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
从中医理论阐释,认为坐骨神经痛属“周痹”范畴。周痹是风、寒、湿气未深入脏腑,也未散发到皮肤,而是滞留在肌肉皮肤之间,致使真气不能周流全身的一种痹证;诊断要点是单侧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串痛,在经筋路线上可触到硬或软的异常改变;治疗以针刺调理、中药疏通、手法运通单一或综合进行。
从西医取向阐释,认为坐骨神经痛,是一种由许多不同病理因素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而不是一个单独的病理改变引起的独立疾病。现在,临床上多指发生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和(或)麻木等感觉异常,常将各种向大腿后部放散性锐痛也包括在其中,并习惯用它来描述第5腰椎及第1骶椎神经根受损和坐骨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
由于第4~5腰椎及第5腰椎和第1骶椎椎间盘突出是压迫和(或)刺激第5腰椎及第1骶椎神经根的最常见病理改变,同时坐骨神经痛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主要的症状,故有将二者简单等同的趋势,被专家称为误区,直接影响了临床疗效,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现代分型
(一)病理分型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二)临床解剖分型
1.根性坐骨神经痛(又称上段坐骨神经痛)
腰骶神经根炎、腰骶神经根病等。
2.丛性坐骨神经痛(又称中段坐骨神经痛)
腰骶炎、腰骶病等。
3.干性坐骨神经痛(又称下段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炎、坐骨神经病等。
(三)Sicard-Ramond临床解剖分型
1.脊膜神经根炎
在硬膜内和蛛网膜下腔、脑脊液里通过的神经根损害,以脑脊液中细胞数及蛋白量增多为诊断依据。
2.神经节神经根炎
椎间神经节及其邻近的神经根损害。
3.神经根炎(神经索炎)
硬脊膜外的神经根,主要是位于椎间孔内的一小段脊神经损害,多由脊椎病引起。
4.炎性损害
超出一支神经损害的范围。
5.神经炎
神经干及其分支损害。
(四)新分型
虽有多种传统分型,但对病理改变有一致的看法,即以上种种原因,刺激和(或)压迫坐骨神经的根部、丛部、干部引起神经本身病变[主要是物理压迫和(或)化学性刺激];或局部血管丛淤血、水肿,使神经缺氧,从而引起坐骨神经痛。
基于上述认识,临床上常按以下新分型思路进行鉴别:
1.按根、干、丛性痛分型法
由于腰骶脊神经根出椎管后,组成并走行于骶丛和坐骨神经干之中,因此三者之一的神经根、骶丛或坐骨神经干受累时,均可引起某些相似的症状与体征,以下肢的感觉、运动与反射障碍,下肢放射痛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为多见。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改变,属于根性痛范畴,如果将三者混为一谈,不加以鉴别,就会造成判断失误。
这三种形式,由于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各不相同,尽管具有相似的某些共性症状,但还是有各自的临床症状特点,需要加以区别,以求更进一步找出病因,并按病因进行诊断及治疗。
(1)根性痛:
根性痛的病理改变,多是由椎管或根管处病变压迫或刺激局部脊神经根所致。其中,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根管狭窄、小关节内聚及椎管内肿瘤最为多见。
(2)干性痛:
干性痛的病理改变,主要是位于盆腔出口处以及坐骨神经干邻近的软组织损伤变性,压迫或刺激而致。
(3)丛性痛:
丛性痛的病理改变,是位于盆腔内的骶丛,因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及肿瘤等疾患压迫或刺激而致。
2.按三种不同性质的疼痛分型法
由于病理改变不同,造成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有三种,即放射性痛、反射性痛和牵涉痛,如果加以鉴别,则可依此确定病变部位,并选择适宜方法进行有效治疗。
(1)放射性痛:
是指某一神经、起始阶段以及神经干受到病理刺激,沿神经走行和分布区出现的疼痛。就脊神经而言,其前支和分支(神经丛和神经干)受到压迫或刺激,使疼痛沿神经向末梢方向传导、致远离病灶的受累神经分布区出现疼痛。前述的根、丛、干性痛均属此种,主要由椎管内疾患、神经根管疾患、腰椎间盘突出(LDP)症、梨状肌综合征、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等引发。治疗部位应根据压迫或刺激的部位而定。
(2)反射性痛:
也称“扩散性痛”,是指神经的一个分支受到刺激或损害时,疼痛除向该分支支配区放射外,还可累及该神经的其他分支支配区而产生的疼痛。例如:神经根的后支及其分支(内侧支、外侧支)受到压迫或刺激,病理信息经神经根后支—窦椎神经—神经根前支—前支的分支传递,出现坐骨神经痛,与放射性痛的区别在于不是直接,而是通过窦椎神经传递,间接影响到神经根前支及其分支致痛。病变部位大多在腰背部,脊柱两侧的肌肉等软组织病变(主要是慢性无菌性炎症),治疗这些部位,坐骨神经痛即可缓解或消失。反之,若误认为是放射性痛,并按放射性痛治疗,则不能取效。
(3)牵涉性痛:
是指腰、骶、臀部软组织损害所致的躯体性牵涉痛,引起的与坐骨神经痛很相似的下肢痛。与放射性及反射性痛相比,从病理上讲有根本的区别,其病理可如下表示:
病变部位与牵涉痛区的关系,病变部位与牵涉痛区规律
此类痛的治疗点即病变部位处,该处局部封闭,症状即可缓解,可作为诊断的有效方法。凡是由于软组织损伤所致的坐骨神经痛,手法治疗大多适宜,疗效较为肯定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肌肉损伤。
二、中医阐释
(一)周痹的定义
“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二)周痹的病因病机
“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三)周痹的诊断
“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
(四)周痹的治疗
1.“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
2.“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五)适宜手法治疗的坐骨神经痛的辨证要点
1.沿臀部、大腿后部、小腿后部和(或)前外侧路线,放射性疼痛和(或)麻木。感觉较浅的钝痛不适以及路线常有中断而不连续,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要点。
2.压痛和(或)软组织异常改变在臀中肌、梨状肌、股二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跖长伸肌及腓骨长肌肌腹和(或)起止、点处。
3.患者仰卧位直腿抬高时,因感觉臀、大腿后侧、小腿后侧和(或)前外侧肌肉紧痛,和(或)轻微麻窜而不能抬高,这也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直腿抬高试验时的强烈放射性疼痛和(或)麻窜的不同点。
免责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更多分享/交流/合作,请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