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友柏回到奉化溪口,做了命中注定的一餐

蒋友柏距上次回奉化溪口已二十余载。

蒋友柏,蒋介石曾孙

那时溪口三里长街,剡溪沿街东流,父亲尚在身侧。一家人在宗祠短短勾留,很快又被抛入客途。这几日,是水墨天。小镇头上雨水汤汤,云气沉落于穹隆四顶,雨如薄荷细针,却能轻易袭透衣衫。41岁的蒋友柏在武岭中学的青瓦下折枝捡叶,扑簌簌抖掉上面的水滴,越过灰墙望了望远山。

武岭门除了灯笼新挂,城楼皆黯淡在雨雾中,赭壁的细缝里苔藓簇生,拱檐的罅隙里杂草环伺。在蒋友柏出生前一载,蒋介石举家曾穿过武岭门,踏过石板路,在报本堂度过了农历除夕,饮屠苏酒,吃辞岁饭,犹有古风,还邀来京剧名流当下咿咿呀呀唱起堂会。年初一祭过先祖,蒋介石独自在慈庵读书散步。当晚,溪口五十里内,锣鼓喧天,龙灯漫舞。

浙江奉化溪口武岭门

蒋友柏没见过曾祖父,农历新年是在爷爷蒋经国的日记簿里头,但他想象过那个夜晚。茫茫漆墨中,焰火四炸,纸扎的龙灯五彩斑斓,在孩童的嬉闹声里威风堂堂地游弋过偏弄窄巷,再龙尾一摆,游弋进乡人梦中,最后如捕风捉影,熄掉最后一抹金光。

年末蒋介石飞赴台湾,此生未返。

蒋友柏在奉化溪口

腊梅叶无骨,三角槭硬朗,樟树的枝桠倏然而落拓。蒋友柏往往复复,将杂乱无章的枝叶搬进武岭中学礼堂。镇上来了几个工人,正躬身往礼堂中央的长桌上铺设孔雀绿的玻板。蒋友柏用剡溪边捡来的卵石把一杈三角槭先固定在桌边,再跟樟枝交互融插,造出弧度。工人们开始抬起厚重的榆木拼到玻板外围。大家各行其事,手上满沾泥痕。

他捆扎斓竹,用两枚青瓦拼出飞鸟的翅羽,再把腊梅叶顺势绕上斓竹墙;他步履不停,上下相看,反复调整长桌两侧丝织围屏的角度;最后跑去礼堂旁的棚子抱来一箱叶片莺莺可喜的芋艿头。

“最美的一餐”现场

看似杂乱无章各自为阵,但当所有灯光亮起的瞬间,像揿下了茫茫漆墨中焰火四炸的完美按钮,这“一餐饭”的三幕布景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

第一幕,“随溪而设,奉美自荐”。

礼堂门口,两面镂空的圆屏交错置放,既是“奉美”二字,又给扁平的入口造出曲径通幽的景深。走进原本庄重而空旷的礼堂,迎面竖摆一张长席。席中孔雀绿的玻板在射灯照拂下,竟如流水旋洄的剡溪。芋艿头和卵石散落在“溪水”之中,波光粼粼,水草蓊郁,仿佛跨过年月蹉跎,从民国时期潺潺流淌至今。

交错放置的镂空圆屏,暗藏“奉美”二字

第二幕,“逆境遨游,汐竹曦起”。

长席尽头是虚虚实实的斓竹墙,青瓦如飞鸟振翅相呼,扑棱棱地落进墙内。腊梅叶窸窸窣窣,一时间竟分不清是鸟雀的顽皮,还是因为穿堂而来的无履之风。讲台墙上挂着的孙中山像,目光深沉得仿佛穿越历史长空,停驻在了蜿蜒的剡溪上。有鱼在光影下逆流,如斑斓泼墨在丝织围屏上游动。

第三幕,“三人行师,水到渠成”。

从礼堂二楼往下看,气浮如流水不安,心静似高山不动,两侧围屏和当中的长席刚好组成了一个“中餐”的“中”字。

从二楼俯瞰

武岭中学是曾祖父创办的学校,黄埔军校的前身。学校礼堂以前是蒋家寿庆、演戏和礼拜之所。而蒋友柏今天要在这里摆上一席家宴,邀约乡人吃上一餐饭。

无论物候如何更迭,天光浮沉几何,坐下来一起吃饭,是中国人在表达情感上最为传统的方式。对于祖辈叱咤风云的历史很少主动谈及的蒋友柏,选择用具有奉化风土人文之美的“一餐饭”,与先人和故土达成精神上隐秘的联结。

三幕布景大戏,似有京剧唱腔咿咿呀呀响起来,意蕴悠长。一恍神,却又不是。是礼堂一角,粗衫布衣席地而坐的音乐人汪文伟,用一柄木吉它随性弹出的曲子。调是轻的,是流变的,是施施然的,像一团墨在水里泅开,与飞鸟相呼,和溪水相照,在跃上樟枝时却戛然而止,生生留出来几分白的惆怅。

而礼堂那厢的主厨刘汉林感受不到这些,他此时少了几分醉庐主人的淡然,正在焦头烂额地寻找一箱消失的芋艿头。

醉庐主人刘汉林是这次的主厨

奉化的芋艿头个大皮薄,软糯翻沙,是刘师傅几天前从镇上菜农手里收来。安生放在厨房后院,埋进满满一箱沙土里,养得青枝绿叶。本想养兵几日用兵一时,可兵没了。刘汉林师傅一边给蒸笼上汽,一边拨民镇食府葛师傅的电话。所幸很快,葛师傅怀揣三株芋艿外搭两袋粳米健步如飞而来。

从前安排菜单的人叫提调,安排菜单很厉害的人叫大提调。当雨滴渐落无声,暮霭如潮涌动时,武岭中学礼堂里宾客们纷纷落座,“一餐饭”在溪畔进入了另外三幕提调大戏。

晚宴正式开始前

与之前礼堂门口的“奉美”圆屏暗合,家宴的开幕是“雪窦素锦”、“初冬海境”、“溪口辦豆”、“冬至山节”四道凉碟,这四盏下酒恩物,亦如一条去往正戏的通幽曲径。

蒋友柏的曾祖母王采玉曾拜奉化雪窦寺的方丈为师,住在金竹庵。“雪窦素锦”也有追忆这段往事的深长意味。素锦里是花生米、金针菇、海木耳、笋片和麸类,平淡至常,只勾一抹宁波酱油。

“初冬海境”里四尾鱼全是与奉化比邻的东海居民。带鱼、小黄鱼、大黄鱼、鲳鱼,腌制过后暴晒成鱼干,水润血肉熬成坚韧风骨,一丝一缕地捋下来咀嚼,耐人寻味。

“雪窦素锦”、“初冬海境”、“溪口辦豆”、“冬至山节”四道前菜

“溪口辦豆”的老蚕豆去了壳,低温油炸至两三成熟,酥酥脆脆,不经吃,三两下便落肚了。“辦豆”在台语里寓有办桌请客的欢喜之意,所以与另外三碟的容器不同,“辦豆”是装在一叶扁舟里漂洋过海,跨越时间长河而来,而这叶扁舟是用棠云村的手工纸折成,颇具匠心。

由于奉化背靠葳蕤竹山,又正值初冬,毛笋纷纷打尖冒头。溪口镇的街巷里都能见到在地人支起大锅烤笋的场景。所谓“冬至山节”,正是油焖笋节。

酒过一巡,前调戛然而止,正戏开幕。

第一幕,“紫芋五花”、“黄鱼戏云”、“绿藻珠母”、“金鱿伴葱”。

家猪肉的五花腩剔除边角,切片飞水过油炸,奉化的芋艿头去皮切成厚片,如此一片芋艿一片五花叠进小碗,淋上刘汉林师傅的秘制酱料,上笼屉蒸两三钟头,芋艿饱吸油脂,和五花软烂在一起,此外酒香和酱油香扑鼻,略微拨弄便能搛出一筷,能融落在舌尖,消失在喉咙深处。

黄鱼如何才能戏云?很有讲究。一簸箕的东海野生小黄鱼剔出鱼骨,与猪筒骨慢火细熬整个晌午,最后武火收尾,翻出来一小锅胶质满溢的汤头,才有资格称为绵密奶白的云朵。剔出来的整块鱼肉上浆滑油,将最后一瓢汤头浇进盅里。口蘑、笋片和黄鱼在其间浮沉,鲜甜自不待言,视觉上也令人慨叹。

“黄鱼戏云”

“金鱿伴葱”

“绿藻珠母”

绿藻是东海的浮游藻类,就是鲜苔菜,和牡蛎肉搭得到一起。而金鱿得靠大火煎出微焦的淡金色裙边,施以薄盐,几颗葱丁相伴。这一幕亦算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罢。

第二幕,“奉蚬早笋”、“丑牛对面”、“民镇时翠”、“武岭金条”。

早笋和肥蚬,加上香午笋拌的沙拉作为热菜之中的间奏。而起源于溪口的牛肉干面在这道筵席上也算得顺乎其理的东道主了。

牛大骨、猪骨、鸡骨架加香料熬一整晚,出得鲜甜汤头,再煮进牛百叶、牛肚、牛舌和牛头肉,捎带一方祖籍绍兴的臭豆腐,让几缕干面卧在汤底。

“奉蚬早笋”

“丑牛对面”

“民镇时翠”

“武岭金条”

前面提到民镇食府葛师傅,而这道“时翠”便是民镇食府的功夫菜之一。步骤说来简单,小小一根芥兰,飞水过河,佐以香油和盐粒和香干炒一下而已。

但这道菜的功夫落在了葛师傅的腿脚上。他健步如飞地在礼堂和后厨之间掐表走了上下九遍,这才有了一道温度和口感刚刚好的小菜呈现到宾客面前。“金条”在温度上要求也非常高,冷了面目可憎,太烫的话香干和野菜炒的内馅又会软塌。

第三幕:“奉饭娆雾”、“紫金千层”。

奉化人家对天地祖先,对门神灶神都怀敬畏之心,于是奉饭传统由来已久。刘汉林师傅将芋艿头切丁,与鱼、虾、粳米一起包裹起来蒸上五十分钟,做出来的奉饭是上佳之品。化沙的芋艿和鱼虾的鲜甜层层渗进颗粒分明的粳米饭中,配上几节酱油笋,端上桌时步伐得快,否则热汽散尽可就算不得“雾娆”了。

“奉饭娆雾”

“紫金千层”

千层饼始于清乾隆年间,是溪口镇上一种面粉和芋头粉做的小饼,外裹芝麻,内里加花生和海苔。虽小小一枚,但要擀出27层薄片,经12道烘焙工序,厚度不能超过2公分。刘汉林师傅将桂花所酿糖浆淋到小饼上,吃起来齿颊生香。

“桂人圆满”

三幕收场,最后的尾曲是一碗撒落几粒桂花的宁波汤团,寓意“桂人圆满”。汤团吃起来虽温润香甜,但难免有一丝寂寥,像平静温柔的告别。

而蒋友柏更用作过水墨画的棠云纸叠了一尾尾鱼,连同慈溪的越窑青瓷盘和蔺草放在一起,作为今夜这“一餐饭”的伴手礼,寓意“取中人散”。

蒋友柏为客人准备的伴手礼

这一餐饭,大美无言,众人时时心里惊动,却皆少言语,大家走出礼堂,渐渐散去。雨后天开地阔,一轮皎月掩在鱼鳞云。

蒋友柏手里拾得方才长席上的一支白山茶,有点“人在少年,梦中不觉,醒后要归去”之感。好像月在那里,也在这里,不知道与祖辈看的是不是同一个月亮,似天涯咫尺,又也许只是半步之遥罢了。

文:竹子大魔王

图:24季私享家

点击标题,在这些文章里了解一大口

吃什么

烤串

卤煮

肥肠

牛肉面

烧鸟

小龙虾

煎饼

菓珍

桃子

冰粉

杏仁豆腐

去哪吃

成都

上海

武汉

广州

台州

南京

云南

潮汕

天津

听故事

大董

冯唐

董克平

侯德成

钱粮胡同

三里屯

雅宝路

胡同

看推荐

Best

北京小馆

牛肉拉面

潮汕火锅

精酿啤酒

吃肥肠

早点

涮羊肉

冰品

爱吃的人总会相遇。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怎样控制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unanhai.com/ldwh/1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