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什么时候到来?科幻概念和影视化思维要怎么与中国文化结合?光是这样的问题就会让人产生敬畏甚至畏惧,拍一部科幻电影的困难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变成了整个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所幸的是,我们已经有了第一批探路者,而他们很可能将在未来几年内,带领中国科幻电影不断向前。
十一月的杭州下着绵绵的小雨,温暖得让人有种已是草长莺飞的春日的错觉。但对于中国科幻影视来说,可能正处于破冰前最艰难的时期。
在第四届浙江青年电影节的“砥砺前行——中国科幻的初探与展望”论坛上,科幻电影《拓星者》的编剧兼导演张小北用《三体》中的人物打了个比方:“现阶段做科幻电影,每个人都是维德*主义者,一定要不择手段地前进。”
*维德,出自《三体:黑暗森林》,人类社会极端理智的代表人物,著名台词是“前进!前进!不择手段地前进!”
▲摄影:傅文涤
导演处女作《拓星者》杀青快半年,张小北的言谈间还有着一丝悲壮,他在许多场合都说,《拓星者》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探路者,为后来人踩坑。
拍科幻电影很难,但这是几乎所有从业者都想做的事,这个行业是往前走的。
科幻电影常常与大制作大特效划上等号,但视效只是一种表现手段,科幻之所以为科幻,是因为“恐惧”和“好奇”两大根系。张小北表示,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类型,其默认前提是“人性会变异”,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因此,科技如何改变人类和人类社会,将是科幻永恒的母题。
电影作为大众消费品,塑造了我们对各种可能性的看法,甚至直接塑造了未来。60年代开播的《星际迷航》提出了许多今天科技产品的概念或原型,70年代以《星球大战》为代表的科幻片开启了公众对太空探索的热情。现在,漫威、DC制作的超级英雄电影俨然成为了流行文化巨头,《雷神3》目前已有超过6.4亿票房收入,昨天刚上映的《正义联盟》也创造了约万的零点场票房。
▲图源:digitalspy.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