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国家深耕多年的语言政策带给我们哪些启

.05.08

本期导读

当前,随着国际形势的风起云涌,旨在加强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感的语言政策规划研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迄今为止,已经有很多学者针对这类语言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提出了许多颇具价值的观点和看法,然而这类语言政策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语言政策可采用什么形式?我们从中可以吸取些什么?本期推文试图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为国家语言政策如何深化文化认同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而人类创造的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文化,反过来又将他们塑造成了各具不同文化特征的群体——民族。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

论文精读

文化认同视域下的美、法、欧盟语言政策规划研究

作者

赵蓉

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

语言与文化,语言认同与文化认同

语言与文化休戚相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语言认同必会深刻影响文化认同。事实上,语言认同就是文化认同的核心组成部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心理上趋同的过程”。(陈国强,:2)Lepage和Tabouret-Keller(:93)认为“认同”可以理解为成员对与自身相联系的特征、偏好、目标、行为模式等一系列的共同观念的认可……从而能够使其成员之间产生彼此相同的感觉。就文化认同而言,有学者认为,文化认同包括对血缘、语言、宗教、习俗和基本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也有学者认为,文化认同应该包括个体的主观自我评价,参与所属群体的文化实践(如语言、饮食习惯、节日习俗),以及个体对这些文化实践的依恋程度等。(陈颖,)周大鸣()认为,“文化认同”应包括在历史记忆和遭遇、语言、宗教及习俗等方面具有共同点,而“语言”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正因为语言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紧密联系,历史上有很多国家正是通过语言政策强化语言认同,从而进一步强化文化认同。

2

文化认同的作用

文化认同的性质是民族认同。民族是具有共同社会特征的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所形成的人类共同体,是人类各种利益的实际载体,也是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母体。……民族认同是认同主体通过对民族客体的认知、判断,最终产生价值认可、归属感和依附感的过程;正是由于民族认同,民族内部产生强劲坚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文化认同归属于民族认同,或者说民族认同都是在文化认同基础上,进而产生情感依附和精神归属。

文化认同具有民族认同的性质,有助于加强国家认同。

首先,国家认同的性质是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强调个人在主观意识上感觉自己属于,并为之尽义务和责任的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威尔特·A·罗森堡姆,:6),凸显在理念性资源意识形态、制度性资源社会公正,以及功绩性资源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对国家执政政治权力的认同。(金志远,:)……政治认同是由多层次的利益发展而来,取决于社会成员的选择、判断和评估,具有主观意志、主观价值判断的不稳定性。

……在“国家认同”这一心理过程中,个人与国家之间发生情感上的结合,对国家的合理性表现出无上忠诚,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对国家的政治权威、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和政治过程等方面的理解、赞同、支持和追随。(杨妍,:)国家认同的实质就是政治认同。就个人而言,国家认同的心理过程往往带有个人的价值评判与利益抉择,并且由于个人公民身份的流动性和可变性,主观价值判断的个体化、选择性与易变性,国家认同不可避免沾染有政治认同的不稳定因素。

……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的基础,能固基并且强化侧重社会成员主观价值观与主观选择的国家认同。由此可见,通过科学可行的语言政策、语言认同,作为文化认同的核心构成,对于加强国家认同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与意义。

3

美、法、欧盟旨在文化认同的语言政策

3.1美国的语言政策

世界上大概有部宪法是关于语言政策的,其中78部规定了一种官方语言,19部规定了两种官方语言,5部规定了三种或四种官方语言(Spolsky,:12),但是这部宪法中并没有美国宪法。美国没有在宪法中规定其官方语言,仅在年5月18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的《参字修正案》(S.Amendment )中,定义英语为美国的“民族国家语言”(nationallanguage)。难道刚刚建国的美国并不重视通过语言政策强化其文化认同?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美国从建国伊始,就非常重视通过语言政策与规划强化国家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但是,建国伊始的国内外形势并不允许美国在宪法和法律中强制规定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Wiley(:)就认为美国的奠基者们之所以没有选择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冒犯支持革命的少数族裔的做法持犹豫态度。当时年轻的合众国需要外界的支持,更要吸引众多移民来到新大陆。其次,官方语言在宪法中的强制规定与美国标榜的自由政治思想相悖,Marshall(:)就曾说过“我们国家的创立者们没有很明确地选择一种官方语言,因为他们认为语言是个人选择的私事。”

语言政策规划有两种,其一是政府部门通过法律法规从上至下进行语言规划,其二则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自下而上进行语言规范。尽管没有宪法的文字规定,英语却在建国之初的美国承担起官方语言的职能。《独立宣言》是用英语写的,宪法是用英语写的,法庭用语、学校教学语言和很多职业的工作语言也还是英语。此外,Noah Webster编纂的《美国拼写课本》(TheAmericanSpellingBook,)、《美国英语大辞典》(AnAmerican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等一系列韦氏词典由Merriam Webster公司出版发行,以文字的形式确立了英语使用的标准,并以此规范公众。

不见诸法律文字,却在现实生活中盛行的语言政策使得当时血统、种族、宗教、文化一直是繁杂多元的美国人有了一种统一的通用语言,从而维护了其建国初始的文化认同,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美国的国家认同与政治和谐。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是美国同化教育的鼎盛期之一。在19世纪80年代左右,意在对印第安民族去文化和绥靖的同化政策开始施行,除了推行对印第安人的土地政策、印第安人的公民化外,就是对印第安人进行教育同化。(蔡永良,)……一系列的语言政策降低了美国印第安人对印第安语语言价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使他们接受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判断,直接、间接地造成北美印第安语语种的减少。原本上千种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著语言,只有三十四种还在完全被使用。(Krauss,:)但是,这些语言政策也在美国建国之后,促进了美国语言同化、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从年到年左右的40年间,美国经历了第二次移民热潮。美国社会与政府主张用盎格鲁撒克逊的主流文化同化新移民,开始寻求通过语言统一来谋求新移民潮下的国家认同。美国政府采取移民政策,要求移民学习英语,并以此作为获得公民权的条件;年英语成为加入美国国籍的要求,申请入籍者必须会手写或者会说英语。(Leibowitz,:)部分州立法规定学校中的部分科目必须用英语讲授,有的州甚至规定在六年级或八年级之前教外语是违法的。(李英姿,)

当时,把英语当做唯一官方认可的交际语言和教学语言,并以法律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显然较为成功地在血统、种族、宗教、文化等纷繁复杂多元化的新移民中强化了对英语的语言认同,从而成功地在第二次移民热潮中促进了新移民对美国的国家认同。

3.2法国的语言政策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法语则被视作是法兰西民族身份认同的强标记。自年其官方语言地位确立以来,在历史上,法语一直受到历代王权、政府的支持与保护,被看作为是强化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精神力量。

作为奥依语的一个分支,古法语可以追溯到公元的第一个书面文本《斯特拉斯堡誓言》(LesSermentsdeStrasbourg)。年,弗朗索瓦一世建立起王权统一的国家,同年,颁布了维雷·戈特莱敕令,宣布法国国家语言为法语。自此,法国的国家语言地位以国王的强制命令得到确立。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由于法国境内地区语言、方言盛行,有二分之一的法国人不懂法语,仅十分之一的法国人可以进行流畅的法语口语交流,年9月10日,塔列朗向国民议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公共教育与语言问题的陈述报告,提出“独尊法语,驱逐方言”。(吴瑶,:)雅各宾派提出,法兰西的民族标记就是使用统一标准的法语。大革命时代,法语成为人民的语言、革命的语言,与自由、平等、爱国等精神理念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一语、一族、一国”的原则成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立国之本。

20世纪初起,法语的地位受到英语的挑战。年,法国首相乔治·蓬皮杜(GeorgesPompidou)成立了“保卫和推广法语高级委员会”,研究并推荐切实的措施来保卫和推广法语,与官方或私人的组织在推广法语方面建立必要联系,鼓励并支持与保卫和推广与法语有关的一切议案,评估这些议案的执行效果。年,法国成立官方组织“法语国际委员会”,由讲法语国家的一些语言学家组成,由法国政府拨款,主要负责保持法语语言的统一,审订法语科技术语,以便用法语进行科技交流。年,法国成立“专业词汇委员会”,从事语言本体规划,负责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行业的专业词汇,查找相关领域法语词汇方面的疏漏,并利用法语国家国际组织的资源传播官方的专业词汇。年,法国总统戴高乐(CharlesdeGaulle)提出了建立“法语共同体”,在全球推广法语。同年,21个法语国家在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召开的会议上签署了成立文化技术合作局宪章,标志“法语国家国际组织”成立。

在法国历史上,除了著名的年弗朗索瓦一世颁布的“维雷·戈特莱敕令”、大革命时期新政府颁布的“共和二年热月2日法案”,历届法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加强法语这一官方语言的语言认同。

法国的语言教育植根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学生的各个阶段均有相关与语言有关的学习科目。……

3.3欧盟的语言政策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该联盟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

由于欧盟的超国家性,所以为了强化成员国对欧盟的认同感,欧盟实施的语言平等政策,即,一是所有成员国语言一律平等;二是赋予所有成员国公民以本国官方语言(理论上也可以是其他成员国官方语言)同欧盟机构进行交流的权利。联盟机构的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为保加利亚语、克罗地亚语、捷克语、丹麦语、荷兰语、英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法语、德语、希腊语、匈牙利语、爱尔兰语、意大利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马耳他语、波兰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语、西班牙语、瑞典语。根据欧盟部长理事会于年4月15日通过的第1/58号条例,欧盟任一成员国或其公民可以联盟的任一官方语言向共同体机构提交文件,共同体机构应当以该种语言答复;共同体机构向成员国或其公民发送文件时,应使用该成员国的官方语言;条例及其他具有广泛用途的文件应以所有官方语言起草;欧洲联盟的官方公告应以所有官方语言发布;如果一个成员国有一种以上的官方语言,则由该成员国法律决定何种语言作为联盟的官方语言。

欧盟所实施的平等语言政策,使得用成员国语言写就的法律文件与欧共体公报最大限度地遵守了开放的原则,使得拥有成员国国籍的每一个人作为联盟公民,享有条约赋予的同等权利,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欧洲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之中。(谢军瑞,:)欧洲议会被普遍认为是百姓参与联盟政治建设最重要的阵地。欧共体的平等语言政策减少了因限定欧盟机构的语言可能造成的国与国之间的歧视,提高了成员国公民对其他成员国语言的接受度与认同感,从而有助于加强成员国公民对欧共体的文化认同,强化对欧共体的政治认同。

4

美、法、欧盟语言政策规划的启示

培养语言认同、文化认同的语言政策,绝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需要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具体的国内外形势,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语言政策可以是自上而下的法令法规,也不乏自下而上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行之有效的行为准绳与习俗习惯。美国建国伊始英语官方语言地位的确立,虽然没有宪法文字的规定,但已然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得到贯彻。19世纪80年代《年法令》《年法令》《年法令》《年法令》的制定与实施,第二次移民热潮中美国的移民政策、语言政策则是大力推行了语言同化,加强了在混乱纷杂时期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民族认同感,进而强化了国民的国家认同。

语言政策既可以强调单一语言的同化,也可以采取多元一体的形式,关键在于政策执行最终是否有助于文化的认同、国家民族的认同。美国印第安事务委员会颁布的《年法令》《年法令》《年法令》《年法令》最终降低了美国印第安人对印第安语的语言价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迫使他们接受美国主流社会的文化与价值判断。欧盟部长理事会的第1/58号条例,规定欧共体机构通过的条例以及其他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文件、欧共体公报等均应以各官方语言写成,体现了多元语言的平等,最大限度地赋予联盟公民同等权利,使之产生对欧盟这一超国家性质的组织的认同,从而积极参与到欧洲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之中。

旨在加强民族认同感的语言政策既可以表现为推广语言,也可以是对内保护语言。语言认同感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民族、国家内部的语言统一,更是为了文化的认同,所以语言政策应与其他文化政策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全文及参考文献见《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年02期第43-53页,本期推文为节选摘录,略有删减和编辑)

《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承办,主编陈坚林)

复旦大学出版社年12月版

本期策划

《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复旦大学新学术网

本期编辑

学术君号

本平台图文发布除特别注明外,版权归新学术网

平台使用图片除特别注明来源,均来自公版权网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unanhai.com/ldmj/87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