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丸说明书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2968.html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的气体,水可以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
科学探究: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变成了什么样”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通过观察了解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是水的一种形态。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
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湿棉签、玻片、材料盘、杯子、黑卡纸、实验记录表、前测单
展台、一杯水、湿毛巾、板贴、课件、切换笔、板书勾画
一、前测:水到哪里去了
1.水是怎样的。师出示一杯水放展台上,讲述:我们都知道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一年级时我们曾对水进行过观察。提问:谁来说一说水是怎样的?
2.师生交流,教师板贴特点。提问:老师用湿毛巾写的水字有什么变化吗?水渐渐消失,它到哪里去了呢?
3.学生填写前测单。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记录单,将个体猜想填写到表格中,全班进行统计。
4.分析学生前概念。把每位同学的想法都汇总在投影上,从汇总表中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分析。
二、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
1.引导方法,观察玻璃上水的蒸发。讲述:同学们,这只是猜想,科学研究得讲究证据,我们需近距离来观察水的蒸发才行。给每一组发一块玻璃,可以把水放在玻璃上,近距离的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
2.指导操作。给每2位同学准备一块玻璃片、一小杯水、棉签,用棉签蘸一些水,在玻片上划一划,水就会留在玻璃片上。把玻片放平,静静观察。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
3.视频指导。用感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4.小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记录,扫描学生观察记录。
5.师生交流。在学生观察的时候,老师将表格收齐,并进行统计,把统计情况
呈现在投影上,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记录。
6.观察总结。通过观察发现,水在玻璃上渐渐不见,变成了一种无色、无味、
透明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水蒸气。
7.根据水蒸气的特点再次引发猜想:水变成水蒸气后去哪里了?
8.总结。水蒸气就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就是水的蒸发现象。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
三、比较:水和水蒸气
1.教师引导。水在蒸发后变成了水蒸气,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以板贴进行调整,呈现韦恩图。
3.总结。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只不过水是液体它看得见、摸得着,而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填写手册
四、拓展:一杯水的蒸发
1.教师引导。很少的水过了一会就蒸发了,如果是一滴水会不会蒸发?大概需要多久才能蒸发完?一杯水会不会蒸发?大概需要多久?
2.指导课外研究活动。课后进行“观察一杯水的蒸发”,取一杯水,每天同一时间在杯子上标上一个刻度,连续观察一杯水的蒸发现象。
3.初步思考如何加快水的蒸发。提问:这杯水放到哪里会蒸发得快一些?可以做一个对比实验,来观察温度对水蒸发快慢的影响。
水到哪里去了
液体水蒸发水蒸气气体
水的特点水蒸气的特点
1.2《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课题
水沸腾了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
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
3.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
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
科学探索
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水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
科学态度
1.认识到正确使用试验设备的重要性
2.培养严谨实验态度
重点
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
3.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
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
难点
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水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同学们,大家一定见过热气腾腾的饭锅吧。如果我们不停地给里面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引发思索,进入学习角色
讲授新课
一、探索1:怎么测量水温
1.承接聚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教师点拨:
水温很高,水会沸腾,热气腾腾,……
2.怎么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教师指导:
◆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实战演练
下列测量水温的方法哪种是正确的?说明理由。
教师点拨:
A.温度计下端碰到容器底部
B.温度计碰到容器壁
D.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未持平
C.正确
二、探索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模拟实验
(1)工具与材料: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和水、漏斗、秒表、塑料袋、试管夹、火柴
(2)实验装置
依次按照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的顺序安装好实验装置
(3)酒精灯的结构
常见酒精灯一般由灯体、灯芯、灯帽和酒精四大部分所组成。(展示结构示意图)
(4)酒精灯的火焰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常使用外焰加热物体。(展示结构示意图)
(5)酒精灯的使用
①检查酒精灯是否能正常使用
正常使用的酒精灯要求:
◆酒精灯灯体无破损;
◆酒精灯内酒精量不少于四分之一且不高于三分之二;
◆灯芯应浸润酒精且不宜太短,一般高出灯体0.3~0.5cm。若灯芯顶端不平或焦掉则用剪刀剪平。
②点燃酒精灯
◆取下酒精灯灯帽,使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灯芯
◆绝对禁止用另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
③酒精灯的加热
◆因为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常使用外焰进行加热。
◆用试管加热固体物质是应注意预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预热方法是将试管在灯焰上缓慢来回移动,使试管受热均匀。
④酒精灯的熄灭
◆酒精灯使用完后用灯帽盖住熄灭,禁止用嘴去
吹灭。
◆熄灭酒精灯后应再提一下灯帽,方便下次使用时打开。
(6)实战演练
仔细观察,对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哪些?为什么?
教师点拨:
使用正确的是①③,②错在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④错在用嘴吹灭酒精灯
(7)实验操作与要求
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②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③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④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8)温馨提示
此实验主要观察水沸腾前后发生的变化:
一听:水沸腾前后的声音变化
二看:水沸腾前后温度和气泡的变化
三记:当水温升高到90℃时,每隔1秒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秒
四画: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2.填写活动手册
(1)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
水在沸腾前
水在沸腾时
气泡
温度
声音
教师点拨:
水在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温度逐渐升高,声音较大;水在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温度保持变,声音小。
(2)实战演练
猜猜气泡出现的时间
(3)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
时间
0
1
2
3
4
5
6
温度
教师总结:水加热时温度一直上升,但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4)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展示图像)
3.活动结论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的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各种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3)拓展:温度计℃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4.讨论
(1)如果停止对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师提示:
水的沸腾要继续吸热。
(2)液体沸腾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教师提示:
二者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塑料袋发生怎样变化?
教师提示:
水在沸腾时,烧杯底部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三、探索3:比较蒸发和沸腾异同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
温度条件
剧烈程度
液温变化
教师适当点拨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2.水的沸点是℃。()
3.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是液态变为气态,都吸热。()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小。()
5.水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泡就是水蒸气。()
6.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二)问答题
想一想:小试管中的水能沸腾吗?
教师点拨:
当大试管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小试管中的水虽能达到沸点,却不能继续通过大试管中的水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五、拓展提高:几种液体的沸点
六、作业布置:魔术揭秘
我们常常在一些魔术表演或是街头巷尾的江湖艺人中看到“油锅取物”这个表演。锅里的油冒着热气沸腾着,这么烫的油,手不会烫伤吗?请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本课有关知识解释原因。
学生或说或画,互相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演练
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
学生按老师指导进行组装
学生认真听
学生认真听
学生认真听
学生演练
学生按要求实验
学生观察填写各项活动体验记录
学生演练:第一个是水沸腾前,第二是是沸腾时
学生继续填写活动手册
学生在图像上画出不同时间的温度点,用线平滑连接
学生认真听
学生回答:水会停止沸腾
学生回答: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学生回答:塑料袋会膨胀起来
学生回答:体积变大
学生探究研讨并填写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认真阅读
培养学生先对现象进行猜测,为下步的验证做准备
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巩固温度计的使用要领
、
学生会安装实验设备
了解酒精灯的结构、火焰结构以及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巩固酒精灯使用方法
学生做给水加热实验,观察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特点
巩固沸腾特点
了解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学生认识了解温度变化曲线图
了解沸腾、沸点的科学概念
通过讨论,了解沸腾的条件等
了解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检测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了解不同液体的沸点,拓宽学生知识面
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兴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掌握了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和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知道沸腾和蒸发一样都是水的汽化现象,了解沸腾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知道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比较沸腾与蒸发的异同点,培养了我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结课堂
板书
温度计、酒精灯使用
沸腾
水沸腾了给水加热
沸点
蒸发和沸腾区别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冬天湖面的冰和冬天房檐下冰的图片,初步体验冰和水的不同,引出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发现水结冰过程中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程,以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学生还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水的液态——水变成了水的固态——冰。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了解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使学生认识到水结冰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再让学生想办法能把试管里的冰取出来,初步体会环境温度高起来时,冰可以融化成水。再提出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条件等。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
成了固体状态。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1.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冰和水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2.维恩图的填写,要将水和冰的不同点写在两侧的空白处,相同点写在交
叉的空白处。
1.当水的温度下降到()的时候,水开始结冰。
A.3℃B.0℃C.-3℃
2.装有冰块的烧杯外壁会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
可配图
A.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B.可能是杯子里的冰变成的C.可能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3.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得冰的温度()
A.会上升B.不变C.会下降
4.冰融化了
学生在观察了水结冰的变化过程,了解到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同时也产生了继续探索的兴趣,由此自然地继续开展观察水变化的探究活动。在本课,学生将经历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我们希望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