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0.html
本质。
NO.01
November
11.
老规矩,先讲结论:
我的本质之一,已证实是双面人;
我的本质之二是懒惰还是热血,待定;
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我眼里的教育行业,只有新东方一家独大,其他都是渣渣。
//
一转眼的时间,年就要结束了。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仔细回想过去一年我做了些什么事,感受到了什么,然后一项一项地整理成文字,发表出来。但当我现在来回看整个年时,能够进入到我脑海中的片段只有一个——年初七,我坐在车里和爸妈一边聊天,一边看向窗外不断后退的烟雨青山。
那是疫情期间,所有人都在推迟回京,我却按照原计划回北京了。
那一路上,我爸唠叨了一句“放手一搏”,而我也把这段唠叨写进了文章。
距离那时,已经过去了大半年,而在这大半年里,却没有发生任何让我产生深刻记忆的事。
如果是在过去,每年的春天的樱花季,我一定会和朋友飞去釜山;如果是在过去,每年的夏日,我一定会去日本的某个城市看一场花火大会;如果是在过去,每年初秋,我一定会去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将自己藏匿起来。而这个,像人生这张纸上的一条折痕、沟壑,枯燥乏味之无趣,反倒衬托出了曾经的人生是那么精彩。
但也似乎因为有了很多无法外出的时间,我开始对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有了更多认识和了解,索性在这里称为,本质吧。
//
Whenthoushaltbedisposedtosetmelight
之一°
我总是以非常沙雕、搞笑的状态出现在别人面前,所以每个人都会觉得我一定是一个开朗活泼的人。
直到看到一本心理学书籍里提到“内向”的定义,原话记不太清了,大意是,判断一个人外向与否,就看ta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时,喜欢自己呆着还是喜欢和人群呆着,如果喜欢自己呆着,那本质上是个内向的人,如果喜欢和人群呆着,则是个外向的人。
在此之前,我对自己是什么性格非常笃定,以我每天呵呵哈哈的状态来说,一定是个超级外向的人,只是,只是,只是,有一些社恐,不喜欢人群,不喜欢交谈,不喜欢认识新朋友。每到周末,我宁愿在家待一天,也不愿意出门玩,朋友叫我参加活动,第一反应也一定是拒绝。所以当我看到那本书里如此定义“内外向”时,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不折不扣的内向患者。
在我确认自己是个内向患者之后,发生了一件事,那是凯哥的一场分享会,为了支持一下朋友,我也去到了现场。当我第一秒踏进那个装了一百多号人的屋子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跑。
我不想呆在这里,格格不入,我也理解不了为什么那些彼此陌生的人可以畅快愉悦地交谈,但是来都来了,也不能就这样撤退,就掐着大腿找了一个角落的位置坐了下来。
分享开始之前,活动举办方将大家分成了12个组,每组大概10个人和1个组长,组长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一些类似于真心话不冒险的游戏让组内的其他几个人能够快速融合,以营造出令人自在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组长的确在很努力地推进游戏,但或许是不太有经验,导致整个氛围一度陷入尴尬冰冷的状态,这个时候,我突然从一个角落里坐着不说话的人,变成了一个各种cue人玩游戏、讲笑话活跃气氛的人。
那一刻,我知道,另一个我出现了。
我仍然记得,那天活动开始前,第一个环节是自我介绍,自我介绍里需要包含一个内容,叫做“你的小秘密”,在这个部分,我说,“我有个秘密,虽然看起来很开朗,但我其实是个超级大社恐,在我到这里的第一秒钟,我就很想逃走。”
不过十来分钟的时间,我却完全是另一个非社恐的状态,开始去扮演那个活跃气氛的人。
我意识到,自己的本质是一个闷不做声的人,我喜欢被动地被别人带着玩,我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我喜欢被带领的状态,我喜欢不动脑子被别人安排过去安排过来的状态,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会因为环境或是氛围的原因,逼迫自己扮演那个带领别人的人,仿佛脑海中有一个程序,当它识别到周围氛围有需要时,就会调动出另一个沙雕、社交的我。
很累。我不喜欢这么累,我就想什么也不想有人带我玩,有人带我吃吃喝喝侃大山,但事实上——
我总是很累。
AFTER
之二°
康德和黑格尔说,人的本质应是人的社会性。而后,有无数的文学作品试图将人的本质撕碎摊开暴露于光。
当然,在这里提到所谓“人的本质“这一话题并不是因为我有什么胆量想要去探讨”人的本质“这一宏大的哲学命题,纯粹是想给自己看透了自己的本质来做一个看起来不那么莫名其妙的铺垫。
我的本质是什么,我的本质就是好吃懒做。没有曾经那些所谓的意气风发、勇往直前,也没有勇敢莽撞并存。
有时候总觉得有很多新鲜事很想做,而且我相信我也一定能做,不仅能做,可能还会做的很好,但是,但是,但是,我不做,或者说,懒得做。
每每脑海里出现什么新想法的时候,内心总是澎湃的,觉得自己一定能大干一场,冲!但一坐在椅子上,便像极了中年以后被社会磨平棱角天天给老板点头哈腰的大肚子老男人,油腻地摊着,望着天花板,然后仰天长啸:
啊,啥也不想干。
啊,真是啥也不想干。
每每这个时候,脑海里就会有声音发出疑问,阿月,你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不能折腾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书读少了?没追求了?意义没了?还是被大染缸染坏了?
其实很惶恐,因为那种什么都不怕拼命往前冲的我才是我喜欢的我,那个天不怕地不怕闯天闯地的我才是我,然而现在的我,只是一个想躺着、懒着、啥也不干、混吃等死的黄色皮囊。
我想起年,我一个人搭着车去到了拉萨、尼泊尔,那段旅程,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意外,严重的高反,逃跑的司机,零下的温度,简陋的住宿,大雪封锁没有信号的县城,暴乱的尼泊尔......状况频发,但在那时候,我似乎不觉得这些是可怕的事情,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困难解决困难,享受其中,并一直当作特别的回忆放在脑海深处。而今,若再让我出去旅行,我再也无法忍受熬夜搭车的痛苦,也无法让自己旅途劳顿之后住在一个10块钱/人的男女混住青年旅舍,所以每当我回看年那场旅行时,最常有的感叹是:
啊,原来自己曾经也很疯狂过。
啊,原来自己曾经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呐。
啊,我怎么就,变成现在这样了呢?
看看如今自己想做却一直因为自己的懒惰而不断推迟的未完成之事,再看看自己对未知的逃避和恐惧,shame。这是年纪大了所以自然而然变了,还是说,被磨了?磨成了一只社会这缸温水里的青蛙,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跳出去,只能慢慢堕落,失去对自己的追求,失去自己的一腔热血?
我的本质,是个懒人。
吗?
Whenthoushaltbedisposedto
set
之三°
疫情的出现,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所呆的企业、行业。
疫情的推动之下,在线教育好似如日中天,资本疯狂的投入,催生了好几家在线教育领域的“巨头公司”,这些公司以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做教育产品,走商业模式,赚钱。在这个大势之下,新东方却完全没有跟上节奏,被其他在线教育公司打得头破血流,好好的一个乖宝宝被胖揍成了小哭包,看着小哭包,各种各样关于新东方廉颇老矣的声音也出来了,包括但不限于新东方在线教育梯队blabla,新东方管理混乱blabla,新东方不尊重人才blabla......
我特别想说,作为一个新东方普通员工,我对你们说的这些问题,全都认可,特别认可,尤其认可,我点头如捣蒜地认可,并能给你捶出个煎饼果子,但我也想补充一句,虽然我也对新东方有很多失望的部分,但以我在这个行业里仅有的两三年观察来说,除了新东方,我不认为还有哪个机构是真的在做教育。
当然,很多人会杠精,说新东方天天讲教育情怀娇柔做作,但你们都给我翻开各家公司的价值观或者行事法则看看:
好未来——以用户为中心。这话啥意思?用户要啥,咱给啥!用户要给孩子提分,我们就满足他!给他提分!提分!
跟谁学(高途)——人人乐用的学习服务平台。啥意思?做到让你满意,你想要啥给你啥你不就会来用了吗?
再看看新东方,一大堆理念、价值观、文化,但大差不离是以下这些——全球视野、独立人格、终身学习、社会责任;诚信负责,真情关爱,好学精进,志行高远。巴啦啦的一大堆,不仅在企业里到处贴着标语,老俞还动不动就出来讲两句教育情怀,教育公益叭叭叭。
但仔细想一想,前两者,能叫教育吗?提分是教育吗?满足家长的需求是教育吗?恐怕不是,只能叫培训,只能叫提分,只能叫做培训公司,提分公司,而不能叫做教育公司。而且,必须补充吐槽一下,某些在线教育公司瞧不上传统教育行业出身的人,声称只要互联网人,懂商业模式的人,拜托,教育可以商业化,但绝对不是商业,好吗?请先对得起教育两个字,再来谈商业,好吗?
但新东方,纵然和其他企业一样业绩导向,但在老俞的坚持之下,力排万难在教师的考核里加入了价值观考核,纵然新东方的市值没有那些看起来冉冉上升的所谓教育企业高,但是每天看着住在我隔壁的新东方中学老师和孩子们、家长们的沟通、对话,我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真正能够融入到新东方这个集体中的老师,是那么热爱教育这件事,而这个教育,不只是提分、培训,还有陪伴孩子们成长、教会孩子们爱。
曾经在采访一个老师的时候,她说了一件小事,我却记得很清晰。她说,当时有个学生学习一直不好,也不听话,后来也算听话了,但是成绩提升其实是要花时间的,不是一时之间就能涨上来的,所以她给学生的妈妈发了条信息:“XX妈妈,孩子今天到家后,您能不能夸一夸他?提升成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在努力,在尝试,压力肯定也很大,所以希望您能鼓励鼓励他。”
在这里,老师的角色,不止是给孩子提升成绩,还是一个家庭的旁观者,希望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和父母之间变得更好,进而正面地影响到孩子,而这些付出,往往不只是体现在成绩上的,而是在孩子往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慢慢发光的。
也是因为如此,新东方才会傻了吧唧地投入做很多没有收益的教育事业,比如乡村孩子的教育公益,比如城乡教育均衡,比如家庭教育普及,大投入,没啥回报,就这样,还天天挨骂,说新东方价格贵。喂,懂点经济学也知道,价格是市场决定的好吧?!
好了,跑远了。
不管怎么说,这大半年,更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所谓的教育行业里,真正算得上教育企业的,也只有天天嚷嚷价值观和情怀的新东方,剩下的,都是培训企业,按照我这样的逻辑来分的话,教育行业,新东方一家独大,培训行业嘛,新东方就往后挪一挪了。所以,你们别再喷新东方天天喊情怀了,要知道,在这个行业里,只有新东方配得起这份情怀。
年,俞敏洪和徐小平瞎聊天,那时,他俩早已赚的盆满钵满,徐小平问了一句:老俞,你觉得你现在还缺啥?老俞沉默了几秒钟答道:缺点崇高感。
这个故事,我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我就当作一个真实的故事来听了,毕竟在教育情怀这方面,老俞捏的死死的。
不过,新东方的一系列问题,老俞也脱不了干系,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也不是无辜的,所以那些含泪离开的员工也大可不必去理解老俞,包括我在内。
当然,如果未来我离开这里,也一定带着祝福离开,因为我相信,在这个行业内,真正对得起教育这个词的企业,只有新东方了。
-end-
吴雨雨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