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西医疗法 http://www.ntltqx.com/guanzhubaidianfeng/meitibaodao/m/576.html
6月1日,在甘肃省西和县,民间艺人表演羊皮鼓舞。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流传的羊皮扇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鼓为薄扇形,鼓面为羊皮,故称“羊皮扇鼓”。西和县石峡镇的羊皮扇鼓传承悠久,形成一整套娱乐表演形式。近年来,随着西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焕发光彩。(新华社记者张猛摄) 万水千山总是情,几天来,小编随“探路”团队一路领略了陇南的山水秀美,物产的琳琅满目,今天特邀您走进“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感受遥远的周秦遗风,感触陇南颇为厚重的历史与人文。 异彩纷呈的文化大餐 端午节文化大院见闻 县委书记周子强专访 包粽子“巧手”过端午 千年乞巧需要现代表达 心存梦想方能奋力前行 异彩纷呈的文化大餐 -------------- 位于陇南北部的西和县,虽然面积仅有多平方公里,人口却超过42万,是陇南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县。 行走在西和,就如同品读一部厚厚的历史巨著,会感受到浓浓的文化芬芳。 历史古籍中有伏羲生仇池的记载,西和不仅有仇池山,还有伏羲崖。眺望雄踞万仭的伏羲崖,会使人顿生对人文始祖的好奇与膜拜。 据考证,诸葛亮六出祁山,两次途径西和。看到西和报国寺山崖上的浮雕三国画卷,似乎嗅到了一丝丝英雄豪杰征战驰骋的乱世血腥。 仇池古国的金印,至今熠熠闪光,却难以照澈年的茫茫雾霾。铁质行军锅的斑驳锈色,更无法说清兵来将去的漫漫岁月。 乞巧女儿节,被专家称作秦人遗留的民俗文化“活化石”。端午时分,77名乞巧女相约包粽敬老,小小香粽承载着中华美德的传承。 北周的摩崖佛造像和壁画,还有农家大院经久的中式家具,彰显了西和文化的丰富多样和深沉厚重。 尊重历史,崇尚文化。包容乃大,陈史留香。为西和喝彩!(新华社记者王宏伟) 端午节文化大院见闻 -------------- 6月2日端午节,途径西和县一个名叫大寨的普通村庄,被一阵阵有板有眼的秦腔戏声吸引,我们来到这个村的农民文化大院。 这是一个两进的套院,前院里有一戏台,正在上演木偶戏。虽然简陋,可吹啦弹唱样样齐全。前院还有一个农家书屋和两个展室,一个陈设着各色农家旧物和老家具,另一个里面是几位老乡在各式旧织机、纺车等器具上“重温旧梦”。 走进后院,又是两间展室,其中有书画,有编织,有人绣鞋垫,有人编草编。 村上人说,有了这个文化大院,大家节庆娱乐,农闲培训,都有了好去处。旧物件,新技能,互相交流,长知识,开眼界,还引来不少外村人参观呢!(新华社记者王宏伟) 乞巧姑娘包粽子“巧手”过端午 -------------- 6月1日下午,乞巧的姑娘们围坐在一起,笑谈之间,只见她们将手中的粽叶挽成一个弧形,两手兜起糯米,随后将包好的粽子打了结,送给村里的留守老人。 “包粽子体现了姑娘的心灵手巧,关爱长辈则体现了乞巧姑娘的善良贤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杨克栋说,“巧”是中国女人的传统追求,乞巧文化承担了独特的社会功能,代表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心灵愿望。(记者屠国玺、梁军) 乞巧人家“绣”满园 -------------- 端午这天,西和县包集村内,绣好的荷包挂满了农民包红民的庭院。当天,村里的“巧妇”们放下农活,围坐在包红民家的石阶走廊上,低眉刺绣,谈笑风生。 如今,千年西和乞巧文化不仅得到了民间的活态传承,当地老百姓还从中尝到了甜头。一位包集村的妇女说,每年在家做刺绣,能为自己带来3万元的经济收入。(记者屠国玺梁军) 西和县乞巧坊见闻 -------------- 美丽芬芳的香包,麦草编织的草鞋,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西和麻纸,曼妙多姿的剪纸,据传从盘古开天就有的“仇池石”,刺绣、布鞋、根雕、鞋垫…………无不精美别致,让人叹为观止!西和乞巧坊,关于乞巧的各类民俗产品在这里汇聚一堂,期待您的遇见!(新华社何潇)
上图左:6月1日,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晚霞湖畔,几名当地的乞巧女在包粽子。当日,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组织当地77名乞巧女包粽子,喜迎端午节的到来。当地乞巧活动从农历端午节开始,主要内容就是妇女乞求“巧娘娘”赐予她们聪明智慧和灵巧。(新华社记者张锰摄) 上图右:6月1日,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几名演员在表演传统“乞巧”民俗改编的舞蹈。当日,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举行迎端午“乞巧文化”展演活动。甘肃西和县乞巧习俗中,参与乞巧的姑娘们历经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乞求“巧娘娘”赐给自己聪慧、灵巧、好运……。(新华社记者张锰摄) 上图下:6月2日,在甘肃省西和县石堡乡包集村,几名妇女在刺绣。为弘扬民间乞巧民俗文化,从5月28日起,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启动刺绣品牌培训班,聘请专业刺绣老师对余名具有手工刺绣技能的当地农村妇女进行技能业务知识讲解、现场示范指导,通过培训学习提升农村妇女手工刺绣技能,促进文化旅游产品销售,发展壮大农村特色致富产业。(新华社记者张锰摄) 千年乞巧需要现代表达 -------------- 每年从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小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初七晚,当地女孩子都会聚集在一起,举行7天8夜的乞巧活动,乞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这就是被称为“中国女儿节”的乞巧节,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西和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在当地,如果一个女孩子没有参加过乞巧,就会感觉自己的生命缺少了一些东西。 尽管西和乞巧拥有永久的历史,是专家眼里的“文化瑰宝”。许多当地人提起乞巧,也会有着不由言说的自豪和感动。但对于普通游客来说,除了在传统“七夕”节期间,平日里来西和很难感受和体验到这一民俗的魅力。 西和县旅游局长陈英认为,西和乞巧文化当中,有关“中国女儿节”的部分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在专家眼里,西和乞巧是一个以未婚少女为主体的女儿节,是少女展示自己、表达愿望、学习技艺的机会及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开始,是女儿的成人礼和狂欢节。但许多外地游客对此却不甚了解,常常误解其为中国的“情人节”。 “通过传统节日,走向我们自己的内心。”有专家认为,乞巧文化反映的古代农耕文明绝不是过时的文明,特别是在生态理想、田园景色、生活态度和家庭美德等方面,在当今工业和信息化的时代也有着特别的吸引力,但这不能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需要通过创新实现。 在挖掘和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手段,实现这一独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真正融合,使游客可以切身体验到乞巧文化的真正魅力,这也是目前西和当地在保护开发中正在着力突破的难题。 “我觉得对于乞巧文化的保护开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挖掘宣传,其次是开发建设,最后实现良性发展。”西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何能雄认为,目前当地在对西和乞巧文化进行多年挖掘宣传的基础上,开始相关开发建设的第二个阶段。 近期,西和县制订了“西和乞巧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示范带”建设的方案,目标将西和乞巧文化置于甘肃省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之下,让西和乞巧可以更好的保护和开发。何能雄说,他们希望能邀请国内顶尖的专家为西和乞巧文化的开发制定“一个上百年都不会落后的规划”,然后在“不进行任何破坏的基础上”上一步步进行建设。 (新华社记者屠国玺陇南日报记者石鼓靳淑敏) 西和县委书记周子强: 让独特乞巧文化走向世界 -------------- 西和县位于陇南市北部,是陇南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桥头堡。伏羲文化、乞巧文化、仇池文化、三国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特色文化、绿色生态和有色冶金三大产业在这里融合发展。 “探路陇之南”集成报道团队对西和县委书记周子强进行了专题访谈,他认为西和将在扶贫开发、特色文化建设、非公经济发展等方面寻求突破。而其中,他最希望具有千年历史传承、独特文化内涵的西和乞巧风俗能够走向世界。 记者:如果让您把当地推介给陇南之外的地方,您将会采取怎样的描述,能否列举当地的三个“地方名片”? 周子强:西和的“第一张名片”应该是“伏羲生处”。据《路史》记载,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夷(池),长于成纪”。有80多部典籍文献对仇池山都有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的千古名篇,宋代大词人苏轼发出了“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的感叹! “第二张名片”应该是“乞巧之乡”。乞巧女儿节是古老的秦人遗风,融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间传说、诗歌谣赋、音乐舞蹈、才艺展示和民间工艺为一体,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是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7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8年,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张名片是“仇池古国”。魏晋时期,杨氏氐族以仇池山为中心建立了“仇池国”政权,历经三百余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华社记者屠国玺) 详细 上图:仇池国古城遗址在西和县城南60公里处,位于大桥乡南部西汉水和洛峪河交汇处的仇池山上,被列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仇池山地处西和、武都、成县、礼县4县边境,史称“背蜀面秦,以其峭绝险固,襟武都、带西康,自古为形胜镇戍之地。仇池山海拔米,相对高度米,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流,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二水汇流而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雄关。因上有大池与良田百顷,故名仇池或百顷原。东汉建安中,氐族杨氏以此为基地建立前仇池国、后仇池国,历时年,其势力所至达陇右、陕南,川北诸地,对全国南北政局及西南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山上现有居民百余户,分几个自然村而居。遗址内城垣已无存,上、下殿址也唯有大量瓦片、砖块。山巅周围舂火药的石臼处处可见。出土文物有石锤及镞、弩、斧、剑、钺等大量兵器。现有新修盘山公路一条,曲折盘旋,直通山顶。乘车而上,如入兰天,千峰扑怀,万壑青岚,眼前白云停而不浮,足下清江萦而不流,山风清芬,飘然欲仙。山上主要景观有“伏羲仙崖”、“金龙滚珠”、“八仙上寿”、“石勺奇潭”、“麻岩古洞”、“无根东水”、“洞庸神鱼”、“小有洞天”等。(新华网甘肃频道) 西和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的西秦南麓,是北方之雄奇和南方之隽秀。瑰丽俊俏的丹霞地貌,雄奇壮丽的崇山峻岭,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遗存,天然绿色的生态环境。走进西和,从历史悠久的仇池古国遗址为起点,晚霞湖、云华山、八峰崖、香山宛如一条翡翠镶缀的珠链,使您目不暇接。 *云华山,距县城20公里,坐落于县城东北的稍峪乡境内。因其山形如圭,旧称圭峰。云华山主峰四面斗绝,只有一线天桥想通。庙内供奉玄武大帝,神勇无比,治水锲而不舍,终成大业,深受后世爱戴。云华山人文历史悠久,山形险峻,可与华山媲美,有小华山之称,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境。 *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城南60公里的大桥乡。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其山四面壁立,峭绝险固,上有平田百倾,如世外挑源。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杨氏在此立国三百余年。诗圣杜甫途径仇池以诗吟咏,宋代文豪苏轼得仇池奇石因梦寄怀。仇池山之雄、险、奇、秀、正等待世人寻古探幽。 *晚霞湖,位于西和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姜席镇境内,为陇南市十大重点旅游景点之一,晚霞湖水库库容为万立方米,水域面积多亩,原系防洪蓄水,灌溉养鱼的综合性水库,现是集防汛,灌溉、养鱼、旅游等综合开发为一体的景区。年晚霞湖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上均据陇南西和发布) *杠子面,是陇南西和县的特色小吃,据说杠子面起源于清初,沿至今日久吃不衰。面由一根胳膊粗的杠子压制而成,杠子的一头固定在墙里,压面师傅坐在另一头,杠子面由此得名。西和人把杠子面当作每天必不可少的早餐,他们喜欢吃杠子面就和兰州人离不开牛肉面一样。 *西高山大盘鸡,采用家养土鸡,将宰杀的土鸡斩杀大块漂洗干净,锅内入油加入鸡块炒至黄亮加辅料、加水烧开,打净浮沫,小火焖至熟透即成。风味特色:色泽金黄、鸡肉酥烂、味道奇香。 *西和罐罐茶:罐罐茶是西和古今相沿的一种独特的品茗风俗习惯,西和人民都有晨起喝罐罐茶的习惯,主要用具就是罐子,喝罐罐茶的时候,罐罐里加入茶再倒上水在炉子上烧开,同时在炉边烤上馍馍等茶点,其中最香的属西和罐罐油面茶了。 *西和三片,是每家每户逢年过节必吃的菜之一,色泽鲜艳、香脆可口,是饮酒的上等佐菜。主料:耳片、青笋、红萝卜辅料:菠菜、木耳、鸡蛋皮、大葱、胡麻油、盐、调和、香醋制作方法:主料切片与加工成半成品的辅料混合搅拌均即成。 *西和地丸子包子:采用野菜地丸子、粉条、肉馅、豆腐,拌馅后,擀皮包制。上笼蒸熟即成。浓香野生地软味、绵软可口。 *西和县面皮:将面粉加入水搅匀至稠糊状,将面糊倒入铁皮盘中蒸熟拿出凉透,将蒸熟的面皮用刀切成细条,在盘中摆五星状,每星放入各种小料,最后浇上用辣椒、蒜、盐、味精、醋调好的汁即成。面皮薄软筋光,味道可口。 *饸饹面,是源自西和县长道镇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也只有长道镇的最为正宗。原料是荞麦面,不但美味爽口,而且具有降压清火之食疗功效。其做法是,将荞麦面和水反复多次柔和,成面团后,将其放入铁质漏槽,挤压入锅,熟后捞出放冷,加入调料,凉拌后即可食用,也可盛入鸡汤、臊子熟食。 *砂嵌烧饼。砂嵌烧饼又名麻烧饼,是西和人每天早上煮灌灌茶的首选早点。砂嵌烧饼干脆香酥,吃在嘴里,令人回味无穷。其做法将精白面在盆中和成面团,将面团揪成大小一致的面块,加入食盐、调料,压成薄饼。最后将做好的饼坯放入炒热的砂石里,埋上5分钟,砂嵌烧饼就新鲜出炉啦。(以上均据陇南西和发布)
西和罐罐茶:罐罐茶是西和古今相沿的一种独特的品茗风俗习惯,西和人民都有晨起喝罐罐茶的习惯,主要用具就是罐子,喝罐罐茶的时候,罐罐里加入茶再倒上水在炉子上烧开,同时在炉边烤上馍馍等茶点,其中最香的属西和罐罐油面茶了。(陇南西和发布)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在西和人们俗称乞巧节,也叫七夕节或“女儿节”,乞巧之俗,在西和由来已久,非常活跃,而且规模盛大,持续的时间最长,有七天八夜,且名目繁多,为世所罕见。整个乞巧过程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阶段。 *西和社火,有剧烈、和缓两种。剧烈社火如舞龙灯、跳老虎、跑纸马、逗春牛、耍狮子等。舞姿遒劲粗犷,以肢体语言表达狂欢。和缓社火每队扮作男女角色多人,各持彩灯一把,名曰“腊花”。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传统社火,西和有“北关狮子南关龙、老庄老虎蹦进城、东关的船媳妇真惹人”。 *影子腔,是民间戏班演唱皮影、木偶时所运用的戏曲腔调,流行于西和、礼县一带,渊源于用兽皮刻画人形,借灯光在纱幕上显影的民间皮影戏,其历史悠久,流传很广,是当地艺人用陇南民间小调表演皮影而形成的腔调,又名“灯调”,介于秦腔和眉户、道情之间,属于北方梆子剧种。 *西和山歌,西和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明歌资源,山歌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山歌是西和民间的一种“口碑”文化,无数的父老乡亲,在山间野外放牧、砍樵、负运、农稼等的劳动中,一代一代的辛勤创作,口头传唱,其独有的语言、情感、意境、形象美和比兴唱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民间刺绣,历史悠久,村头巷尾时见绣娘飞针走线,且多采用本土出产的丝线,“精、细、雅、洁”,主要有门帘、枕头、鞋面、鞋垫等,内容多为民间花鸟鱼虫。质次色彩鲜亮,造型夸饰,讨人喜爱,又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大大丰富了刺绣工艺的创作手法。 *“捞”麻纸,西和县境内的西高山乡,至今有13户人家延续着已流传千年的手工造纸技艺。在当地,方言中将制作麻纸形象地称为“捞纸”。手工做这种麻纸,需要把枸树皮收集回来后,经过浸泡、砸穰、淘穰、刀切、等72道工序,才能蒸煮锤切出土纸。(以上均据陇南西和发布) 心存梦想,方能奋力前行 -------------- ◎陇南电视台记者周建军 农历“端午节”的前一天,美丽的西和晚霞湖畔,77名“巧姑娘”身着节日盛装,在湖光山色中包起了粽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为一个成长于仇池山下、漾水河畔的西和人,乞巧是留存于我记忆深处的一个文化烙印。 少年时代的故乡西和贫困而落后,那时的父老乡亲不仅吃不饱、穿不暖,文化生活也极为贫乏,由乡村姑娘们组织的乞巧活动自然成了村子里一年中最隆重的事,从每年的农历六月底开始,姑娘们便开始张罗,一直忙碌到七月七的晚上。在乞巧活动正式开始后的七天八夜里,她们更是全身心地投入,白天走村串社,互相拜访;晚上进行乞巧的各种活动,态度之认真,心情之虔诚,让人深受感染。那时的乞巧姑娘朴实而纯真,虔诚而温顺,不仅她们对巧娘娘寄予了无限希望,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和憧憬,也让我们这些小伙子们心存幻想,在星光闪闪的夜晚总是仰望星空,盼望心灵手巧的巧娘娘从天而降,这美好的愿望伴随着我们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时光如水悄悄逝去,岁月如歌流过心田。弹指一挥间,我已步入中年,青少年时代梦想中的巧娘娘仍在云端,而西和乞巧已作为一种文化享誉全国,成为陇南的一个文化品牌。有梦想就会有追求,有追求才能有进步。现实生活中,一个个西和姑娘胸怀梦想,勤学上进,如一只只身着彩翼的金凤从仇池古国起飞,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巾帼不让须眉,成为心灵手巧、名副其实的“巧娘娘”,是梦想成就了她们,是时代造就了她们。 愿源远流长的西和乞巧文化在新的时代更加发扬光大,愿更多的“巧娘娘”脱颖而出,成为建设家园的“半边天”!(陇南日报) 西和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的西秦南麓,是北方之雄奇和南方之隽秀。瑰丽俊俏的丹霞地貌,雄奇壮丽的崇山峻岭,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遗存,天然绿色的生态环境。走进西和,从历史悠久的仇池古国遗址为起点,晚霞湖、云华山、八峰崖、香山宛如一条翡翠镶缀的珠链,使您目不暇接。 西和有“千年药乡”之美誉,具有得天独厚的药材生产条件,享有盛名的半夏、黄芪、柴胡、山芋等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生产。野生药材西贝母、淫羊藿等品质极佳,深的药商青睐。4年西和被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 来西和旅游的途中,聆听几句高亢的陇南山歌,目睹身姿多变,手法独特的羊皮扇鼓,再看看木脑壳、影子腔,顺便买几双手工鞋垫和草编织品,还可以再看看我们西和的纯手工麻纸,在热情、幽静的农家小院小酌几杯,定当是人生旅途中一种难得的机遇与享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