。沈少民在美國、歐洲、中國和澳大利亞、包括悉尼第十七屆雙年展中,展示了他的作品;首屆年烏克蘭基輔雙年展;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年韓國釜山雙年展;年中國廣州三年展。
趙趙
年出生在中國新疆。年,他畢業於中國新疆藝術學院油畫系。趙趙的多學科體系作品是中國當代檔案中的一場檢驗,和社會政治因果關係中的個人行為。他那抽象的碎玻璃畫揭示了他所捲入的車禍,並且這代表了行為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他的雕塑?安全?具體化了他的同胞們對安全的偏執看法。目前,他生活和工作在中國北京。
藤幡正樹
藤幡正樹是日本新媒體藝術的先驅,他在80年代早期用視頻和數字成像創作開始他的職業生涯。他最出名的是複雜的互動網絡裝置及他主要關注的考察虛擬空間交流使用多媒體科技的可能性。他的互動作品包括《可拆卸的現實》(),他使用一個紅外無線電話,和《令人深刻的速度》()他用一臺筆記型電腦配寘GPS,得到富士山的數位地圖。裏藤幡正樹的展覽遍及日本和國際,如、、和的電腦繪圖專業會議(美國)、奧地利電子藝術節(林茨)、DEAF(鹿特丹)、「cyberforum」(里斯本)和VEAF(溫哥華)。他的作品成為ZKM(卡爾斯魯厄)永久收藏的一部分。
莫奔
MauriceBenayoun(akaMoBenor莫奔)是法國先鋒新媒體藝術家和理論家,現居住巴黎和香港。他是短篇電影導演、裝置藝術家、博物館和展覽設計師、互動設計師和理論家。在過去的30年中,莫奔探索的潜能從視頻到電腦圖學,從虛擬實境網絡到無線技術,公共藝術空間的大型互動性裝置和互動展覽。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廣泛展出,並獲得了許多國際獎項。他曾在巴黎蓬皮杜中心、現代美術館(里昂、蒙特利爾)、當代藝術博物館(赫爾辛基)、eyebean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紐約流動博物館和ICC東京等國際博物館和畫廊舉辦展覽。
關於奧沙畫廊
年,奧沙畫廊於香港成立,迅即發展為亞洲其中一所最具規模的商業畫廊。多年來,奧沙致力支持各種極具挑戰性及批判意念之當代藝術創作,並藉此馳名於亞洲、以至是國際藝壇。
奧沙首重策展理念,以展示及推廣亞洲當代視覺藝術為宗旨,推動以全球性、跨媒介和多元之方式去展示和解讀當代藝術,以期成為各種藝術表達與觀眾參與之間的溝通橋樑。奧沙亦透過各項高質素的研究、展覽和出版項目,探討在個人、文化和社會層面上,種種發人深省及影響深遠的議題。
奧沙在香港迅猛發展的東九龍核心商務區,經營了一個主要的展覽空間—奧沙香港。空間設址於一座工業大廈內,其質樸的工廈環境,可因應形形色色的藝術交匯而改裝配置,探索和展示各種具實驗性和創新的創作,包括行為藝術、裝置,互動多媒體和錄像作品。奧沙香港由10,平方呎的室內畫廊空間與5,平方呎室外陽台所組成;而奧沙上海為一兩層、共10,平方呎的空間,目前用於藝術家駐留計劃;奧沙北京則為一個1,平方呎、特設五米高樓底的藝術家駐留工作室。
奧沙畫廊憑藉其各項高質素的藝術項目,在國際藝壇裏廣受認同,亦為首間的香港畫廊參展「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倫敦「FriezeMasters」()、意大利博洛尼亞「ArteFiera」()及德國「ArtCologne」()。奧沙也連續參展年至年的「香港國際藝術展」及、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