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波战争与《里加和约》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为了自己的生存,被迫于年3月与德国签订割地的《布列斯特和约》,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等地的管辖与主权,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为德国所控制。从此,在苏德、苏波关系中出现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问题”。 年4月下旬,波兰军队在协约国的怂恿下,对苏俄发动了进攻。战争初期,波兰军队长驱直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战线过长而遭致苏俄红军反击,红军不仅收复了失地,并越过边界向华沙推进,波兰形势危急。在此紧要关头,英国外交大臣寇松提出一条停火临时边界线:从白俄罗斯的格罗德诺经比亚韦斯托克东部地区,再经布列斯特—列托夫斯克,进入乌克兰,后沿布格河南下,至索科维,再拐向西南,到普热梅希尔,向前延伸至东喀尔巴阡山,附带条件是保证加利西亚的主权归苏维埃俄国。这条线被称为“寇松线”。
▲年苏波战争态势图
由于战场上的优势,苏俄没有接受英国的提议。但红军高级指挥员之间对于主攻方向判断出现意见分歧,苏军在华沙战役中受到重大挫折,损失惨重,波军转守为攻。年10月,苏波两国达成停战协定。年3月,两国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签订条约,《里加和约》规定,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缔约双方彼此尊重国家主权,并保证不支持任何针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年版,第-页)。《里加和约》签订后,波兰获得大片土地,波苏边界从寇松线大大东移。 年的苏波战争,除了有协约国干涉的成分外,波兰维护国家统一以及苏俄希望输出革命的意图恐怕是战争背后更为深刻的动因。我们知道,波兰在历史上曾惨遭俄、普、奥三国瓜分,直至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德奥俄三大帝国的崩溃,波兰民族才实现了重建自己国家的夙愿,波兰成立了以毕苏斯基为国家元首的共和国。当时波兰的西部边界由凡尔赛和约作了规定,而其东部边界,则悬而未决。德军从波兰撤走后,波兰与苏俄就在领土问题上发生了纠纷。 战争初期,苏俄军队在战场上获得巨大的优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本可以利用这一有利形势与波兰缔结边界条约。然而,苏俄政权内部另一种意见占了上风,即准备利用红军的军事实力帮助波兰建立一个苏维埃政权。此种观点认为,如果不向其他国家输出马克思主义,革命是难以生存下去的。应当充分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欧洲政治局势,向中欧等其他地方输出革命。苏维埃领导人普遍为战争初期的胜利而鼓舞,认为波兰胜利后是德国,进而有望在整个欧洲取得革命胜利。然而,战争的最终结果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苏俄不得不签署割地赔款的《里加和约》。 苏波战争让苏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俄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对外政策,由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转为和平共处,与周围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立陶宛签订了和平条约。另一方面,正因为苏俄向西推行布尔什维克主义铩羽而归,他们才将目光转向东方,对亚洲尤其是中国现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苏德《秘密议定书》
《里加和约》签署后,苏联对这一屈辱一直耿耿于怀,它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夺回失去的土地。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就在16天后,正当德军攻占大半波兰、合围华沙并限令华沙当局投降之时,苏联政府向波兰驻苏大使递交了一份声明。声明指出:波兰政府已经崩溃且已无生命的迹象,这就是说实际上波兰国家和政府已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之间缔结的条约已归于无效。波兰已经成为可能对苏联造成威胁的种种偶然和意外事件的方便场所。苏联政府迄今为止一直是保持中立的,但它不能再以中立的态度来对待这种局势了。苏联政府对居住在波兰境内的同胞——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命运不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同胞被抛弃,任人摆布而毫无保障,鉴于这种局势,苏联政府命令红军总司令部所属部队越过国界,去把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居民的生命财产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苏联《消息报》年9月18日,转引自颜声毅等:《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出版社年版,第页)。苏联在发表上述声明的同时从东面入侵波兰,10月6日,德国和苏联瓜分和吞并了整个波兰。苏联将侵占的波兰领土分别划入早已成为其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德国当时是法西斯政权,侵略是它的本性。可是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号称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会与德国联手侵吞波兰。有了苏波战争与《里加和约》的前因,苏联的行为可以解释为“收复失地”。其实,在二战爆发之前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议定书》中,苏联已经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不过当时这一条约是绝密的。《议定书》第二条规定:一旦属波兰国家的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界。双方的利益是否需要保留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边界如何划定的问题,只有视今后的政治发展才能最终明确。在任何情况下,两国政府都将通过友好的双边协议来解决这个问题(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第页)。 根据这一秘密议定书,苏联的西部边界被称为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线,事实上,这条边境线比寇松线又向西推进了许多。顺便说一句,年,大约2万多名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等波兰社会精英在苏联所属卡廷森林、加里宁等地遭到苏联军队有组织杀害的事件,就是震惊世界的“卡廷惨案”。
三、苏波边界的最终确定
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这是波兰与苏联的关系由敌人向盟友的转变,它直接影响波苏边界的确定。年7月,波苏双方进行正式恢复外交的谈判,谈判中争论的焦点是领土问题。波方要求恢复年《里加和约》所规定的波苏边界。苏方主张按民族自决的原则划分波苏边界。但是,双方对废除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线取得一致意见。“苏联政府认为年签订的关于变更波兰领土的苏德条约业已失效”(刘祖熙:《波兰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在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表示:“如果把沿涅河左岸一带的东普鲁士北部,包括蒂尔西特和哥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划归俄国人,他准备接受寇松线作为苏联和波兰的边界。”(《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纪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95页) 年2月,在二战即将胜利之际,美、苏、英三国在雅尔塔举行了一次重要的首脑会议,讨论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雅尔塔协定关于波兰问题达成如下共识: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其最后定界留待和会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同意以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年8月,《波苏疆界条约》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这条边界。
▲年苏德瓜分波兰
美英两国决定承认苏联对波兰领土的占领这一既成事实,但为了弥补波兰的领土损失,唯一的办法就是从与波兰西部边界接壤的德国划出一块领土给波兰。虽说几个大国都承认波兰应当从德国领土取得补偿,但问题是取多少?波兰与德国具体的边界应该划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颇有不同的意见。斯大林要把波兰的西部边界沿奥得河推进到与西尼斯河合流处,而美英两国则坚持应该止于东尼斯河。由于分歧严重,波兰西部边界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上被搁置,只能“留待和会解决”。 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苏联红军解放波兰西部地区后,斯大林把该地区的管理权转交给波兰临时政府。年3月,波兰临时政府宣布在西部地区成立5个新省,同时鼓励中、南部的波兰人向西部移民。因而,在波茨坦会议前,波兰事实上完成了对德国东部地区的占有。及至波茨坦会议召开,由于艾德礼取代丘吉尔,他在波兰问题上立场相对灵活,会议公报明确:三国政府领袖一致认为在波兰西部边境未最后决定以前,以前德国之东部领土,即自史温曼德以西之波罗的海沿奥得河至与尼斯河西段会流处,再由尼斯河西段至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包括经本会议决定不归苏联管辖之一部分东普鲁士和以前之但泽自由区域,均由波兰政府管辖;为此目的,应不得视为苏联在德占领区内之一部(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第页)。这样一来,波兰的东西边界整体西移,只不过,波兰在西部得到的领土补偿远小于它在东部失去的领土。
▲勃兰特下跪
至此,原属德国的奥得—尼斯河以东10万多平方公里划归波兰管辖。但从法理上讲,德波边境的最终确定应留待以后签订对德和约时解决,并由新的全德政府认可。由于冷战的爆发和德国的分裂,“新的全德政府”一直没有出现。原民主德国虽曾于年7月同波兰签订《格尔利茨条约》,正式承认奥得—尼斯边界,但原联邦德国则拒绝承认,认为波茨坦协议无权将德国领土割让给波兰。年,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开始实施“新东方政策”。不久,西德在同波兰签订的《两国关系正常化基础条约》中,虽然承认“由波茨坦会议规定了走向的现有边界为波兰西部边界”,确认其不可侵犯性,但仍拒不承认边界的“最终性质”。 在冷战行将结束之际,德国统一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后,波兰担心统一后的德国在边界问题上会重新提出领土要求。为此,年2月波兰提出要求参加关于两德统一问题的“2+4”会议(即两个德国和美、苏、英、法四个战胜国外长会议),并要求两德政府在统一前分别同波兰草签边界条约,然后由统一后的德国政府正式签署。年6月,两德议会分别通过关于德波边界问题的声明,保证统一后的德国承认波兰现存边界。同年9月,“2+4”莫斯科会议签署的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规定,奥得—尼斯边界为德波永久性边界,德国放弃任何领土要求,从而使关系到波兰三分之一领土主权的西部边界得到国际条约的保证。年11月,德国和波兰两国外长在华沙签署了德波边界条约,使两国悬置45年之久的奥得—尼斯边界问题得以最终解决。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根据申根协定,欧洲诸国的边界已经相互开放,人们似乎遗忘了20世纪20年代苏波之间的这场战争。当我们今天回顾这场战争及其带来的后果时,仍然有许多的教训值得汲取。《里加和约》以及随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东欧多个国家的边界划分,甚至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苏波、德波国家边界几次变动揭示了国际政治长期以来强权政治的痼疾,如果一个国家不用军事力量向他国推行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如果国家之间的边界争端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关系中无辜民众生灵涂炭和流离失所的许多悲剧就可以避免。
版权所有:文史天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