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宁国市制陶历史悠久,从周朝开始就有明确的记载,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宁国市港口镇是将泥条盘筑这门古法工艺完整保存的特色文化小镇,也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龙窑非遗活态传承基地。这里曾有数十座传统工艺的柴烧龙窑,目前仍在使用的尚有八座。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千年龙窑,世界唯一!龙窑制作工艺先要从采集陶土开始,采来的土矿要先进行晾晒。需要手工挖取陶土进行制作。打泥,将陶土打成方柱状,方便第二天工作使用,师傅们用木锤将泥堆打结实。片泥,师傅们用特制的片泥工具将陶土拉锯成片,方便制作陶缸。敲泥,用自制的木锤将片取下来的泥敲打结实,这样可以将泥片里的气孔敲打出来。套模,将打好的陶土用模具固定成型,这样做出来的陶缸形状大小比较统一,符合出口陶制品要求。灯烤,利用白炽灯散发的温度将泥土里的水分烘干,有助于陶土成型。缸口成型。搓泥,这是另一种制缸工艺,先将泥土搓成长条。垰把,这个字读ka,将搓好的泥条扛在肩膀上,一圈一圈的用手捏在缸壁上,制出来的缸都是纯手工。垰把,用手捏。垰把,肩扛泥条。模具成型收口。机器成型,是利用简单的机器,将陶土制成陶缸,这样制作是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劳动效率。
机器旋转制陶。
脱模,将陶缸外的模具脱下。模具制缸。刮壁,用自制的小刮板将缸壁刮整齐。从缸里往外看,内壁的纹路很美丽。敲打,用刻好纹路的阴阳模板里外同时夹击敲打,缸体就会出现好看的纹路。敲打缸壁。刮壁,将陶缸外壁刮干净,主要是修补凹凸不平的地方。修整,将缸底凹凸不平的地方修整平。贴花,用不同颜色的陶泥对缸进行美化,比如龙的图案以及各种各样花虫鸟兽的图案。贴花,有些时候这些图案需要他们自己发挥想象力创作完成。贴花的力道比较难掌握,轻了,容易掉,重了会出现色泽不均。雕刻,要有一定的书法基础才能雕刻完美。选釉,挑选原料也是一件凭经验的活,只有多年积累才能一眼看出原材料的好坏。称重,这是釉色配比的重要一环,直接决定了釉的色泽。搅拌,搅拌均匀有助于上釉。浓度测试,太浓太稀都不行。黏度,只能凭经验测试釉水的黏度及细腻程度。浇釉,可以用瓢泼洒。内壁用瓢浇洒。往壶里加釉水。用壶往缸壁上浇洒釉水。上过釉水的陶缸要阴干,不能暴晒,防止开裂。搬运,阴干成型的陶缸可以搬运至窑洞里准备烧制。再大一点的缸就必须两个人抬。挑缸。装窑。往窑洞里搬运待烧的陶缸。将陶缸码放整齐。大缸在下小缸在上。搬缸。码缸。齐心协力。封窑,将窑口封闭,准备烧窑。贴上对联祈福顺利烧制。龙窑,宛如一条巨龙趴在半山坡上。祭拜,同样是祈福,窑炉点火前的祈福仪式。点火。窑炉点火。添加燃料升温。用毛竹升温,一般要经过一天的时间进行炉体升温。添加毛竹燃烧升温。烧窑,用松枝烧窑,可以将窑内温度瞬间达到℃以上。看窑,掌握火候是重中之重,决定了陶器的成品率及釉色的成型。看火也是多年的经验积累。开窑,烧窑结束冷却一天即可开窑。将烧制好的陶缸搬运出来。待烧的和烧好的。出窑,一件件烧制完成的陶缸被搬运出来。检查烧制成品,如有瑕疵就会淘汰掉。利用小车搬运陶缸。各式各样的陶缸成品。装车,搬运至集装箱准备出口。集装箱运输。中华陶瓷大师联盟执行主席孟树锋入室弟子——叶莘在龙窑观摩师父创作。叶莘在龙窑打泥。叶莘在龙窑创作。开四海大师在创作中。“大国徽匠”陶瓷制造传承人顾云尚将自己几十年的制陶手艺传承给后人,作为顾云尚的女儿顾苗苗也是义不容辞的接受千年古龙窑的制陶传承。来自世界各地制陶学者,来到港口千年古龙窑观摩学习交流。他们也带来了各自的作品,以及现场制作交流。千年古龙窑,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离不开前辈们的坚守,更需要后来者继承与发扬,宁国千年古龙窑,世界第一窑!泥条盘筑是最原始最传统的制陶成型工艺,宁国龙窑将这门技艺完整的保存并运用至今。大体量的花盆或大缸,精准的盘制规格,着实让人称叹,所谓的工匠精神不过如此吧!用镜头、用心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将中华传统文化用视觉语言发扬广大!来源/宣城旅游
编辑/万赟
主办单位/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组委会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