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明国家出行,语言先行光明日报

原载于《光明日报》年8月12日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语言之路铺设如何,直接关涉政策能否沟通、道路能否联通、贸易能否畅通、货币能否流通、民心能否相通,关涉“一带一路”能有多宽广,能行多快,能行多远。

一月十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科大讯飞工作人员正在展示可用于大型会议翻译的“讯飞听见”。演示人说一段汉语,屏幕上几乎同时显示出汉语文字和英语译文。新华社发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五年,也是努力铺设语言道路的五年。例如: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速度持续增快,现在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汉语教学活动,近70个国家把汉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布局自觉向“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倾斜。在外语语种的教育方面,中小学在已经开设英语、俄语、日语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法语、西班牙语、德语;大学外语专业的语种不断增加,现在已有近种,目标是凡有国语身份的语言,都将进入大学的外语教育。“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的会议不断召开,理念在更新,行动在跟进,语言人才市场在逐渐形成,产出了一批理论成果和可观的社会效益。中华概念、术语外译工作持续进行,这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准备。信息自动检索、语言自动翻译、机器自动写作等现代语言技术又有新进步,据调查,我国有60余款线上机器翻译系统,其中有8款系统能够支持90种语言的自动翻译,有3款系统可以支持百种以上语言的自动翻译。语言智能推进“一带一路”进程取得新成效。

在铺设语言道路的进程中,大家更加明白:语言是国家的先遣队,国家要去何方,语言就应先到何方。中国正在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国家的语言能力也应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发展。

“国际型国家”的语言能力,就是能够满足国家处理好海内外事务的语言能力。当代跨国跨地区的活跃语言,包括英语、汉语在内约有20来种。这20来种语言基本上是当代人类知识的主要负载者和交流者,因此,国家必须“熟练掌握”这些语言。与个人熟练掌握一种语言不同,国家对一种语言的熟练掌握起码应达到如下三点:其一,能够用它来进行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其二,能够掌握它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术,能够进行语言翻译和知识交换;其三,有较为完整的语言教育体系。

除了这20来种语言之外,世界上还有一些较为重要的语言或方言,它们是某国的国语或官方语言,或者是一些国家内部的大语言或大方言。比如:老挝语,缅甸语,柬埔寨的高棉语,菲律宾的他加禄语,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语,尼泊尔语,不丹的宗卡语,斯里兰卡的僧伽罗语,南亚的泰米尔语、旁遮普语,印度的泰卢固语、马拉地语、古吉拉特语等,土库曼语,塔吉克语,阿塞拜疆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中东地区的库尔德语,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语,法国的科西嘉语,中国的藏语、维吾尔语、彝语、傣语和汉语的粤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等。这些语言或方言大约有种,使用这些语言或方言的民族或族群都比较大,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要使“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广泛响应,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到民心相通,也应当掌握好这些语言,具有用这些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中国要满足“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具备“国际型国家”的语言能力,较为理想的状态就是具备来种语言的能力,亦即:能够从20来种跨国跨地区的活跃语言中获取当代知识,能够用来种语言进行沟通,向外讲好中国故事。与此相比,我国的语言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要达到“国际型国家”的语言能力,首在提高语言意识,真正认识到语言是“一带一路”发展、是国家走向世界的“先行官”。语言文字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沟通工具,但也不能仅仅只看到语言的工具性;语言也是打开“心结”、消解误会的心灵锁钥,也是文化的阐释者和建构者。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全方位发挥语言的作用。

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衡量“国际型国家”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促进汉语国际传播,发展汉语的“第二语言”人口,汉语国际教育是重要途径。在全力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之时,还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unanhai.com/ldmj/8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