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后,是怎样同俾斯麦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map/

引言

拉萨尔的继承人施韦泽(-)和拉萨尔一样,推行机会主义路线,把全德工人联合会引上邪路,成为德国工人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绊脚石。德国工人领袖奥·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引下向拉萨尔派展开了斗争。年倍倍尔建立了萨克森工人协会联盟,后来又把南德大部分地区的分散工人组织起来,于年在纽伦堡建立德国工人协会联合会。倍倍尔出身镟工,年起曾任议会议员,在议会讲台上揭露和批判俾斯麦的对内对外政策。他们为了提高德国工人阶级的组织程度和政治觉悟,在工人中曾做了大量工作。工人在各种集会和群众大会上,都表示赞成采用革命行动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民主制度。德国独立的工人政党的形成过程是缓慢的。

一方面是由于拉萨尔派宗派主义的分裂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李卜克内西等工人领袖,对于工人组织必须摆脱小资产阶级“人民党”的影响,表现不坚决。李卜克内西是充分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纲领的,但他又接受“人民党”的观点,赞成仿效瑞士建立联邦共和国。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了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并帮助他们纠正了错误。年,在埃森纳赫举行社会民主派工人代表大会。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宣布解散德国工人协会联合会,同全德工人联合会中分裂出来的拉萨尔反对派共同组成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埃森纳赫派)。新党接受第一国际的章程和纲领,并加入第一国际。作为同拉萨尔派相对立的一个独立的、革命的德国工人政党诞生了。马克思、恩格斯在祝贺新党诞生的同时,指出党在理论上的不成熟,批判党纲中混入拉萨尔派的杂质,特别是所谓“自由国家”的要求。

普法战争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北德意志联邦建立后,只剩下南德几个邦国,由于拿破仑第三的阻挠,还留在联邦之外,俾斯麦就准备发动对法战争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同南德的符腾堡、巴伐利亚、巴登、黑森一达姆斯塔特、萨克森先后签订了五年军事协定,作为对法战争准备工作之一。拿破仑第三一心想向外扩张,建立欧洲霸权。普奥战争时,俾斯麦曾答应给法国“领土报酬”,结果没有兑现。北德意志联邦的建立,又使法国在欧洲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因此拿破仑第三也加强准备,企图以战争来削弱德国,阻止德国的统一。年,普法两国为西班牙王位问题发生争执。

7月13日,法国驻普大使到埃姆斯避暑地,要求普王保证永远不同意霍亨索伦族人继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辞拒绝,并将经过电告柏林的俾斯麦,但语气平和。俾斯麦乘机窜改电文,使它带有侮辱法国的口气,并把它公布,激怒法国。7月19日,法国首先向普宣战。战争爆发后,装备精良的普军,很快就攻入法国境内。9月2日,在决定战争全局的色当战役中,全部守城法军宣布投降,路易·波拿巴当了俘虏。9月4日,巴黎爆发了工人和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第二帝国被推翻,法兰西再次宣布为共和国,并组织了临时政府。在普法战争中,刚刚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经受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导下,党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旗帜,向普鲁士沙文主义展开了坚决的斗争。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在议会中投票反对军事预算,因而遭到迫害,被判处两年监禁。

党还在各地组织示威游行,反对把战争转化为侵略法国的战争,并表示和法国工人坚决站在一起。法国被打败后,南德各邦在年底声明加入德意志联邦,成立德意志帝国。年1月,普王在豪华的凡尔赛宫宣布为德意志皇帝。3月,法国国民议会在波尔多召开,批准同普鲁士签订的苛刻的预备和约:法国赔款五十亿法郎,割让矿藏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给德国。

4月,新选的帝国议会批准了德意志帝国宪法,根据这部宪法,德国由二十二个自主的君主国、三个帝国自由市、一个帝国直辖区(阿尔萨斯-洛林)组成。帝国的成立,最终结束了德意志政治上长期分裂的局面,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把德国历史推上了一个新阶段。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运动中,不自觉地充当了年革命的“遗嘱执行人”,在他推动下通过王朝战争建立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实际上是普鲁士的扩大版,普鲁士沙文主义窒息着帝国的一切生机,后来使德国成为欧洲军国主义的堡垒,世界战争的策源地。

封建农奴制度的形成和沙皇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沙皇俄国是一个历史短暂的欧洲国家,它是由莫斯科大公“国发展起来的。最初,莫斯科大公国的领土仅限于莫斯科城及其周围地区。后来通过对邻近各封建公国的兼并,到十五世纪末,才形成为近代统一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年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的控制,实现了俄罗斯的独立。十六世纪下半叶,沙皇俄国开始越过乌拉尔山,向西伯利亚扩张,十七世纪中叶,鲸吞了西伯利亚,兼并了乌克兰,成为庞大的殖民帝国。沙皇俄国是一个以农奴制度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俄国的农奴制度开始形成于十五世纪。沙皇为了扩充武力,要贵族们服兵役,因此,把大量土地作为军事采邑分封给他们。

地主贵族为了加强对农民的压榨,竭力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使农民沦为农奴。年,沙皇阿列克塞·米海伊洛维奇(-年在位)颁布《会典》,在法律上全面确认了农奴制度。在农奴制度下,农民被强制固定在地主庄园里,依附于地主,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可以任意将他们买卖和转赠。农民从地主那里领取一小块份地,从事耕种以维持生活,同时必须为地主服劳役或缴代役租。十七世纪中叶,农奴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农奴按其依附对象主要分三类。在贵族地主、修道院、教会土地上的农奴称私有农奴(亦称“地主农民”),在国家土地上的农奴称“国家农民”,依附于沙皇宫廷王室的农奴称“采邑农民”(亦称“宫廷农民”)。十七世纪下半叶,俄国的农业生产方法仍十分落后,盛行三圃制,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犁和木耙。但这个时期,俄国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农奴制手工工场开始建立,年。俄籍荷兰商人维纽斯经沙皇特许而建立的图拉水力炼铁工场是最早的一个工场。随后,陆续兴建了铸铜、造纸、制革、玻璃等工场。

与英法等国不同,在俄国手工工场中劳动的工人大部分是农奴,自由雇工很少。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基础上,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逐渐形成。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全俄市场的形成,新兴商人的势力和社会地位日益增强和提高。他们不仅经营国内外贸易,而且为沙皇政府代理财务,包收捐税,承包工程,供应军需,充当殖民活动的先锋。但在封建贵族占统治地位、农奴制不断强化的条件下,工商业的发展仍很缓慢。在农奴制度形成和不断加强的基础上,俄国的统治阶级建立了最反动最野蛮的沙皇专制制度。

年,伊凡四世(-年在位)开始称沙皇,由此俄国出现了沙皇专制制度。年,全俄缙绅会议推举罗曼诺夫家族的米海依尔,费多罗维奇(-年在位)为沙皇,从而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的统治。到了十七世纪下半叶,沙皇专制制度更加强化。沙皇是俄国统治阶级-贵族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具有无限权力,沙皇的意志被宣扬为“上帝”的意志,被看作是国家的法律,全国人民必须绝对服从。以沙皇为首的专制制度对广大农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和压迫,激起了广大农民的猛烈反抗。

斯切潘·拉辛领导的农民战争

十七世纪下半叶,农民起义和城市平民斗争不断爆发,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哥萨克斯切潘·拉辛领导的农民战争。从十五世纪以来,俄国中部的农民为了挣脱农奴制的残酷剥削、压迫,纷纷逃到当时还是一片荒野的顿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形成了“哥萨克”。随后,少数人就变成哥萨克的富裕阶层,而大部分哥萨克仍少地缺粮,生活极其贫困。-年,拉辛领导一支哥萨克队伍在里海西南岸沿海地区活动,打击贵族、富商和哥萨克上层分子,深得群众拥护。年春,拉辛率五千哥萨克军队举行起义,并攻占里海北岸的阿斯特拉罕。

他在公告中号召:“弟兄们,行动起来吧。现在向一直比土耳其人或异教徒更凶恶地奴役你们的暴君复仇吧。”伏尔加河下游的各族人民,闻风而起,竞相投奔拉辛,很快就汇成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起义军沿伏尔加河北上,接连占领萨拉托夫和萨马腊,9月,进抵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这时,农民起义的烈火已燃遍了伏尔加河和顿河间的广大地区,沙皇政府调集大批军队前往镇压。10月,拉辛领导的起义军被沙皇军队击败后便转向顿河流域。年4月,由于哥萨克上层分子的出卖,拉辛被捕,6月,在莫斯科英勇牺牲。此后,其余起义军也相继被打败。这次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被血腥地镇压下去了。

彼得一世的改革和对外扩张

十七世纪下半叶,沙皇俄国同英法等国相比,无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是落后的。英国的农奴制度早在十四、十五世纪就已基本解体,而俄国的农奴制度到十七世纪还在继续发展,工场手工业刚开始建立,国家制度腐败混乱,社会文化生活充满中世纪的宗教愚昧。在农民起义和城市贫民斗争不断爆发的形势下,地主阶级和新兴商人竭力要求加强国内统治和扩大对外侵略。彼得一世(-年在位)在年掌握皇权后,适应他们的需要,决心效法西方,实行改革。年,彼得派遣使团赴西欧考察和进行外交活动,他自己化名彼得,米哈伊尔,随团秘密出国,亲自了解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

在维也纳,他同奥王进行缔结反土耳其同盟的谈判,谈判失败后,在归国途中又利用瑞典和波兰、丹麦的矛盾,同波兰和丹麦结成了反瑞同盟。彼得回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历史上称为“彼得改革”。在军事上,建立一支强大的正规军。从年开始,彼得按照西欧模式改组了陆军,建立了海军,实行征兵制(每二十五户农民和劳动者抽一名壮丁),强征农民入伍。到彼得末年,俄国已建成一支庞大的常备军,拥有二十万陆军和由四十八艘战舰组成的海军。为了强化军队,彼得下令三分之二的贵族必须参军服役,并创办海军、炮兵、军医等学校,从贵族中培养军事骨干。在经济上,积极发展工业。

为了满足军队装备和对外侵略的需要,彼得大力兴建军需工场,并鼓励商人和外国人投资工矿,给予他们免税等广泛特权和大量贷款。年,彼得下令允许工场主买进整村农奴到工场做工,以解决新设工场的劳动力问题。这些“领有农民”除在工厂劳动外,还耕种土地。彼得为增加国家收入,促进工业的发展,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努力增加输出,减少输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关税。在彼得统治期间,俄国的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先后开设了二百多个冶金、造船、军火、纺织、制革等手工工场。在政治制度方面,彼得也实行了重大改革。年,他废除了经常干预沙皇权力的大贵族杜马,建立了由沙皇任命的参政院,负责拟订法令、监督行政、司法、外交、军事等事务。

年,彼得又取消混乱不堪的五十多个旧式衙门,建立了九个院(后来增至十二院),分别负责处理外交、财政、工商、陆军、海军、司法等事务。彼得又改革了地方行政机构,年把全国分成八个总督区,年又把总督区分成五十个省,省长直接隶属中央。彼得还颁布了“职官等级表”,废除旧贵族凭出身享受高官厚禄的特权,打破门第和资历的限制,规定各级官吏应从中小服役人员中选拔,论功赐予职位和俸禄,培植了一批听命于沙皇的官吏队伍。年,彼得宣布俄罗斯为帝国(习惯上仍称沙皇俄国),自称皇帝。同年,他罢黜了反对改革、干预皇权的大教长,把教会直接置于皇帝权力之下,成为自己的工具,从而把中央和地方、行政和宗教的权力都集于一身,沙皇绝对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这些改革使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进一步臻于完备。在科学文化方面,彼得一世时期,简化了俄文字母,翻译出版西欧著作,开办普通学校,对贵族实行强迫教育,并创立科学院、医院、剧院,派遣学生到外国留学。对外,彼得一世奉行扩张主义的侵略政策。这个被恩格斯称为“向自己的继承者指示种种侵略方针的帝王”曾狂妄宣称:“在征服世界方面,俄国缺少的只是士气。”在他执政的三十六年中,年年都进行侵略战争,几乎所有的邻国都受过沙俄铁骑的践踏。十七世纪末,俄国基本上是一个内陆国家,通往西欧的主要海道,南方被土耳其帝国控制,北方为瑞典所掌握。

彼得的座右铭是:“俄国需要的是水域”,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进而争霸世界,决心不惜一切地夺取出海口。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对于一种地域性蚕食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性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年和年,为夺取黑海出海口,彼得两次南下远征亚速海地区,同土耳其作战,并攻占了亚速要塞,揭开了南下扩张的序幕。但黑海出海口仍被土耳其舰队控制着。此后,彼得便集中全部力量,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对瑞典的“北方战争”(-),以便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打开通往西欧的“窗户”。战争初期,俄军在芬兰湾的纳尔瓦被瑞典军打得一败涂地,大炮全部丧失。

彼得动员一切力量准备再干,甚至下令把教堂的钟拿来铸成大炮。年,俄军再次发动进攻,夺取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涅瓦河口地区,并开始建筑要塞和彼得堡城。年6月,又在波尔塔瓦战役中打败瑞军,至年,经过激烈战斗,俄军最后把瑞典舰队逐出芬兰湾,并侵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年,在芬兰的尼斯塔得签订了和约,俄国夺取了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的一部分,以及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大片土地。彼得为了显示进一步向外扩张的决心,年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新建的彼得堡。对瑞典战争的胜利,实现了历代沙皇梦想夺取出海口的侵略野心,使俄国由内陆国变为濒海国,奠定了以后争霸世界的基础。头在彼得一世统治期间,沙俄还开始了对中亚细亚和外高加索的扩张。

至年,彼得发动了对中亚细亚希瓦汗国的远征,年,他又发动了对伊朗的战争,一度侵占了里海西南沿岸高加索的大片土地,并力图从这里南下远征印度,夺取印度洋不冻港。彼得妄图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他在笔记中大谈“整个远东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对俄国的极端重要性,并叫嚷“俄人必于黑龙江口大洋之面,建立都府。”早在十七世纪中叶,沙俄的一小撮殖民主义者开始沿西伯利亚南下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

十七世纪下半叶,沙俄不断发动对中国的武装侵略,遭到了中国边疆各族人民的坚决抵抗和清政府的武装反击。年(康熙28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彼得改革是为了“提高地主阶级和发展新兴商人阶级”,“建立并巩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国家”,是“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它促进了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军事实力,使俄国在摆脱极端落后状况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

结语

由于彼得改革只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某些形式和先进生产技术嫁接到君主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躯体上,而且又是在农奴制不断强化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彼得大帝所推行的不过是一种“虚假的文明”。彼得改革“是靠残酷地剥削农奴来进行的”。为了解决兴建工场和进行战争所需要的浩大费用,彼得提出了“钱是战争的动脉”的口号,拚命对农民进行搜括。除了卢布贬值,实行人丁税等外,还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甚至连农民造烟囱、开窗子、蓄胡子、洗澡都要纳税。农民不仅向国家纳税,还要担负造船、修路、架桥、建筑军事工程、运送军火等劳役,仅建造新都彼得堡就征发了二十万农奴,其中有十万人死于过度劳累和沼气中毒。此外更有成千上万的农奴惨死在战场上。这个血淋淋的事实说明,俄罗斯帝国的“强盛”完全是建筑在千百万农奴的尸骨堆上的。

参考资料:《世界近代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unanhai.com/ldzy/103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