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期为您呈现的是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目前就职于OMNIPLAN的张丹棣
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海外专辑分享海外华人的故事。希望这份分享可以让世界更加海阔天空。第九十一期为您呈现的是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目前就职于OMNIPLAN的张丹棣。为什么出国?小时候我就梦想成为一名设计师。我从六岁开始学习画画,也获得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奖项。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没想得太清楚,因为建筑师听起来很酷,就选择了建筑专业。一直听说美国的建筑教育不仅注重理论性而且兼顾思辨性,同时也希望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感知世界,中国的古训“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含义。19岁那年我慕名来到爱荷华州立大学学习,可能是迄今为止做出的最勇敢的决定了。之后发生的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在国外遇到了什么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在美国十年,我试图想出哪个事件给我印象最深,但似乎很难挑出单独的事件。我觉得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包括读到的东西,都在不知不觉地塑造着我的设计视角、理念和价值观。在Corgan工作的时候,一个社区大学实验室的研究项目令我印象深刻。这个研究项目调查如何让实验室变得更加符合人机工程学,适应多媒体教学,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成果。我们面试了30多位生物、化学、地质和物理学科的老师,详细列举了所有影响教学体验的条件–实验室的比例、朝向、操作台的布局、高度、灯光、储物空间的布置等等。之后的两个月,我们利用这些一手信息生成了一份页的评估报告。针对实验室和人机工程学如此深入的研究,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体验。最想念祖国的什么?家人、朋友、美食。你会回国吗?为什么?会的,因为国内有着巨大的潜力,但是目前还不确定时间点。出国后在不同的背景下再看中国是否看得更清晰,有哪些感触?不能说更清晰,但是有一些个人观点可以分享一下。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在国内司空见惯的一些东西乃是西方国家规划设计师努力想要实现的。比如说,城市步行道的尺度、友善度、和使用率,具有活性的公共空间,热闹的街道生活(广场舞)等等。在我看来,中国城市的生命力就是城市设计的典范。这一点会提醒我不要将她的优势视为理所应当。当然,伴随着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中国城市的乡绅化也是史无前例的。如何从之前的案例中找出不足并发挥优势,可能是我们新一代设计者需要努力实现的。你的学校有哪些教育特点?我的两个学校都倡导学术自由,思想多元化,允许我成长的同时“做自己”。本科所在的爱荷华州立大学,五年建筑项目的第一年是“核心设计课”。这个设计课设置了几个项目,分别聚焦在建筑、景观、室内和平面设计。这样可以帮助一些没有设计背景的同学迅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哈佛设计研究生院非常注重学科交叉,并且设计课的设计很多都是开放式结尾。一个课题可能是老师介绍某个城市或者某种社会现象,然后学生自己找到切入点,建立设计的叙事性。这种设计课很有意思,也很紧凑。它可能会需要大量的阅读、调研、实地考察等等。这种学习经历为我后来开启职业生涯并做为一个设计思考者打下了基础。你现在工作公司的特色和有趣的地方?我现在的公司是位于达拉斯的OMNIPLAN。顾名思义(omni-是全面的意思),我司非常注重多样性。项目小到室内改建,大到总体规划。我们属于中型公司,所以工作的速度和强度远大于我之前工作过的大型公司。迄今为止我在这里工作了15个月,总共经手了20多个项目,其中包括商业、住宅、混用、总体规划以及公益项目。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促使我快速出方案并深化。最喜欢的艺术家(绘画音乐电影等广泛范围)是谁?给你创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坂茂。他利用自我承重的编织结构使起伏的表面合理化。在后面的滑板工厂项目里,我们借鉴了这个结构在已有的十六世纪教堂里加建了一个滑板测试碗,效果甚好。更重要的是,他发明了纸质紧急避难所的设计,来帮助那些因为自然灾害无家可归的人们。这种人文关怀赢得了我的尊重。觉得自己的作品集有哪些迷人的特质?我认为是我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将聚焦社会和人文的要素作为核心价值。作品集的第一页我就引用了一句话,“Thundrlyingprinciplswustoshapourworldarsocialandcultural,whthrwworkatthscalofarchitcturorlandscap”这句话完美地诠释了我的设计理念。在我后面的作品中,吉隆坡项目的核心价值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尽力保护马来文化;草场地项目的核心价值是用合作社的形式倡导社会公平;休斯敦高铁站项目的核心价值是清理棕地和场所营造。虽然这些项目的尺度不一样,但它们都体现了我作为一个设计者对社会和人文的愿景。什么时候开始看谷德网的?欢迎你提出建议哦,谢谢。从年开始。我给我的外国朋友也推荐了谷德网。他们很喜欢!WORK
01.微观基础设施重塑社区文化ASLAStudntHonorAward–RsidntialDsignCatgoryKualaLumpur,MalaysiaTammat:WilliamBaumgardnr,ChnyuanGuCritic:SplaVidcnik,RokOman,DavidRubinKampungBaru(马来文意为“新村”)坐落在紧邻吉隆坡市中心,这里是一块由英国殖民政府于年划出的马来“飞地”。作为给予马来人的文化内核,KampungBaru目前正处于发展道路上的十字路口。如今,周边作为首都现代化标志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和KampungBaru保留的传统建筑比肩并存,体现出了现代化与传统的巨大反差。由此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究竟应该选择哪条路径并能够获得成功?▼从双子塔鸟瞰KampungBaru由七个社区组成,充分地表达了一个富有多元发展历史的马来社区文化。从建筑上看,这里不仅有富含传统特色的马来建筑,还有殖民时期的西方建筑,更有兼具两者特点而产生的新马来建筑。从景观上看,得天独厚的热带气候,使得整个社区拥有郁郁葱葱的果树,更有热闹非凡的、占据了整条马路的商业区。KampungBaru仍然是吉隆坡多元化和身份认同的代表,这里的居民对他们的社区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但面对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KampungBaru不仅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压力,而且也暴露出其文化传承脆弱的一面。▼KampungBaru的七个社区和车流循环▼原有的建筑和景观类型学年KampungBaru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归根结底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该地区在白天的空心化,由于种种原因,房产持有者选择搬离KampungBaru。他们把房子租给外来的打工者(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老挝和中国)来赚取一定的收益。这些外来居民对KampungBaru的日常生活不太感兴趣,都选择在别的地区工作,使得这里产生了空缺。第二,整个社区的社交活动开始慢慢减少,各年龄段的人均缺乏参与度。在历史上,清真寺作为整个社区的中心,通过日常祷告,婚礼等一系列社交活动把人们凝聚在一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一代人更愿意在空余时间去拥有空调的现代化购物中心(比如KLCC)消磨时光。然而,作为KampungBaru的主要文化基石之一,夜市仍然是社区和城市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夜市里有各种各样的食品、服装和商贩摊,这些货摊占满了城市的街道。夜市经营时间为晚上8点至第二天凌晨1点左右,这是一天中最黑暗、最凉爽的时刻,人们日常祈祷也在这个时段结束了。在夜市灯光的照射下,KampungBaru体现了其生机勃勃的一面。夜间活动不仅具有时间特征,它更多的是空间和社会文化力量的体现。在热带高温和闷热的环境中,夜晚活动成为社区和城市运作的重要角色。▼每日活动时间线与气候和宗教的关系▼商业走廊早晚街景的对比今天,KampungBaru的发展陷入僵局。这里大约有个住宅,超过名业主,土地价值超过16亿美元。法律保障所有家庭成员拥有平等的财产所有权导致了一连串的繁文缛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一地区的发展。同时,KampungBaru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总体规划,设想将历史悠久的住宅夷为平地,以毫无特色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在那里,甚至连效果图上都填满了白人用户,完全不符合现有社区人口和人口统计数据。▼原有地块与总体规划地块尺度对比通过对当前和历史问题的分析,以及通过各种阅读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愿景和启发,我们的项目提出了一种新形式的微观基础设施,目的是鼓励社区参与,并限制KampungBaru高楼的发展。由于缺乏公共空间,该项目旨在通过利用社区每个村庄的空地和绿地来满足公共空间的需求。这些公共空间可以用来举办每个村庄的会议,同时考虑开辟一个密切的邻里规模的空间,居民可以在白天休息,晚上聚集,并适应用户的日常需求。每个村庄都有机会将其潜在的公共空间转化成为社区定制和独特的落脚点。这些空间有助于将人们本身、他们的房屋和周围景观等独特的文化特征利用起来。从这些公共空间中,我们开发了一种可以在地块规模上实现的发展类型学语言。这些类型可按顺序分为三大类:小块、中块和大块。我们假设土地所有者可以实现这些不同的类型,即把1-2层的现有建筑增加到3-7层。这几种类型都设置在5×5×3米的网格上,允许其灵活性和模块性随时间而变化。墙壁单元、阳台等都是模块化的,允许土地所有者在给定的参数下工作,然而又保持独特性,这对KampungBaru的身份识别至关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块也可以通过空中桥梁相互连接,形成另一个层面的行人循环。在整个KampungBaru地区保持同样的分区也将确保感知社区中已经存在的各种体验。▼小型地块类型学研究▼中型地块类型学研究▼大型地块类型学研究通过包括新的公共空间,无论是积极规划的还是灵活规划的,KampungBaru新的社区发展指南倡导社区的作用,并促进社区重新参与到使与其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力。作为未来发展的指南,新的发展模式也可以推广到吉隆坡的其他族群,利用和实施这些新的社区发展形式将有助于确保维护KampungBaru和吉隆坡独一无二的多样性,也可以作为说明建筑环境和景观如何塑造和传播城市的文化完整性方面研究讨论的垫脚石。▼白天场地活动▼夜晚场地活动▼多层住宅与街道互动该项目旨在打破双子塔等高层城市化对社区造成的巨大冲击。有了更大的容积率和密度,拟议的结构有助于为社区成员提供一系列指引和规则,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并减少长短期冲击。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建筑和景观建筑在社区保护方面的未来角色是什么?作为负责为所有人设计新空间和拓展的主体,我们有能力为那些在社区中没有发言权的人代言。同时,我们能够胜任确保作为一种文化、社区或社会支柱的系统、结构和基础设施得到保护,甚至超越他人的浅薄野心。▼新型住宅社区和公共空间▼模型照片▼发展愿景02.自搭自建装置UrbanApparatusofAdHocBijing,Chinacritic:InakiAbalos这个项目探究如何在北京高密度的城中村引入城市综合体这种建筑形态。▼城中村的自搭自建装置草场地是位于北京市东北朝阳区五环路与机场高速交汇处的一个城中村和著名的艺术区。年前后,当艺术家们开始进入该地区时,草场地就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艺术和文化中心,引发了类似于附近艺术区的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