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陂君说
但凡对思想史有所的朋友应该知道以赛亚·伯林的两种自由之说: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朱学勤先生曾说过,以赛亚·伯林的两个自由的概念是如此清晰,以至于在思想史课堂上,只要把这两个概念一讲,不必饶舌费词,学生们自然就会领会其中的异同。他甚至认为在政治思想史上,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是人人都需经过的“小经典”。
《百花洲》杂志年第2期发表拙作《惊扰二十世纪的狐狸——以赛亚·伯林印象记》,原文字,共分6个小标题,为避免朋友们阅读太累,每期发一个小标题。读完需要耐心哦。
惊扰二十世纪的狐狸
——以赛亚·伯林印象记
文/张祚臣
02刺猬之道,一以贯之;狐狸狡诈,却性喜多方。
在二十世纪的思想家中,以赛亚·伯林是很少有的那种类型。他既没有做大师的抱负,自认为也没有下过大师的苦功,却不小心在有生之年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大师。
伯林的大部分思想是面对广大听众被激发出来的。在他漫长的日复一日的辩论和演讲当中,发展出了他自由主义的理念和信条。在学术层面,除了撰写《马克思传》,伯林并无多少创见。但是伯林那信手拈来的妙语连珠和灵光一闪的思想火花,却使那么多书斋式的哲学羡慕不已的。
伯林曾经用狐狸和刺猬来描述思想史上这两类截然不同的思想家。
伯林云:刺猬之道,一以贯之;狐狸狡诈,却性喜多方。狐狸知道很多事情,它行动迅速,皮毛光滑,脚步飞快,阴险狡猾;但是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狐狸同时追求很多目标,把世界当成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看待,狐狸的思维是“凌乱或是扩散的,在很多层次上发展”,从来没有使它们的思想集中成为一个总体理论或统一观点;而刺猬则把复杂的世界简化成单个有组织性的观点,一条基本原则或是一个基本理念。不管世界多么复杂,刺猬都会把所有的挑战和进退维谷的局面压缩为简单的刺猬理念。
毫无疑问,在他的朋友眼里,伯林是一只狡黠的狐狸,他聪明、灵巧、机智,常常从一个话题飞快地扑向另一个话题,以避开别人的追逐。但是他自己却是一只渴望成为刺猬的狐狸,一个渴望与人交往的孤独的思想家。
克拉丽莎·丘吉尔(战时首相丘吉尔的侄女)难掩对伯林的失望之情:他本来可以成为圣人,但他却变成了沙龙里一个健谈的人,社会竞技场中的知识贵族。这样的评价显然低估了伯林的价值。事实上,宴会正是让伯林产生灵感的地方,他的许多思想就是在宴会的游戏中产生的。
年轻的教授
伯林始终是一位实践的哲学家,这正是他经验的、多元的英国特性的一部分。独创在纯粹的理性中也许是一种美德,但在实践理性中却可能是一种邪恶。伯林的思想和行为都打上了典型的英国烙印,那就是相信一个多元的世界,无所损失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人类注定要选择,而任何一种选择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是一种二十世纪的时代思想,是一种对于十八、十九世纪启蒙运动的反动。如果十八、十九世纪的自由解放是一种航行的目的地的解放,那么伯林的解放就从目的地转到船和船员身上。
伯林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舒适中度过的。他酷爱美食,善于交际,并且喜欢交响乐喜欢到了“实在没办法”的地步。跟他交往的人,都会对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雄辩天才印象深刻。当他在圣保罗读书的时候,他的同学记得,伯林的讲话方式让他大吃一惊,“就像在演奏一件乐器”,在伯林那里,讲话成了一种单纯的快乐,“如同喷泉”。事实上,他是讲话界的帕格尼尼。
伯林大部分的讲稿和著作都是由他口述完成的,他后期似乎找到了一种方式,语言和思想相携而行,无有窒碍。他只有在不断的叙述中才能找到自信,在激烈的辩论中才能找到思想的脉络。
然而,他的说话方式却常常使打字员或速记员无计可施,没有停顿,没有句号,也没有段落。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他的低语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精确性。其中的秩序带有音乐性,与其说是逻辑的,不如说是一种直觉和联想更为合适。他这种跳跃飞跃的讲话风格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
传记作家伊格纳季耶夫第一次走进阿尔巴尼伯林的居所时,正好一道斜斜的阳光倾泻下来,沐浴在阳光中的伯林身体微胖,肩膀不宽,穿着三件套,一头浓密的黑发,黑色的眼睛戴着厚厚的眼镜。他总是侧身面对镜头,左肘托在右手上,做出一副假装严肃的样子。
他的咖啡桌上摆着一溜盐腌杏仁和一种芬兰式脆面包的罐头,他在出席晚宴的时候也会把它们装在衣服口袋里兴高采烈地带去。在离椅子最近的书柜上则是一大堆巧克力,他一生嗜食零食。坐着的时候,他把右手伸进那堆罐头里翻来找去,一边说着,一边把坚果或巧克力往嘴里扔。
在没有人来访的时候他则躺在床上或靠在长长的靠椅上。他是个古怪的老师,在牛津学院里,他甚至穿着睡衣躺在床上授课。这个来自拉脱维亚里加犹太富商的独子,自幼受人宠爱,终其一生,他都喜欢以最舒服不过的姿势享受身体上的衰弱,他一有可能就上床休息,特别喜欢睡在暖烘烘的房间里。
他那流畅的没有一丝障碍的表达能力,或许就是在那个时候练就的。作为一个聪明异常又喜欢说个不停的独生子,绝对不会有妹妹或者哥哥来打断他的独白。
事实上,这位年6月6日出生于拉脱维亚首府里加的犹太人,曾有个姐姐胎死于母腹中。而伯林的出生也颇为不顺利,在忙碌了几个钟头后,德国医生用镊子夹住他的左臂,狠狠地将他拽入了这个世界。这狠狠地一拽,造成了伯林左臂韧带永久性的损伤。
这位左臂残疾的孩子之所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除了他是家中的独子以外,还跟伯林独特的家世有关。伯林的养曾祖父原名沙耶·伯林,后来改名以赛亚·伯林,小以赛亚·伯林的名字正是为了向他的养曾祖父表示敬意而起的。老以赛亚·伯林,这位几乎是哲人的犹太教的拉比,同时也是一位商业巨子。在小伯林出生以前,就已经靠着给德国和俄国工业提供铁路枕木和矿井巷道临时木支柱起家,小伯林出生的时候,养曾祖父已经在德维纳河两岸拥有了一条宽阔的带状林地,占地英亩。
小木屋前披斗篷的伯林
小伯林的父亲曼德尔是养曾祖父的侄孙,十五岁被老以赛亚·伯林安排进里加的高级文科中学,当曼德尔表现出可造之才的潜力以后,养曾祖父将曼德尔带入商界,同时又将小伯林的祖父和父亲曼德尔一起过继为子孙,改姓伯林。
小皇帝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涯,直到年2月被亲眼目睹的革命暴力所打破。多年以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同一代人都在醉心于马克思主义时,这一幕仍然在伯林的心中处于中心位置,加强了他对一切革命暴力和政治实验的怀疑。
年11月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使这种暴力更加司空见惯。铁路被收归国有,曼德尔成了国家公务员。从物质上来说,曼德尔一家尚未被贫困所累,即使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小伯林也被喂得白白胖胖,以至于排队买东西的时候,被人讥笑他太胖了,实在不需要吃东西。
不过,越来越紧迫的国内形势,不断造访的“契卡”——列宁的秘密警察,这一切促使曼德尔决定逃亡。
在小伯林的印象里,父亲曼德尔是个积习难改的“盎格鲁迷”,他对文明下的定义就是“英国化”:自行车等于罗利牌:砂糖等于泰特与莱尔牌;蒸汽船等于丘纳德;教育等于不列颠公立学校;而正义、清廉的政府则等于英王乔治五世。
因此,英国就成为曼德尔一家唯一可能的逃亡目的地。年1月,先是曼德尔一个人去了英国,作为里加的木材商人,他有一笔资金存在伦敦的秘密账户里,以备不时之需。2月,小伯林和母亲也来到了英国,当渡船在多佛尔港靠岸的时候,父亲正在跳板的另一头等着他们。
谁也想不到这位就读于非犹学校、胖乎乎的犹太小孩,这位左臂残疾、带着外国口音、浑身书呆子气的男孩日后会在英国扬名立万,不过那时候,伯林已经显示出了奇特的战胜别人的能力。
人们在十几岁的伯林身上已经看出了他成为“名人”的特质,竟然是因为“健谈”。他口齿伶俐,外表自信,热衷于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他的见闻广博得惊人,天知道他究竟哪儿来的时间知道这么多东西的。他的朋友们疑心他“只是坐在屋子中央,把它们喝下去”。为此也做过测试,其实伯林是一个浏览式读者,他具有极其准确的判断力,往往读了开头几页,就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
伯林将自己身上的自由主义气质中几乎所有的命题内容都归因于“盎格鲁”特性:“对别人得体的尊重和对反对意见的容忍要优于骄傲自得和民族使命感;自由与效率二者或许是不可调和的,而且前者优于后者;对那些重视自由的人而言,多元性和非整体划一总是优于那些无所不包的系统用强硬的手腕迫使人们服从的做法(无论这样的系统是多么理性与无私),也优于多数人对那无告的少数的专政。”所有这些观念正是独一无二的“深厚而独特的英国特性。
伯林接受了英国人愿意相信的关于他们自己的一切:务实、古怪、公正、经验主义、常识性的头脑,还有那无处不在的英语字眼——体面。
终其一生,伯林身上都身兼英国、俄国和犹太人的气质,就像三股五彩斑斓的绳子,这三股绳子拧在一起,塑造了二十世纪伯林的典型形象。
目录
长篇
群氓/张弛
虚构
无处投递/王明明
考验/徐东
立场
惊扰二十世纪的狐狸/张祚臣
重建
微斯人,谁与读/周文
诗家
悬空者(组诗)/吴少东
春秋(组诗)/周亚
前世
漂在年的船/张复林
专集
程维诗集《妖娆罪》作品研讨会纪要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诊疗指南白癜风饮食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