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能看好白癜风 htt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访谈·纪实
刘恪年11月15日生于华容板桥。年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水电部八局报社当记者。年任水电部文联江河文学编辑部主任。年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硕士。年到地矿部文联新生界杂志社任职。年任地矿部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年任河南大学文学教授。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河南省高等学校文艺学重点学科研究员。
八十年代开始创作,发表文学、理论、艺术评论等各类作品一千万字。获各类文学奖数种。作品译成俄、英、韩文字。获河南省政府文艺成果理论一等奖,河南省哲学、社科一等奖。
小引:一晃十五年了,我常常想起年的秋天,开封城遍地菊花。河南大学文学院迎来了三位先生:张枣、萧开愚、刘恪。他们受耿占春先生的邀请,来到河南大学任教,一时群贤毕至。刘恪先生和他们不同的是,他是小说家,也是理论家,这样的写作者在国内十分罕见。刘恪可以上午写小说,下午给研究生讲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思想,晚上回去又准备文化研究的讲稿(后来还给发慧她们开了一个学期的结构语言诗学的课)。再后来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从来不重复性讲课,每次都是开新课,新写的讲义一门新课一本书,基本上一年一本。联系他时,人在东北,南方的暑热把他从家乡“驱赶”到了大兴安岭,他怕热,开始耿老师联系他去海南大学,他说高温让他无法思考。于是,采访从一个生活细节开始了……
刘恪(以下简称刘):小说家、理论家,河南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
张新赞(以下简称张):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张:刘老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我想从我观察到的您的一个生活细节开始:记得有次看到您的咖啡杯里漂着一层白芝麻;还有一次,您把可口可乐和牛奶倒在一个杯子里,说是有咖啡的色泽和味道,这让我想起了“跨体写作”。是不是可以说生活和写作具有某种同一性?
刘:哈哈哈,这是一种个人生活习惯,把多种味道调和起来,综合丰富一点。在嗓子眼里有点滑腻感,和我的写作习惯,互文跨体,有一点巧合。平时吃饭吃菜喝水都是分开的,比较单调,不经意的时候总爱调和一下。
跨体写作也是一种文体综合,写顺手了,就爱使文体变形。在突出一种主要叙事方式后,插入一些其他文体,产生一点拼贴较果。但究其原因还是内容的复杂性导致文体的复杂,为了表达的原则。这一点与我讲课也有关系,我喜欢把课讲得复杂一些,有内涵深度一些,这彼此之间生活与写作是一种无意识影响。你不说我还浑然不觉,说了,就看出一点关联来了。(有点像互文体)
张: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春天我看到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主编的“改革开放40年文学丛书”(全书14卷、20册)[根据中宣部和中国作家协会的部署,作家出版社特别策划了这套规模宏大的“改革开放40年文学丛书”。“据悉,入选丛书的作品经过了由32位来自全国的文学专家组成的论证委员会的认真评审,专家评审从文学性、时代性、影响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一定意义上,这些作品构成了一部特殊形态的当代文学史,代表了当代文学40年的伟大成就。详见中国新闻网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