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index.html
作者:王明兴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是出自《司马法.仁本》。《孙子兵法》里的名言: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借此“必殆”,从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谈一下“不战必殆”问题。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理解
《司马法.仁本》中的“国虽大,好战必亡”说得很明白,即使一个国家很强大,好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好滥用战争征伐,长此以往就会亡国。这有《孙子兵法》中慎战的思想。“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更易理解,是说即使天下太平了,也不能高枕无忧,从思想上松懈,温水煮青蛙是很危险地。这有《孙子兵法》中备战的思想。
《司马法.仁本》里提到的“好战必亡”是有前提的: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这里说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一、“以杀人安人,杀之可也”,说明我们发动战争是有前提的,有理由的,能保护生命不被侵害,当然可以反抗,以暴止暴。这就是我们现在法律上讲的正当防卫。这种为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不受生命威胁的而进行的防卫是我们支持的。在道德与法律上都是支持的。同理发动战争是可以的。
二、“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说的是主动发动什么样的战争是被支持的,就是正义的战争。以就是我们常说的“汤武革命,推翻桀纣,救人民于水火;就似我们解放战争推翻蒋介石反动官僚资本主义政府,救人民脱离苦海,使人民重新战起来,这样的战争就是“攻之可也”。
三、“以战止战,虽战可也”。这更容易理解,别人都打过来了,要抄家了,我们理所当然的起来与其对决,在战场上分出胜负。抗日战争,抗美援朝都属于以战止战的事例。
除此原因,还没事找事,不分青红皂白,依仗国大力强,随意发动战争,就会“好战必亡”,这在历史上也能找出很多例证来。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与不战必殆的关联
好战必亡与不战必殆有关联呢?当然有。
前面的解释说发动战争是可以的。也就意味不战不是绝对的正确,唯和平论是错误的,是假真理。应战而不战在思想上是错误的。这在思想上给我们指导,我们应放弃不战思维。此时我们如舍弃战的思维,是一定有危险的,所以我们说不战必殆。
前面说要拥护发动正义之战的。我们常说为了和平,息事宁人,为了和平,我们忍辱负重,这都是可以的,但当我们为了救苍生于倒悬,我们这时不应找借口为了和平而不战,所以我们有时不应不战。我们此时不战,是不负责任的,是一定带来危险的,所以我们说不战必殆。
对于以战止战,我们更不能不战,我们此时不战,更待何时,是现在就做亡国奴吗?还是留给子孙后代继续做?我们没的选择,我们不能不战,我们此时不战,是一定会失败的,是一定会亡国的,所以我们说不战必殆。
最后我们总结:我们应放弃不战思维,我们不应不战,我们不能不战。
不战必殆。
春搜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这是《司马法.仁本》里加在“忘战必危”的后面,是说古代各国在春秋二季用打猎行动来进行军事演习,模拟战争行为。在春天整顿军队,在秋天训练军队,以此说明国家不能忘战,这也说明要有战争心理,要为战争做准备,时刻记得没有不战的可能。忘记不战一定是危险的。
这在另一个方面又重申。
不战必殆。
我们为什么强调不战必殆的思想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对这样的表述,历来治国者所重视,也都遵照执行。这样的思想也深植于我们百姓大众中。但当一种思想,或者说一句话长久出现在我们思维中,我们对其的本意往往会断章取义,常常抓住这一二句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失了根本。只知其所然,不知其之所以然。这也是我们上面要把这二句话的前提与实际做法多做解释的原因。
事物常常很怪,挂在嘴边的话,老想着这二句话,就过了头。承平日久,备战的心思懈怠,因为和平时期吗,没了战争,一定是显性敌人少,或者说天天把你当成敌人的对手少,自然心里认为没了敌人,所以备战的状态就不会那么有针对性。即使提着精神牢记“忘战必危”,平时也备战,但一旦谈起战争,又归到和平心里,便把“好战必亡”摆到前头,这都是和平日久心里必然反映。所以即使真的出现危机时刻,也不想战,怕战,不战的说词跃然纸上,不战思想成了舆论的制高点。和平久了,这种不战的思想就有其客观存在的环境。
不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那我们可以这么说,知而言他,一定是别有目的的欺骗,为不轨。
“不智”之人什么时代都有,在浩瀚的知识体系中,在千年的历史中,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在风雨诡谲的国际斗争中,我们不是每个领域都通,我们不能全面掌握真实有效的信息。对待战争问题,在主流的和平论中,不能真正独立思考,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最后作了“不智”之人。
社会上还有很多“不轨”之人的存在,他们别有用心,借“好战必亡”条目宣扬唯和平论,不管什么时候不能首先开战。这种偷换概念的招法,是“不轨”之流的惯用伎俩。撕下他们阴暗的面具,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汉奸,终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现在他们还没原形毕露,我们一些不智的人还没有发现他们可恶的嘴脸,还被他们所蒙蔽。这也是当下和平的,不战思想在社会上得以大行其道的人为推动力量,当下这种力量还很大。
有“不智”之人的适得其反的言词,有“不轨”之人暗藏破坏的宣传,拿着片面的“好战必亡”来欺骗我们,蒙蔽我们,直至要左右我们对是否用战争这一手段的决策,我们要坚决与这种思想做斗争,这就是为什么强调“不战必殆”的思想。
略谈不战必殆的事例
我国的历史悠久,我们先谈谈近代吧。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是我们所有中国人记忆中的痛,是不应忘记的国耻。造成这种民族耻辱是日本人,这笔历史帐我们永远也不会勾消。他们的主动侵略,我们当时的国民政府又如何呢?放弃东北,拱手让给日本人,不做一枪一弹的抵抗,千里山河一日没!这样面对异族的侵略,不做丝毫抵抗,这种不战的思想,不战的行动,纵有千万种理由,哪一条能说服得人。只是辜负了当时仍做个人抵抗的英雄们,苦了当时的同胞们作了敌人的奴仆。
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以为不战就可满日本之欢心,不在意一地之得失,而保广大国土之无恙,他想得美!哪个贪婪的豺狼停下过撕咬猎物的利齿!他想的美!以为暂时的苟且可以换来一时的安定,好集中消灭那时尚在幼年的中国红色革命队伍,他想着攘外必先安内,他没想国都不国了,安内还有意义吗!
谁造的孽谁来担。应战而不战,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最终为此付出了代价,偏隅一岛。只能秋风萧瑟时,临海惆怅望故乡。此时他们可曾知晓,就是这次应战而不战丢了他们的全部。不战丢了国土,使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最终打垮了国民政府的百万军队,占领中国大半江山;不战而失了东北人民的心,在以后的辽沈战役中没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失了最关键的争天下的首战;不战而失了全国人民的心,不在为这个反动政府而奉献,转而投向更自由的、代表广大百姓的我们的红色队伍中来。九.一八蒋介石的国民政府那封不战电报传出的一刻起,他们已步入无底深渊,也永远被刻在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就是不战必殆。
我们再说说古代。
两宋在我国历史上风云三百年,一幅《清明上河图》见证大宋的繁华昌盛。两宋文人墨客千年风骚的诗文我们至今还吟诵背唱。现今世界唯GDP论,据说当时两宋的GDP是世界的“南波儿万”。但我们中国人谈起历史,每每感到豪情万丈的朝代,首推一定是汉唐,再提起丰功伟绩的皇帝,便只是“秦皇汉武,唐太宗”,“宋祖”差了些意思,更不用提两宋其他17位皇帝。为什么会如此。无非是文风过盛,而武功不足,虽开国太祖、太宗还能锐意进取,到仁宗朝只知休养生息,不战思想占上风,这也不是不对,没能力打败卧榻旁的敌人,韬光养晦好了,但整个仁宗朝四十二年,堪称北宋最辉煌时,仍抱守残缺,不战思想为国家主战略。年年的“赐”岁币又能如何,最后不也是钦宗至金营后的俯首称臣,二帝的“靖康耻,终未雪”。
这是不战必殆的结果。
南宋就更不用多说,第一个皇帝就不想战,也不敢战,这种不战的思想与行动,也就有了“风波亭”的“壮怀激烈,英雄饮恨”,也就有了年年的“贡”岁币,也就有了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听“雨打风吹去”,更有了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的结局。
这是不战必殆的结果。
两宋的GDP再高,也只是把自己养成只大肥羊,最后落得个待“兽”撒咬的结局,待人宰割的命运。
当历经千年熠熠生辉的思想“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仍指导着我们现实的行动,我们要全面理解其内涵,我们也要更好的发场其精神,与时代相融合,我们要牢记: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不战必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