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金融历史,让学习更有趣
年2月27日,英国中央银行宣布,英国商业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因经营失误而倒闭。消息传出,立即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金融界引起一连串强烈的波动。谁能想到,倒闭事件的导火索竟是一位28岁期货经理的判断失误。
使巴林银行毁于一旦的交易员里森出狱之后,曾写书并拍成了电影,经常参加一些商务晚宴并发表演讲。这些活动成为他主要的收入来源。
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被誉为是全世界首家商业银。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当然它也得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土地或咖啡的风险。巴林银行业务范围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它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巴林银行素以发展稳健、信誉良好而驰名,其客户也多为显贵阶层,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它在世界金融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被称为金融市场上金字塔的塔尖。
然而,这一具有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控多亿英镑资产的巴林银行,在年,竟毁于一个年龄只有28岁的毛头小子尼克·里森之手。
尼克?利森出生于年。年,里森十八岁刚刚离开学校,就加入了位于市区的考茨公司。在哪里工作两年之后,年7月,他来到摩根斯坦利银行的期货与期权部门进行清算工作。年,里森加入巴林银行。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因此,他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伦敦总部对里森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并允诺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年,巴林银行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里森于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个账号为“”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这原是一个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正常的错误账户。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顿·鲍塞给里森打了一个电话,要求里森另设立一个“错误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里森马上找来了负责办公室清算的利塞尔,向她咨询是否可以另立一个档案。很快,利塞尔就在电脑里键入了一些命令,问他需要什么账号。在中国文化里,“8”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这样账号为“”的“错误账户”便诞生了。
几周之后,巴林银行的伦敦总部又打来了电话,总部配置了新的电脑,要求新加坡分行还是按老规矩行事,所有的错误记录仍由“”账户直接向伦敦报告。“”错误账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但它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存于电脑之中。而且总部这时已经注意到新加坡分行出现的错误很多,但里森都巧妙地搪塞而过。“”这个被人忽略的账户,提供了里森日后制造假帐的机会。此后,他把所有不愿意让总部看到的错误交易全部计入了这个账户,而巴林银行总部也真的就没有发现这些错误。如果当时取消这一账户,则巴林银行的历史可能会重写了。
在年,里森进行日经-股票指数期权空头跨市套利交易,同时卖出日经指数期货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到年底,里森表面上获利甚丰,巴林银行利润比去年上升8倍。年,里森继续做日经指数期权的跨坐套利,交易组合头寸的上下盈亏平衡点为和之间。年1月17日,神户大地震后,日经指数大跌。1月23日,日经指数跌到点以下。为了挽救败局,里森大量买进日经指数期货,同时卖出日本债券和利率期货,企图影响价格走势。但终因无力回天,到2月23日,里森共买进70亿美元的日经指数期货,亿美元的债券和利率期货,经结算共亏损10亿美元。这是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及储备金的1.2倍,最终把巴林银行送进了坟墓。
年,2月26日,由于未能筹集到足够的款项,具有年历史的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被荷兰银行购买。而使巴林银行毁于一旦的28岁的交易员里森在事发当日畏罪潜逃,后在德国机场被捕。先是在德国监狱服刑9个月,然后转到新加坡监狱继续服刑3年7个月。里森在监狱服刑期间,将自己搞垮巴林银行的过程写成了书《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银行的》,此后这本书又被拍成了电影《魔鬼交易员》,在全球放映。里森出狱之后,他脱胎换骨,30多岁的他甚至又去攻读了一个心理学学位。年,里森曾在爱尔兰一家足球俱乐部任CEO,后来辞职。之后里森开始穿梭于世界各地,像“巴菲特午餐会”一样,参加一些商务晚宴并发表演讲,主要谈论的话题是金融风险管理。这些活动成为他主要的收入来源。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里森错误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金融衍生品是相对于传统金融产品而言的,它是指由传统金融产品派生出来的各种金融交易产品。金融衍生产品通常采取保证金交易制度,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不需有实际上的全额资本金转移,买卖合约的清算通常是采用现金差价清算的方式。只有当交易双方在到期日采取实物交割方式履行合约时,才要求买方交足全额的货款。因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作用,即当交易所需的保证金越低,其杠杆效应越大,风险也随之增大。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否则一旦陷入进去将会产生赌徒心理,后果不堪设想。
巴林银行倒闭的深层次原因是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这是导致一个交易员就可以毁掉一家百年银行的根源。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巴林银行案件的一个关键线索是巴林银行伦敦总部向其新加坡分行提供的巨额资金的去向,巴林总部的官员相信这笔钱是应客户要求的付款,而实际上该资金转移是里森用来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由于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琐事缠身的总部官员根本没有对这笔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作审慎审查,不仅没能查出本应查出的错漏,反而加重了巴林银行的损失,导致该银行百年基业的最终坍塌。
小贴士
本文选自张志前作品《癫狂与理智——你不得不知道的世界金融史》,文章已经作者授权发布,请勿随意转载。
张志前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