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李华芳的年度ReST小结
之前我把Research,Service和Teaching这三项学者的基本工作合起来叫做RST,我觉得加个小e,变成ReST似乎更有种暗示,就是一年到头可以稍微休息一下。所以今年就变成ReST了。
1研究
Research
自己的研究还是继续在研究方法,非营利研究和中国非营利研究这三块“打转”,之所以说打转,是因为今年推进得少。但前几天在浙大开了个Coproduction的workshop,我自己讲了一篇文章,算是慢慢梳理我自己前几年写过的东西。
我目前写过的英文论文分散在上面说的三块里,例如做不同研究方法在公管领域的运用;做非营利组织研究,主要是捐赠;以及做中国的国家与非政治组织之间的关系。这次去杭州开coproduction的会议,发现可以将不同的研究都放入一个更大的框架,也就是:公共组织如何与大众沟通不同的信息,从而促成更好的政策结果或者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与服务。这个我会慢慢写出来。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数据,不同的比较研究,但最终都会指向这个框架。
年发表了三篇文章(含一篇symposium的introduction)和一个chapter,onlinefirst算在内。正式发表的时候,可能已经是年了。所以今年的发表是比较少的。诸多借口就不摆出来了,其实也是自己刚刚开始教学,调整得不够理想。年会继续加油的。
不过有几个意外,一是博士论文拿了PMRA的最佳博士论文奖,真的很幸运;二是读博士以来发表的第一篇英文论文,今年入选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highlycitedarticles之一,是一个巨大的激励;三是不知不觉,发表的英文文章总量过了10篇;四是GoogleScholar上的总引用数超过了次。学术界不轻松,要用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不断激励自己走下去。
1.1实验室里的真实劳动
以前的文章,都在不同的场合介绍过。年发表的文章,第一篇其实是还旧债,实验很早就做完了,文章一直没有写完,就更不用说发表了,所以暑假的时候狠下决心终于改完投稿,很快发表出来,也算是幸运了。
这篇文章其实是一个replication,大意是说在实验室实验的时候,一般来讲,都是给学生钱,让学生去捐,这样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捐款会虚高,不够真实。谁在真实世界里是凭空得了一笔钱(windfall)然后再捐的呢?大家一般都是要辛辛苦苦进行劳动,才能获得收入,然后再捐款的。所以我们就改进了一下实验设计,引入真实劳动(realtask),学生要劳动之后才能获得收入,然后再进行捐款。我们的实验结果也验证了以前的工作,就是的确存在一种windfalleffect导致实验室捐赠实验过高估计了捐款值。我们也提了点相应的实验设计改进意见。总之,这篇文章年收集了数据,中间波折就不用说了,正式印出来估计得年了。
谢谢合作者不离不弃,最终我们决定在脚注里加了一条:凡有错,作者们一定会相互指责的。
1.2中国非营利研究的挑战与机会
第二篇也是还旧债。在CPAR组织了一个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的panel,主要是基于RICF数据库,当然后续做了调整。我在之前写过一个CPAR新一期背后的故事,谈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怎么推进研究?以及大家可以做点什么?大体意思是中国非营利研究理论上重要,现实中紧迫,所以要研究。而以往研究的缺陷是很明显的,数据和方法都比较缺,而这恰恰给新的研究提供了机会。最后当然是今后研究可以着力的地方。具体就不重复了。大家可以参见:《CPARVol.9No.1介绍》以及《背后的故事》。
1.3过去20年英文世界里的中国公管研究
这个介绍之前写过了,参见《过去20年,海外中国公管研究到底在研究什么呢?》
1.4“干中学”:体验式慈善的效果
自从我们在NVSQ发表“canphilanthropybetaught”以来,你在Google上检索“experientialphilanthropy”,第一篇就会是我们写的一个简介。
这篇文章的网络影响力很大,仅次于《捐赠的八种动机》。只是我们的文章发表于年,而“八种动机”那篇发表在年。我们自己还继续会在这个领域写作,所以希望假以时日,canphilanthropybetaught能成为NVSQ历史上最具网络影响力的文章。
今年一个主要的工作是写了一个encyclopediaentry,把experientialphilanthropy和servicelearning的关系讲清楚。“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人力资本能不能通过干中学积累,是经济学的疑问,但落到教育实处,就要问干中学到底能不能教育学生,并教出更好的结果来。
圣诞节的时候收到个好消息,就是我们关于这个议题的另一篇文章也被接受了。这次的题目是“philanthropycanbelearned”,用的是qualitativemethods,看得是以往被忽略的数据,就是学生对开放问题的回答。近0个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数据集了。分析结果证实了我们在NVSQ上的结论,experientialphilanthropyclasses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包括对慈善的认识,也包括未来参与慈善的意向。
2服务
Service
2.1CPARsymposium
大家可以参见:《CPARVol.9No.1介绍》以及《背后的故事》。
2.2CPARpanels
ASPAConference从征集CPARpanels开始到最后提交,最终有4个panels被接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作者们请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你们马上会接到我们的催稿信了。
2.3ARNOVA
年的ARNOVA和去年差不多,主持了两场讨论,报告了两篇文章,另外就是ESCN的小组会请了BethGazley(IndianaUniversity),JiahuanLu(RutgersUniversity)和RebeccaNesbit(UniversityofGeorgia)来和大家交流怎么做个高产的学者。
2.3.1Chinapanel
主持的两场讨论,一场是我自己之前组织的与中国有关的panel,遗憾的是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报告的只有两篇文章,包括我自己的dancingwiththebigbrother。这篇文章的名字比正文好,所以还要大改。但主要是展示一下RICF现在是简单的paneldata了,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另一篇是韦茜报告的文章,用了新的surveydata。总体而言,在中国非营利研究领域,实证研究尤其是定量分析上的很快,是个可喜可贺的现象。
2.3.2血与奶主持的另一场活动,是我志愿去的。我每年参会的时候,都会志愿主持一个与charitablegiving有关的讨论,我觉得这种硬性加任务的方式,其实有助于迫使自己向同行学习。
今年这一场叫做“images,bodies,andmotivationstogive”。这一场我先谈谈一篇值得我学习的文章,是来自BowlingGreenStateUniversity的AbhishekBhati讲的DoesFundraisingImagesContributetoGenderandRacialBiases?LearningsfromFundraisingExperiment。这个文章里用了一个心理学上看照片来测潜在观念的办法,照片都是一样的,都嵌入在劝募信息里,但这个照片上人的肤色逐渐变化,看这个深色皮肤会不会影响人们的偏见,进而影响人们的捐赠。结果是妥妥证实有偏见,深色皮肤不受欢迎,要是深色皮肤的人出现在募捐信息上,捐款率会降低。我做过一个类似的,但自己觉得处置控制得不好,因为不是单个人,而且背景信息很杂,难以单独区分出来。所以这个文章值得学。
另外两篇都与血液捐赠有关。一篇是ActiveChoiceArchitectures:ANewMechanismtoSparkmoreBloodDonations,是来自Universit?tHamburg的MeikelSoliman讲。另一篇是TheOrganizationalandInstitutionalDeterminantsofBloodDonation:AMultilevelStudyonBloodCollectionRegimesinEurope,由来自GhentUniversity的SamGorleer讲。Meikel的偏概念,Sam的讲实证,尽管血液捐赠并不通常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但两篇都是中规中矩的文章,可能我自己以前讨论过血液捐赠的问题,在PMR的文章里也研究过,所以带给我的启发不大。倒是Sam同学,大概是第一次参会吧,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就上场了,比较少见。后来在街上遇到,聊了几句,我把这个观察跟他说了一下。估计他明年会着装正式一点了。
最后是一篇大开眼界但觉得处理可以更好的文章。由UniversityatAlbany,SUNY的SusanAppe和BinghamtonUniversity的AyeletOreg主讲“WhoseMilkIsThis?”theComplexitiesofHumanMilkDonation。大开眼界是因为提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捐赠品,就是“人奶”。这个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就算是妇女,也只在孩子出生后一段很短的时间里能够捐赠,而且“人奶”的质量检测,保存运输等都是问题,而需求方也很特殊,就算有需求的孩子也可能寻找替代品。这篇文章研究的是nonprofitmilkbanks,数量很少,所以我一开始猜测会是全样本分析了。但文章却一转折,说是采访了捐人奶的母亲,她们捐的时候到底是考虑自己女性的身份呢,还是母亲的身份呢,还是有色人种的身份呢?以及她们对自己捐出去的“奶”到底是怎么看待的,具体的意义是什么?
我知道这个问题很复杂,但听完这研究之后觉得把复杂问题更复杂化,并不是一个我能理解的研究方式。我自己的感觉是,这个研究如果是看milkbanks以及接受人奶的一方会不会歧视“有色”人奶,或许比现在看捐人奶的母亲的身份定位更好一点。因为目前看的身份定位并不能直接推导到捐不捐这个行为(因为样本里没有看不捐的母亲)。是个好议题,但可以有更好的处理,这也是我给作者们的意见。
2.3.3打破天花板
我自己报告的另一篇文章是ordinalrepresentativeness,之前的实验表明在不同政策领域,增加女性官员对coproduction和donation的影响不同,有些领域有效果,有些领域效果不明显。那么在官员性别比平衡的情况下,例如一半男一半女,把女性promote到领导职位,会有什么不一样吗?这是我这个文章要回答的问题。初步的答案是打破天花板很重要,光有representativeness而没有inclusiveness,是不行的。
2.3.4ESCN小组会:如何成为一个高效的学者
ESCN的小组会由MarkSidel主持,请了BethGazley(IndianaUniversity),JiahuanLu(RutgersUniversity)和RebeccaNesbit(UniversityofGeorgia)来和大家交流怎么做个高产的学者。我的师姐MiraeKim因为日程冲突,最终未能成行,希望下一次有机会再找她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把这几位令人尊敬的学者的意见统合了一下,列出下面几条,供大家参考:
首先,开宗明义第一条,要努力。简而言之,如Becky说的那样,就是要workasyouwanttoleavetoahigherplace。换句话说,要以在哪里都能拿tenure的姿态去工作。(我的理解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其次,如何看发表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大家都认为归根结底“质量说话”,但数量太少也成问题。(我的观察是发文质量高的学者的确发的数量也不少)
再次,如有可能,减少学术生涯初期的教学时光,多做研究。三位都提到了至少在北美找教职时你可以和学校谈判,减免课程数量、或者不能减免的情况下争取教相同课程等。Beth和Becky还提到具体的教学建议是减少批改作业的时间。(我略有不同的意见是值得在学生身上花时间,当然不一定是改作业。老师有点像天使投资人,投在学生人力资本上不见得会有立竿见影的产出,但未来的回报可能很大。而且就我观察而言,他们都有点“口是心非”,也许是因为主题是高产学者而不是高效教师的缘故)
最后一条来自Becky的实际操作建议。列一张表格,理出自己RR,UnderReview,还有InProgress的细分出“文献综述
研究设计
收集数据
数据分析
论文写作
准备投稿”等环节,保持多个项目齐头并进,RR和underR的其实都可以缓一缓,关键是inprogress的各个环节你可以时不时推进一点,这样能有效管理自己的研究。Becky还提到她喜欢把已经发表的列在最前面,因为这样能打鸡血(feelinggood)。(尽管我自己之前也采用类似的办法,但没有这么系统,我已经用起来了,觉得真是谁用谁知道,早点知道就好了)
2.4对学术不端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