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10米,鄱阳湖水大涨到底是什么原因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www.bdfzkyy.com/

近些年来,鄱阳湖的水位不断往上涨,等年农历新年过完,鄱阳湖的水位就超过了10米的低位枯水线。

那,鄱阳湖咋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建大坝又为啥有争议啊?

鄱阳湖,大伙都叫它“中国腰带上的宝葫芦”。为啥这么说呢?一方面,鄱阳湖的整体轮廓像个葫芦;另一方面,它是长江中下游主要的过水性湖泊,周边赣江、饶河、博阳河等江河的水位,都得靠鄱阳湖来接纳和调节。

鄱阳湖穿过江西的九江、庐山、南昌、上饶等好些个城市,从南到北有公里长呢,东西的平均宽度差不多是17公里,水位在14米往上的时候,这湖泊最大的面积能有多平方公里,一眼望过去那叫一个广阔无边。

每年都有差不多百万只鸟儿从西伯利亚、蒙古、日本还有朝鲜等地方过来,这些鸟儿的种类多达种,这儿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珍禽王国”。

这儿以前在古人的书籍、诗词里常常出现,那是烟水茫茫、是广阔的碧绿水波,船能在水中荡漾,人能看尽波澜。可以讲,这儿曾经是个能和大海相提并论的大湖,常被文人墨客提起。

这儿的“大”,能用“容纳百川”来表述。

有这么个大容量的“缓冲池”在这儿,赣江、信江、饶河等好多河流汇过来的水,先在鄱阳湖里缓冲一下,接着才流进长江。

同样,要是周边地区有洪水之类的自然灾害发生,这儿也能发挥调洪、分流的关键作用,堪称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定海神针”。

然而,这几年鄱阳湖的“情况”不太好。

原先立在鄱阳湖里的落星墩小岛,以前得等到枯水期水位降低了,人们才能蹚着水、踩着湖底石桥上去,可这几年人们能开着机动车从大片青草地直接到岛跟前了。

这是由于鄱阳湖的水位大幅下降了,年,长江流域整体遭遇旱情,鄱阳湖那儿甚至出现了沿岸居民到干涸的湖底“捡鱼”的事儿。

可到了年呢,鄱阳湖的水位出现了一些变化。那是因为上游的三峡水库调整了水位,增加了放水量,这才让鄱阳湖的水量也有所增加。

年,1月中旬起,鄱阳湖原本那处于8米的极低水位线开始往上涨,很快就超过了10米的低枯水线,水体面积也达到了平方公里以上。

从年2月8日星子站观测点观测到的水位情况来说,就1天的工夫,水位涨了0.2米。而且水文部门预计,往后一段时间,水位还会接着涨。

虽说江西这段时间老是阴雨天气,使得长江地区水位普遍上升了,可这只是其中一部分缘由罢了。

有人觉得,鄱阳湖上那座争议了二十多年的水坝,是水位增高的主要因素。

其实啊,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着手对鄱阳湖展开考察了,还提出要在鄱阳湖里建水坝的主意。建水坝主要是想防洪,调节一下水量。

最初的想法是,在鄱阳湖南段“葫芦腰”那,也就是长岭到屏峰山断面的地方建个水坝。等湖水到18米水位时,就能搞水产养殖、航运,还能蓄水发电。要是上游水太多了,这儿还能当调节洪水的缓冲地带呢。

然而,那时的这个方案跟三峡工程的设立时间产生冲突,故而没被通过。年,此方案又一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被提及,却被水利部暂且放下了。

年往后,鄱阳湖出现了一连串问题,像水面变化致使湖面缩小、渔业资源变弱、水质污染愈发严重,这使得人们得重新思索鄱阳湖的“生存状况”。

要给鄱阳湖“续命”,关键得让这个有干涸风险的我国第一大淡水湖能有更多水。

有水的话,能让湖内鱼类和水禽养殖的产量增加,水质也能变好,这样就能间接让以鄱阳湖为主的附近水系统整体环境变优;再者能发电、搞航运;最后还能在每年水位低的时候,给长江调控水量,让长江三角洲的航运以及工业、渔业生产状况得到改善。

不过这一回的提议,虽说没被直接给否决了,可还是做出了像“取消发电工程”“把建水坝改成建水闸”这类方案的变动。

虽说这一连串的调整,让原设想的大部分功能受了影响,有的甚至直接给去掉了,不过总体上看,把鄱阳湖建成一个“缓冲蓄水池”的整体规划还是能实现的。

年,江西省水利部门监督着,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正式揭牌开始运作了,可这一回的揭牌仪式,没让这个方案的进度有啥实质的推进。

好多公益机构和学者都反对建鄱阳湖大坝,这使得大坝的建设又得暂时先放一放了。

到了年,在江西省委保障支持下,省自然资源厅公示的报告里,这个改叫“水利枢纽工程”的水利项目,又一次被启动了。

这次,在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等方面都做了新设计,将以前一些不合理的设计方案做了改动,评估报告表明“风险整体能控制”。

这么着,从年起就多次被弄到议程上,历经好多争议,磕磕绊绊搞了二十多年的“大坝”,总算开始动工修建了。

那,那些反对的人到底反对啥呢?大坝到底还建不建了?

年,中科院院士李文华、陈宜瑜等人一块儿向国务院提建议,说不能在鄱阳湖上建那种有蓄水和调节作用的大坝。

这些院士依据他们在林业、生态等领域的专业知识,讲了大坝也许会带来的生态、用水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鄱阳湖曾有“长江的肾”这一称呼,这就能看出它对长江水量有多重要了。

这些专家觉得,大坝建好了,肯定会让鄱阳湖现在的水覆盖面积改变,这样一来,当地周边的生物多样性、栖息条件还有生物生存环境都会受影响,像各种濒危的鸟类和植物也不例外。

这种说法是大坝修建合理性争议中最突出的一点,同时也是相关资料里较为完整且可信的一个缘由之一。

其实从理论上讲,这个说法没啥大毛病,不管是建水坝还是修水闸,都是想让鄱阳湖的水量增多,水量大了肯定会给当地的气候和生物环境带来一些影响。

比如说,鄱阳湖季节性涨降形成的水位所对应的湖滩草洲会被淹没,鱼类和鸟类的迁徙会受到一定阻碍,而且水位上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和破坏湖泊四周蓄水防洪的堤垸以及周围土壤的结构。

这些专家提出的问题,不光会给环境、安全带来影响,还会让当地经济发展受到一连串的影响。

因而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当中,学术界和省始终在琢磨到底要不要建这座“大坝”。

赞成建大坝的专家们,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拿出了应对和改进的办法。

首先,不在地下断裂带交织的湖口县,以及鲥鱼、天鹅等鱼类和鸟类洄游越冬的沙山和松门山选址,而是挑了能让沉积泥沙随水流回长江的星子县城。用灵活控制水位的办法,适时减轻高水位给周边地区堤坝和环境带来的危害。

其次,为解决对回游生物的影响,设计方在水利枢纽工程设计里加了两个60米孔闸,专门留给江豚通过,还把整个工程设计成了主要功能是“调枯不调洪”的水利工程,这工程由泄水闸、鱼道和挡水建筑物构成,能在适当蓄水时,最大程度避免因过度蓄水给周边带来的影响。

在设计方和反对方僵持的过程里,双方就危害和治理措施磨合了好些年,从技术方面尽力处理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对防洪设施的危害,还有鄱阳湖日益干涸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才形成了现在要动工修建鄱阳湖大坝的共同意见。

虽说年鄱阳湖的水位由于当地雨水增多,短时间内涨得挺快,可这并没能真正改变鄱阳湖日益干涸的情况。

等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不久后竣工,鄱阳湖就能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当下,重焕生机啦,也盼着这鄱阳湖的大水库能变成当地的宝贝疙瘩。

[1]《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上升,超过10米低枯水线》中国新闻网

[2]《今年鄱阳湖通江水体面积首次达到平方公里以上》——央视新闻

[3]《鄱阳湖建坝:又一个三峡》易蓉蓉以及德

[4]《近10年鄱阳湖出口水沙特征及变化初探》殷环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unanhai.com/lddl/126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