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王某,男,48岁,右下肢痛一两周,由家人背过来针灸。
主诉一周前,因受风寒,右侧臀部沿右下肢外侧及足踝疼痛,痛得脚不敢踏地,转侧及咳嗽则痛加剧。
夜里痛不能入眠,舌淡白苔,脉弦,弦脉一般都与肝胆有关系,诊断为痹证,辨证为外受风寒,少阳经胆经不通,疏通少阳,宣痹通络。
取穴双侧的大陵,大椎,攒竹,风池,秩边和足三里。
针刺方法,先取双侧大陵,大陵在中医药大学教材里用得比较少,虽是心包经的原穴,但远不如内关用得多。
取大陵后,豪针直刺0.3-0.5寸,得气后平补平泻,或泻法,泻法一般用凤眼(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主要食指用力,留针30分,依据是"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论,针刺双侧大陵,对治疗坐骨神经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留针30分钟后,起针,患者就可以自己走出诊室。
另外,外受风寒,如对针刺不熟悉,大椎可以放血,可以点刺,刺络拔罐。
攒竹,其实应该是睛明穴,此穴对足太阳膀胱经运行的还是效果很好的,但睛明有一定的风险,因为扎在眼睛上会造成充血,所以用攒竹替代。
攒竹有一个很独特的作用,主要用来治疗呃逆的经验穴。风池也可以用风门,都是外受风寒,祛风。风池穴扎针的时候要特别小心,风池,风府,哑门这些穴位有特别大的风险,风池一般我主张,医院,要么避免不扎,或扎截针,透针,在两侧的风池穴用小一点针,1.0/1.5向对侧扎。
另外,秩边穴还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
足三里,用在这里不是用来调胃,更大的作用是补虚,因为足三里是一个强壮穴,能够起到补虚强壮的作用。
文字错漏,联系勘误,
文字来源于陈王廷健卫堂口述,仅供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