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
大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它描写的环境,或许不是完全的现实,却是虚拟世界中的一个真实的场景。
网吧厕所永远洗不干净的昏黄、小旅馆楼道间的粗糙的绿色墙壁、工地的废渣和灰尘、街边小店和广告牌半亮不亮的霓虹灯,如果你切身体验过这样一些中国小镇的场景,会感觉真的是身临其境。
这电影看了两遍,只为多一次体验这“美”得无与伦比的画面。当第一次看的时候,电影刚一开场,那一连串接头巷尾的场景,把我眼睛都看直了,那画风,真的太合我口味。还有刘叔身后反复出现的画面背景,很多人裂开红色的嘴皮笑肉不笑的笑,哇,像这么好的画真的应该做成架上绘画挂在美术馆,放在电影里一个镜头就闪过是多么可惜啊!大概导演和我是一样的想法,所以才不忍心一次跳过,让它在刘叔说话的镜头下反复出现多次吧。
看到一些专业人士分析,说这部电影画面平面、帧数太低、口型敷衍、制作粗糙,这么说我就觉得有点陷入“学院派”的标准了。我觉得技术并不是硬伤,因为至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故事情节不完整、理解有障碍、制作上有漏洞,第二遍才真的感觉,这动画做得就像年左右网络上出现的flash。不过这未尝也不是一种风格,任何艺术形式,只要它能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它就已经合格了。
配音
常老师说非专业人士的生硬念稿的配音是影片一大特色,我相当认同。
超现实
说故事,除了中间有两个大学生讨论着退学创业开餐馆突然没由来地打了回到网吧的小张一棍子就再没出现有点奇怪,其他人物都在结尾完整交代,我觉得这故事算是完整表达了。那在这个完整的故事中添加一些超现实的东西,我觉得毫无问题,并且乐于欣赏。
荒草中的假警察、屠夫和血淋淋的肉、铁轨上爬过的蜥蜴、卖甲鱼的老汉、金色的巨大佛像、夜间的竹林、现实拍摄的水面波浪、香格里拉、在人脸上撒尿的黄狗,这一切超现实元素,就像在一盘本来很普通的菜里加了奇怪的调料,或许某些人觉得有滋有味,或许某些人觉得难以下咽。
艺术就是需要想象力啊,在很灰暗、很肮脏、很现实的一个故事中突然穿插一些脑洞很大的东西,我觉得很飞啊。不过,或许还可以更飞一点。
水面
对那一段现实拍摄的水面大家很有争议,有人说是装B有人说是凑时长有人说切入的时间不对有人说导演不应该让别人去猜测他莫名其妙的意图,而我觉得是神来之笔。我不需要去猜测导演的意图,因为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解读本来就是艺术存在的奇妙之所在。就算是我,第一遍看这电影和第二遍看的时候,同样是这段水面的镜头,我的想法都不一样。第一遍,我先在想,这是真实,还是画?慢慢地,光线越来越亮,我开始识别出这是真实拍摄。然后又在想,为什么会有这一段,下一步会是如何。第二遍,我开始注意到配音,第一段“啦啦啦”的吟唱是出现在夜间竹林的镜头,温柔的女声,而第二段同样的旋律“啦啦啦”,出现在这段水面镜头,是男声,而且比第一段更长。放这段的时候,我在思考的就是下一步要说的主题,“哎,为了钱”。
主题
看刘健的第一部作品《刺痛我》和现在的《大世界》,感觉都可以起一个标题,《为了钱》。
不要说故事里每一个人都是坏人,贪婪、为了欲望不顾一切,其实,谁不是怀揣梦想,只是阻碍他们梦想实现的最大现实障碍,就是钱。
小张要拿钱给女朋友整容,为了结婚。
瘦皮无法改变自己身为屠夫的命运,却想送女儿去美国留学。
黄眼想搞发明创造,需要一笔启动资金。
两个大学生觉得念书无用,想创业开餐馆。
杀马特青年想去香格里拉,放羊种田。
虽然这些梦想在“有钱人”眼里可能荒诞得有些可笑,那是你不知道,他们活着是多么艰难。
身处那样一种环境,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日以继夜地干活,维持生计,要说改变自己的人生,跳出这一阶层,没有一大笔钱,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的。说得再极端一点,就算他们最终违法、为了那一百万而丧命,也是死而无憾,我觉得他们不会后悔,因为他们为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努力过。
香格里拉
杀马特青年说要去香格里拉,实际上想象的画面,却和真正的香格里拉风马牛不相及。
为什么一定要是香格里拉呢,或许知道“香格里拉”是一个真实的地名的人们会疑惑不解,其实一开始这个名儿早期只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所著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一个虚构的地名,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世外桃源”吧。所以其实他们想象的“香格里拉”只是他们自己认知范围之内想象的理想生活,这就不足为怪。
“我们去香格里拉,脱下城市衣裳”,我多么想也逃离城市,去乡下放羊种田,春天把种子撒地里,秋天再去找他们。去一个与世无争的地方,只要劳动就会有收获,不用再忍受城市的机关算尽尔虞我诈优胜劣汰人心不古(我顺手拈来乱用词)。
自由
两个工地司机在酒桌上谈论自由的三个境界,“菜市场自由、超市自由、网购自由”。
昨天看完电影,一群电影爱好者聚餐,最后又扯到宗教和哲学,不知道为什么每次他们的话题永远都会上升到宗教和哲学,我一边发呆一边想人和人之间如此大的差距。
大概只有有钱吃饱饭并且有钱读书并且有钱还会去读书的人才会思考宗教哲学之类的问题吧,对于那些“知识分子”来说,“自由”这么高尚而寓意深刻的词,仅仅用消费能力来形容,显然是一个根本不足一提的笑话。而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没啥文化,没读过书,整天吃不饱穿不暖,连在菜市场买菜都会为几块几毛钱还价,他们的三观,自然就局限在“钱”这个问题上了。
李二问老张,上帝和佛哪个法力大,老张说心诚则灵。在这个普遍没有信仰的社会,没读过书的人自然不知道能信谁、该信谁。但即使读过书的人,也难说就有坚固不移的信仰。
最重要的道理,对白里也讲了,无非是“与人为善、知足常乐。”但以我的眼光看,这部电影要强加这么一个道理,有点牵强。(虽然我是认可这个道理的。)因为剧中的人物,在他们的生存世界中扮演着他们所属的角色,没有谁应该选择放弃去拿那笔钱。我看到的只是小人物在大世界中无可奈何无能为力迫不得已无法自救的悲剧。
结局
我不责怪导演安排一个虎头蛇尾正大光明的结局,毕竟我们都身处一个能够改变电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