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居民出国旅行的频次增加,许多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航旅电商OTA平台上看到超低价的洲际远程航线机票时会多一个心眼,会跟直销渠道机票进行仔细对比,看看有没有销售陷阱。如果看到了模棱两可的条款,为了保证顺利出行,往往会优先选择通过直销渠道购买。
随着旅客警惕性的提高,一些不正规的机票代理便把猫腻转移到了外航的境外短途航班上。记者就曾经遇到过这类情形,在此记录体验,从而给更多人提个醒,别忽视法律赋予自己的知情权。
”人工值机?行李托运?全部不包括
“你们的机票不含人工值机服务,请到那边的设备上自助办理”。那天,在拉脱维亚的里加机场,正打算办理值机手续飞往圣彼得堡的记者和同行伙伴,被值机柜台的工作人员如是告知,不禁面面相觑。此次所选的国外航空公司以前也曾搭乘过,虽属规模不算很大的欧洲二线航空公司,但素来是全服务定位,并非低成本航空。之前在办理值机手续时,也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不过,既然柜台工作人员在核对系统信息之后才给出这样的回复,通常是不会搞错的。于是,记者一行赶紧到自助值机设备前排队,终于拿到了登机牌。
然而,在拿着登机牌到柜台办理行李托运手续时再次被告知,记者一行的机票不包含托运额度;如果托运,需要另付每件60欧元的行李费。在吃惊之余,同行伙伴向工作人员询问,能否将行李全都随身携带?工作人员提醒记者一行,手提行李也只限随身携带一件,还必须符合尺寸要求。如果不在柜台买好额度、办理托运手续,不符合标准的行李在登机口会被拦下,那时的托运金额是80欧元。于是,大家用柜台旁的标准尺寸框对比了一下,不出所料一律超标,抓紧付费,办理托运手续。
里加机场是那次行程中在申根区的最后一站,由于在值机、托运环节耽误了许久,在办理退税手续时,时间已经颇为紧张,最后一路小跑,总算没有耽搁登机。
在客舱里坐定,自然忍不住考虑:既然搭乘同一家航空公司的航班,怎么情形就会大不相同了呢?
代理售票暗藏猫腻知情权存在陷阱
经过仔细分析,记者终于理出了头绪:这次往返的两张联程机票都是在OTA平台查询之后,转去显示有座位的航空公司网站订购的。唯独这张境外短途机票,因为觉得价格本就只有几百块钱,应该没有存在猫腻的空间,直接选择在OTA平台上报价最低的机票代理购票。然而,恰恰就是在这段被忽视的行程中,遇到了值机、托运行李的种种限制。
记者过去搭乘该航空公司航班的购票路径则大不相同,前几次是因为要到中东欧的中小城市航点,国内不能直达,于是在俄航网站上购买了经莫斯科转机的联程票。而从莫斯科飞向中东欧其他航点的航线,是这家航企承运的,又与俄航共享代码。在俄航的网站和电子行程单上,托运额度是几件、重量有多少都会一一注明,也不曾出现只可自助值机、不提供人工柜台服务的情形。
有了当初航空公司网站的对比,再找出此次OTA平台上代理提供的机票确认单,发现额度只标明“按航空公司规定”。但究竟承运航空公司的额度是几件、如果超出如何收费,完全没有显示。而曾经几次搭乘这家航空公司航班的记者一行,显然忽视了去比对其与航空公司网站直销机票的差异,总觉得区区几百元的短途机票并不会有啥异样,于是掉进了知情权的陷阱。
全部服务内容旅客都享有知情权
旅途结束后,记者打算花点儿心思进一步厘清这次遭遇的知情权猫腻究竟有多大。于是,记者一边在OTA平台上搜索,一边在航空公司网站上查询航班、票价。
经比较,二者的区别就非常明显了——在航空公司网站上,里加—圣彼得堡航班的机票分为很多档,除了中国旅客最为熟悉、和我国全服务航空公司一致的那类经济舱票价之外,还有价格更便宜、不提供人工值机、不含托运额度的机票,类似国内的低成本航空航班机票。两类机票的座位空间一致,差别主要集中在值机和行李环节。在OTA平台上,价格最低的那家机票代理其实卖的正是这种特价机票,却完全没有在订票信息里显示出来。而在航空公司网站上,这些差别则会标注清楚,并且也为特价机票旅客提供了购买托运额度的机会,价格比在机场柜台处购买便宜许多。
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因此,作为机票代理,理应向旅客告知所售机票的真实情况。但当记者查询各OTA平台时发现,机票代理对于国外航空公司票价所含服务只写“按照航空公司规定”的情况非常常见,甚至致电这些航空公司的客服热线,对方也往往表示“不清楚情况,无法告知”。
如果登录国外航空公司的网站就会发现,与国内的经济舱相比,国外航空公司的服务差异多,不仅有国内旅客熟悉的退改签、积分的差异,还有诸如托运额度、值机服务等差异,不同服务对应不同价格,即便短途航班也是如此。如果按照在国内购票的习惯思维,在OTA平台上搜索后按照最低价购票,遇上不正规的机票代理,买到的服务很可能与预想的有很大差距。
为了让自己的出行权益得到保障,如果碰到在订票环节未列明服务内容的国外航空公司机票代理,消费者有权要求对方予以说明。如果对方始终不能提供知情权保障,推卸应该承担的告知责任,为了避免进入票价背后隐藏的陷阱,改从航空公司网站购票不失为明智之举。(《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记者钱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