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短视频,有个爱喝酒的老爷子说二锅头比茅台好喝,既够劲儿又解乏。
有一种白酒爱好者,他们经常是一边喝着低价高度白酒,一边又调侃大品牌白酒言过其实,并以此津津乐道。您还别说,这类人还真就未必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大约就是喜欢这类口感辛辣并且“进入状态较快”的白酒吧。当然,也的确有不少酒友无法承受那些动辄几百元、上千元的白酒品种。
让普通人望而却步的名酒店年,有个做药品代理起家的朋友把积蓄一股脑都投进了一个马奶酒项目。
我那时候经常给《华夏酒报》投稿,有些专业性太强的问题是不能乱写的,所以我经常会去一家国营酒厂(后来被一大型民企收购)讨教。这家酒厂有上百年历史,技术力量被业内公认为全省第一,技术科长是我的老邻居。我这朋友是个殿堂级的“酒蒙子”,嗜酒如命,每年自己买酒的预算就得有10万元以上,久而久之,他对各大名酒都喝烦了,就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这家酒厂定制,顺便借用对方的酒窖存储酿好的酒。一来二去,他就萌生了“做酒”的想法。
白酒厂地下酒窖蒸馏酒的存储条件不必多说,只是这存储周期就挺麻烦,新酒怎么着也要在特殊的环境用特殊的器皿存储上3年才行,这样的白酒,酒体基本成熟,酒精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呼吸”(品质上乘的新酒是要经过呼吸的)和沉降,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口感和饮后感觉最佳。说到存储,很多酒友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年份越久的白酒越好喝。
上个月我还在百度自媒体总看到一个挖了土坑埋藏北京二锅头的,这款酒的零售价格不到20元,属于廉价的液态法白酒(固态法白酒最佳,固液法和液态法白酒次之。),毫无收藏价值。你就算埋藏20年也没用,因为它不能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提升酒质,玻璃瓶器皿并不是存酒的首选材质,所以纯属瞎耽误工夫。
不是什么酒都值得埋藏的我这位朋友喝够了那些大品牌白酒,不是口感和价格方面的问题,在白酒厂的实验室待久了,心理上都会有点别扭。和大家说个细节,那些动辄上千元的白酒的包装上总会出现“原浆勾兑”的字样,那些普通品牌的低端产品就更不必说。任何上了流水线的品牌白酒,都需要经过数次勾兑,加入各种增香剂、甜味剂、增稠剂是家常便饭,还有加着色剂的,当然喽,还有水。这也就是为何有很多鉴酒师和酒厂技术员平时不喝酒的原因。
说白了,什么酒的本质都是酒精,摄入过量,肯定是对身体没好处。
既然过度摄入酒精对身体不好,那就不喝了?
不要说别人,我都做不到,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饮用自己知根知底的白酒。我这朋友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只喝自己的定制酒,给酒里加一点蜂蜜即可。不过这倒是和清代的宫廷用御酒差不多,比如大清的王公贵族平时喝的白酒也都是在烧锅里出产的烧酒中加入点儿蜂蜜,但酒本身一定是存放过三五年以上才行。
大宋皇帝赐宋江御酒如今市面上价值达到四位数的大品牌白酒也有不少,比如茅台、五粮液、郎酒的青花郎、金沙窖酒的摘要等等,其主要的基础酒部分,都是这样的所谓“陈酿”。不过,他们在调制过程中确有过人之处,除了自己独有发酵工艺,还要用年份极其久远的“老基酒”以酒调酒,所以,贵自然有贵的道理。但这样的白酒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所以比较主流的白酒一般都是几百元售价的中档品种。
有人对动辄几百元一斤的白酒有价格上的异议,我来说说我的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生产出来的白酒需占用大量空间(地下或者山洞),还要用特殊器皿存储几年,所需的粮食成本(因为工艺不同,这类酒一般要3-4斤粮食才出一斤酒)并不是主要的,现金流本身就是很大的成本。加上工人、包装、宣传等方面成本,还需缴纳增值税、消费税,最后一斤品质最上乘的白酒的成本肯定要达到一两百元甚至更高。即使是那种用最原始的工艺“烧”出来的高粱白酒(高粱有一股清甜的气息,所以是最好的酿酒原料),存放个三五年,销售价格达到“百元每斤”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消费水平有限的酒友们的选项就不多了。
有条件的,就去乡村的烧锅定制几十元一斤的纯粮酒(掐头去尾,第一道酒和最后一道酒不喝。),然后拿回家慢慢存储个两三年再喝。没有这个条件,就去购买那些酒友们公认的超市口粮酒,但一定要是固态法白酒(看包装)才行,比如红盖玻汾、古井贡白瓷瓶等大厂家出品的基础品种,每瓶50元上下。
很多老人都喜欢喝白酒我说的这些,我那个朋友也自然全懂,他也曾跃跃欲试的想开发粮食白酒品种,但一做预算就打了退堂鼓,在十八九年前,那也是大千八百万资金起步的事情,而且竞争相当激烈。所以考虑再三,最终选择了开发蒸馏马奶酒品种。
至于他为何要去生产马奶酒,其实无非就是想来个出奇制胜,让更多地区的酒友们喝到这种不常见的品种。
马奶酒有两种生产工艺,一是自然发酵法,而是蒸馏法。前者口感柔软,后者口感更接近粮食白酒。无论是用哪种工艺生产,马奶酒都具有粮食白酒没有的一些功效,比如健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问题。
蒙古族同胞家宴上的马奶酒朋友选择了开发蒸馏马奶酒品种。就是用发酵后的马奶倒进蒸馏设备,通过数次反复蒸馏,提升酒的度数,最后得出的蒸馏奶酒是半透明状态,有点像白葡萄酒,度数在30-40之间,售价在元以下。
但是,对于喝惯了粮食蒸馏酒的消费者来讲,对这种酒的口感是不适应的,除了度数太低,还有点类似于在“牛奶里掺了白酒”的感觉,会对饮用者的心理产生不好的联想。虽然像我这样知道其根底的人还是很快就适应了这款产品,但当其投放市场后遭遇惨败,近百万的宣传费用也都扔进了水里,没有一丝回响。
当下的年轻人们大多还是喜欢啤酒转眼19年过去,如今“00后”们也长大了,和我们那个年代的饮酒者相比,他们的饮酒口味肯定是不一样的。我总在想,如果我这个朋友选择在这个时代开发低度酒,结局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