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韵相合,和而不同”的东方审美观念出发,对西方文化语境下的真实性进行思考,PalacioBelmonte的东西方对话过程反应出源自东方的设计视野和审美诉求同样可以在西方文脉中获得认可。本篇将为您细说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在尊重现状的更新发展思路下的设计方案。
在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的方案之中,以尊重现状的更新发展作为思路,着重梳理以下三个关系:第一,与场所的关系。位于山城之上是场地的重要特征,到达场地所需经历的坡道、PalacioBelmonte的台地花园、废墟前的台地平台,这些环境特征是设计方案中需要强化体现的。台地感是设计的第一个关键词。从google卫星图上对场地进行研究,发现场地的公共空间一直在自公元8世纪开始形成的街巷肌理之中,顺延中世纪的肌理是呼应场所关系的第二个角度。第二,与历史的关系。虽说项目扩建部分在近二十年前还有人居住,但当前废墟的形象已成为里斯本老城区的景观组成,该处甚至成为旅行团讲解年里斯本大地震的场地。保持场地的废墟感会是新旧手法结合的突破点,废墟感是笔者想在设计中体现的又一关键词。源自罗马时代的城墙跨越场地,是扩建项目中最为重要的历史要素,再现城墙的意象成为了新建部分形式设计的灵感来源。第三,新与旧的关系。如果说废墟感是新旧手法结合的突破点,补完废墟破损部分的新材料和新手法就是扩建部分形式设计的核心。而精品酒店定位对舒适性的高标准需求与D.a.S.T对可持续设计原则的遵守必然导致了扩建和新建建筑室内部分的新技术应用。在新与旧的关系处理上,与其用仿古的外皮包裹住新的内核,不如在方案中尝试寻找合适的途径让新旧手法以共融的方式展现。台地感的营造对台地餐厅的构思废墟感的营造新旧手法的关系新建部分城墙意象的延续新建部分城墙意象的延续与景观最大化的构思街巷肌理的顺延
(以上草图皆为主创设计师郭谦手稿)
总结而言,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的方案主要为:修复部分
——台地感与废墟感的营造——新材料新手法对废墟的补完——可持续设计手法的应用几方面;新建部分
——城墙意象的延续——中世纪街巷肌理的顺延——景观最大化总平面图总剖面图修复部分构成修复部分形式意象的主要是台地感和废墟感两大关键词。台地感的营造除了依靠最大限度的尊重原有地形之外,为保持场地已有的废墟感,没有再造原有坡屋顶的手法为修复部分提供了新的屋顶平台,从另一个层面强调了台地感。修复部分东面效果图与场地现状对比修复部分南面效果图与场地现状对比修复部分西面效果图与场地现状对比为了保留场地现有的废墟感,方案需要为已破损的墙垣和屋顶选择补全的材料和手法。以《威尼斯宪章》作为依据,采用断代清晰的手法来处理废墟的修复工作,没有破损的墙壁采用传统抹灰方式,恢复了Alfama区自摩尔人时期就形成的白墙风貌,保持了与PalacioBelmonte的统一性,破损的墙垣部分则直接采用玻璃幕墙,同时升高了屋顶标高,为室内提供了良好的日照。原来已损坏的红色罗马瓦坡屋顶则以同样红色的锈板平屋顶代替,以新的材料来呼应传统色彩。由于建筑主面面向正东,红色锈板再以格栅的形式嵌入玻璃幕墙中,为二层提供遮阳。新材料:锈板与玻璃连接大样草图新材料:锈板与玻璃效果图通过以上手法的应用,修复部分实现了不同时期遗迹的共存,各个时期均留有样本,注重时间轨迹的整体性,而非某个时期,不忽视任何的历史细节。确保了对场所真实性的尊重。新建部分位于修复部分顶部新建的十套别墅套房方案,设计优先考虑的是与周边城市肌理的和谐。方案在顺应原有巷道的方向留出了视线通廊,这让老城区的居民和游客不会因为新建项目而失去了望向特茹河的景观视线。同时新建项目面向城市的界面采用无窗设计,彷如罗马城墙延续过来的几个大型城垛,把城墙的意象沿用到了新建部分。与周边城市肌理的和谐老城街道的延伸和城墙感的延续由于新建部分的场地仅有一小部分豁口可望向特茹河,故十套别墅套房采用长进深小面宽的平面布局形式,一方面保证了每套都有河景可看,另一方面结合台地花园的环境处理,在别墅之间又将周边街区的空间特征塑造出来。十套别墅套房除共享一个台地有机花园之外,每套别墅套房还可独享两个极具私密性的私家庭院。景观最大化的原则在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最大利用景观面的布局每间套房都能拥有看河的景观面依据景观最大化原则的新建别墅套房平面新建别墅套房剖面(拥有两个下沉内庭)方案同时延续了D.a.S.T项目一贯的可持续追求,东南向的通风廊道和每户两个的内庭空间能够为新建项目提供足够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方案专门在新建和修复部分之间的罗马古墙一侧留空了一条1m宽的内巷,一方面保证了修复工程不会破坏罗马古墙,另一方面为修复部分提供了通风冷巷,同样的技术已在PalacioBelmonte中使用,这使得项目可以像PalacioBelmonte一样成为不用空调的绿色建筑。项目中的可持续性设计自年夏主题工作坊启动后,方案设计历经了多次深化,目前已通过了里斯本市政厅的审批,正在等待融资阶段完成即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整个项目过程可以看作是一场东方建筑师视野与西方文化语境的一次颇为难得的对话。而这其中还有一段非常动人的故事。主创设计师郭谦教授在与D.a.S.T公益组织的发起人FredericCoustols先生以及他的一位法国音乐家朋友交流过程中,这位法国音乐家根据郭谦教授绘制的里斯本古城空间节奏的手稿,看着手稿根据直觉感受,现场即兴创作了一曲钢琴曲,不会弹钢琴的郭谦教授现场随之附和,两人竟合奏出一曲婉转动人的二手联弹。而这种情感与情绪感染到FredericCoustols先生以及周围的人拍手叫好。两人之间语言不通,文化背景截然不同,但空间与音符、建筑与音乐中蕴藏的情感却跨越了东方与西方,那一种关乎人性的、超越时空的共通情感。这一首感动人心的二手联弹曲如今被用在PalacioBelmonte的官方网页上,也留下这一段东西方文化对话与交融的动人回忆。主创设计师郭谦教授与法国音乐家的二手联弹
(右一穿蓝色衣服的为FredericCoustols先生)
在PalacioBelmonte平台上观赏美轮美奂的里斯本夜景
维姆·文德斯的电影《里斯本物语》就是这个平台上发生
Palaciobelmonte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