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地区的第一次战争,发生在东汉和帝刘肇的永元二年(公元90年)。
当时的西印度天竺地区,为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国统治(地域在今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汉朝称之为月氏)。
贵霜人曾帮助汉朝击破匈奴的盟属国车师。战后,贵霜王给汉朝送礼品,希望与汉朝和亲,娶汉公主。但是,此意被镇守西域的西域都护班超(32年—年)所拒绝。
于是贵霜王恼羞成怒,派兵七万,越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进攻汉朝在西域的诸附庸属国。班超遂集合西域属国兵马,迎战贵霜。汉兵人数远远少于贵霜人。班超以少胜多,以诱敌深入之策将月氏军击败,迫使贵霜王遣使求和。
据西方史学考证,当时的贵霜王名索特尔·麦格斯,是贵霜历史上被称为“救世主”的伟大君主,类似中国人所谓的“千古一帝”。这位帝王不仅统治着印度河地区的五河平原,而且曾经横扫大沙漠以东的恒河平原,征服了东印度的广大地区。但是这位雄主却被挫败在汉朝的定远侯、西域都护班超手下。
中国与印度地区的第二次战争,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二十一年(公元年)间。时任东宫右帅(率)府长史(从五品官职)的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前往西藏(吐蕃)及印度地区(天竺)出使访问。以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
战争发生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的路程中。所谓天竺,是古代中国人对今日南亚半岛诸国所在的一个广大地区之名,约略包括今日巴基斯坦——印度平原及克什米尔和阿富汗地区。唐代的天竺地区小国林立,政治经济极为混乱。
王玄策于公元年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地区,出使对象是印度地区一个较大的城邦摩伽陀国。当唐朝使节到达帝那伏——摩伽陀国(又作玛卡达国)时,此国发生政变。与唐朝通好的天竺国王——即大名鼎鼎的戒日王西拉迪提亚被大臣阿罗那顺杀死并篡夺了王位。
王玄策的唐朝使团被阿罗那顺扣押,多数唐使被杀害,只有王玄策、蒋师仁被关进牢狱。
后来,幸赖死去的国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王玄策、蒋师仁得以逃脱。
王玄策发誓复仇,因此两人没有回国,而是策马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逃到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尼泊尔。
在尼泊尔,王玄策以唐朝盟友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向尼泊尔国王阿姆修瓦尔曼王借得骑兵。同时以唐使臣名义传檄西域的唐藩属国求援。于是,吐蕃王松赞干布也派来了名骑兵,总计汇聚人马总数近一万人。王玄策遂自命行军总管,以蒋师仁为先锋,进军攻击摩伽陀国(玛卡达国)。
据说大战发生在印度平原的甘地斯河畔。阿罗那顺军的人数数倍于唐军,而且包括数百头大象。但是王玄策用“火牛阵”击溃了印度人的大象军阵。
阿罗那顺兵败后退回国都城不出。王玄策用唐军攻城的各种技术——云梯、抛石车、火攻,猛攻月余,终于将茶博和罗城击破。阿罗那顺逃往恒河地区的东印度。王玄策乘势攻入东印度平原。
阿罗那顺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反攻唐军。王玄策用计一举击败印度军,活捉了阿罗那顺。唐军还趁势攻破阿罗那顺妻子据守的朝乾托卫城,远近印度城邑皆望风而投降。当时印度地区的几乎所有属国都对唐使臣王玄策称臣归附。
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将阿罗那顺等俘虏数千人押回长安献俘述职,得到唐太宗的封赏。
王玄策生平曾经多次出使印度,带回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贡献。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今仅存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中。洛阳龙门石窟中有王玄策署名的献造佛像题记。
1、关于王玄策出使印度的次数,有两说:一为三次,一为四次。
第一次,贞观十七年(年),李义表、王玄策出使印度、尼泊尔。
第二次,贞观二十一年(年),王玄策、蒋师仁出使印度。
第三次,显庆二年(年),王玄策出使印度。
以上三次,学术界的看法基本一致。
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玄照传》记:“后因唐使王玄策归乡表奏,言其(指玄照)实德,遂蒙降敕重诣西天,追玄照入京。”“正月便到洛阳。”“于时鳞德年中,驾幸东洛。”有据此认为王玄策曾第四次出使印度,时间在—年之间。但是对此,学界意见有分歧。
2、公元7世纪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乱的,戒日王时代就是所谓后笈多王朝。其统治权力的中心区域在摩揭陀国(玛卡达国),据佛经的传说卡瑙季(曲女城)的统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过短暂的霸权。摩揭陀国(Magadha)国王曷利失尸罗迭多,即戒日王。戒日王的继承者帝为那伏王阿罗那顺,即被王玄策所俘获者。
王玄策借吐蕃、尼泊尔兵征服印度后,此后的印度地区再没有出现强力的中央政权,印度地区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进程。
西方史学也认为,印度的封建制度萌芽于笈多王朝,在戒日王朝时期这种制度得到确立。直到多年后的11世纪,入侵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权才在印度北部建立了统一政权。巴基斯坦——印度地区的政治分裂状况,使得中亚穆斯林的侵入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因此本来崇信佛教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成为了伊斯兰地区。
第三次:
中印边境战争是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ofWalong)。[1]
20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造成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年至年间印军侵占“麦克马洪线”南面领土。年起,中印双方开起会谈,数次交涉无果后,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
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毛泽东称中印边界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中印边界分东、中、西三段,全长公里,虽未正式划定,但存在着一条双方历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年,印度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此后,印军侵占了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兼则马尼,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区。
年人民解放军取得西藏平叛的胜利后,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在其无理要求遭中国政府拒绝后,便推行“前进政策”,继续蚕食中国领土。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
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叛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从年开始,尤其是从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和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
当时印度宣扬:在东段已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在此情况下,尼赫鲁得意忘形,一再悍然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铤而走险,诉诸武力。
年10月2日,尼赫鲁在新德里声称: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12日,他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14日,印度国防部长宣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接着,他又乘飞机赶到靠近中印边界东段的印度边境提斯普尔城,进行军事部署。随即印军在东段大量增加兵力。17、18两日,入侵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
中国政府和边防部队遵照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对印军的不断入侵挑衅和蚕食祖国领土的行径,始终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耐,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装冲突的措施。
但是,为了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创造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解决的条件,中国政府决定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中央军委立即对反击作战作出指示:军事指挥工作,政治动员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务必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切实做好。指出,此次对印度反动派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指示,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态。为了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组织指挥,由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指挥部成员有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赵文进,司令部副参谋长石伴樵,政治部副主任吕义山,后勤部副部长于一星等,主要负责东段指挥。西段,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指挥。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反击作战的命令后,迅速部署兵力,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迎击印军大规模进攻。
年9月20日,命令印度军队在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克节朗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发起攻击,10月10日,向东段的中国尺冬哨所攻击。印度向中印边境集结重兵,在东段,部署了1.6万余人兵力;在西段,印军部署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干配属分队共余人。10月20日,印军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面对印度军队的猖狂侵略行径,中国政府、中央军委决定实施自卫反击作战。反击作战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0月20日始至28日止。
10月20日,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克节朗地区印军部署前重后轻、翼侧暴露的特点,采取两翼开刀、侧后迂回、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法,集中主要兵力,向印军第7旅左右两翼发起攻击,迅速攻占枪等、卡龙、克宁乃、沙则等地;以一部兵力在山南军分区协同下,向印军正面扯果布、邦冈丁攻击,一部兵力向左侧后章多迂回攻击;昌都、山南、林芝军分区各以一部兵力对当面之敌实施反击;配合主要方向作战。
反击作战部队克服高山、峡谷、密林等天然障碍,攻克了印军在克节朗地区的重要据点,迅速瓦解了印军部署,印军溃不成军,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向“麦克马洪线”以南发展进攻,23日进占达旺。此战,歼灭了印军第7旅,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部分中国领土。
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首先对侵入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地印军据点发起攻击,边防部队在高山缺氧、气候严寒的边境地区,对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强攻,全歼守敌;尔后向班公湖、巴里加斯等地区转用兵力,战至28日,清除了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据点37个。
在东段克节朗地区作战取得胜利的形势下,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并命令东线反击作战部队停止追击。
印度政府再次拒绝这一和平建议,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进行战争动员,调整部署,至11月中旬,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兵力增加到3万余人。11日、14日、16日,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全线反扑。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再次向入侵印军实施反击作战。第二阶段作战自11月16日始至21日结束。
东段瓦弄方向,西藏边防部队某部于16日对印军第11旅发起反击,于21日进至金古底,逼近了传统习惯线;在东段西山口-邦迪拉方向,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成线式配置、前重后轻的特点,18日,对印军进行多路攻击。19日,攻占了邦迪拉,随即展开搜剿、追击作战,于21日全部清除了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印军据点。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自18日至20日,清除了班公洛地区的印军侵略据点。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历时1个月,在东段,中国边防部队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地区;在西段,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共毙、俘印军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
印度服了。
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后撤。12月1日至年3月1日,后撤至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以北地区。随后,中国政府又向印度政府交还了缴获的大批装备,释放了名被俘官兵。
灯火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