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东想逃离 “大多被好友拉入,直接退也伤面子。”曹国东上网找各种“攻略”,最后将自己的群昵称改成了“有人”,“退群显示‘有人退出群聊’,谁知道‘有人’是谁呢,就这样蒙混过关!” 曹国东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一名大学老师,带了一届届学生,也参加过一些学术会议、采风等活动,朋友圈好友近千人。这两年,他越来越觉得,“沦陷在各种杂乱细碎的信息中,简直有些吃不消”。 “真像嫁给朋友圈了” 当了6年老师,做了5年班主任,曹国东是学院的青年教学骨干。他的 “学生 在曹国东看来,偶尔发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可以接受,但校园生活基本是模式化的,经常会出现整屏都是相似的信息,“这是对 即便如此,经常有学生申请加他好友,曹国东一般来者不拒。 “学生愿意加你为 一边不停地加学生入 在银川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的青年职工广军也有相似的烦恼。平时工作繁忙,回家还要做饭、带娃,但广军还是要抽时间浏览 “工作时间闲聊少,业余群里说说话,也是一种互相了解。”广军说,平时公司里大家都在忙业务,谈的都是公事,比较轻松的聊天并不多,同事之间缺乏互相了解。 孩子上学中的问题,工作生活中各种离奇的遭遇……诸如此类,往往在工作之余的 “工作之余的 “确实也累人,感觉和工作无法切割。”在广军看来,最好的状态是工作、生活互相分割,下班后“两耳不闻工作事”,能彻底放松下来,“但显然办不到, “真像嫁给朋友圈了。”董敏是兰州一家媒体的编委,对于如今“无孔不入”的朋友圈,她坦言有点发怵。 “以前上班就是上班,办公室一坐,就进入上班状态,如今,可真是24小时在朋友圈工作。”互联网时代媒体转型压力大,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抢时间成了日常状态,为了上稿快,自去年来,董敏所在的媒体普通稿件传稿、审稿都在 “轮上值班,吃个晚饭都要看几眼 “没办法,吃了这碗饭,就得去适应。”董敏有些无奈。 “有选择地屏蔽是理想的办法” 面对 “熬个夜,周末出去狂欢一下总觉得有人在盯着,会有老师说这说那。”兰州理工大学大三学生马文斌发现,大一时同学都会加老师为 “24小时都在老师眼皮下,像回到了中学时代,没一点儿意思。”在马文斌看来,身边同学们将 自去年以来,曹国东也会选择性地屏蔽学生。他平时会屏蔽大部分学生,若有需要就在群里交流。与此同时,他也会在学生实习、就业集中的时期取消屏蔽,以便适时掌握学生的出行动态、情绪变化和人身安全等信息。 “交流的信息有相关性时,朋友圈就易于形成强关系。”在曹国东看来,师生平日在课堂上经常能见到,围绕教学有充分的信息交流,属于强关系;正常情况下,课余生活师生信息交集不多,就会形成弱关系,“互相屏蔽给双方空间,双方都能接受”。 “有选择地屏蔽是理想的办法。”在他看来,既然加了 曹国东也被人邀请加入一些学术类 曹国东会主动加一些学界翘楚的 “虽然网络让信息传播更加扁平化,但核心和专业信息的交流还是在不同层面进行,具有排他性。”曹国东逐渐意识到,“ 80后“时尚辣妈”陈立从事汽车销售工作,这些年来, 陈立是周围朋友公认的美女,已成家多年并有小孩,她性格开朗大方,喜欢在 遇到这样的人,陈立就会屏蔽他,“让他看不见,心里也不产生想法”;如今,对于不太熟悉的申请加好友的人,她会慎之又慎,“实名、印象较深的才会考虑加好友,其他的都置之不理”。 “ “对 “逃离” 今年以来,马文斌觉得自己玩 在他看来,社交性能强化,发的信息都是大众化的信息,“不疼不痒,个性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带劲”。 马文斌希望看到一些社情民意的多元表达,了解更多社会生活中的多维信息,但他发现,随着熟人越来越多,人们的话语方式逐渐“鸡汤”化,评论也四平八稳,信息量在减少。 在兰州,小静和阿芦原本并不认识,因为热爱插花,互相交流渐多,成了闺蜜,她们会把各种精致的插花发在,也会发一些参加插花发烧友的活动信息。 小静自认为发朋友圈信息是比较把握分寸的,她会选择发一些美好、向善的内容。一段时间来,她将自己参加各种插花活动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收到很多朋友的点赞和询问,还发现了一些有相同爱好的人,这令她心情很愉快。 也有不愉快的事情出现,单位周末加班,加班后大家提议聚餐,小静因为要给孩子做饭就婉言拒绝,可单位同事们却调侃说:“算了吧,人家要去参加高雅的聚会!”领导也面露不悦,小静顿时觉得自己被隔离在同事的圈外。 阿芦遇到了同样的尴尬,她发出很多参加插花活动的照片,“不在乎赢得朋友圈点赞,只希望给自己留下一些记忆”。可时间久了,不断有同事悄悄问她:“是不是在开辟第二职业?”领导也旁敲侧击地说:“业余生活很丰富,8小时以内更要有热情呀!” 小静和阿芦不想因引发是非,她们想逃离。“凡是工作内容以外的信息,就要屏蔽所有的同事,建另一个可见的。”如今,逃离了同事的关注,小静和阿芦自称是桃花源人,悠然享受插花之美。 不如小静和阿芦般洒脱,也有人因为逃离“未遂”而哭笑不得。 李玲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女儿已经上中学,班上一名同学的妈妈经营一家月子会所,李玲和这位妈妈一来二往互相熟悉,加了 这位经营月子会所的新朋友在很活跃,每天都会发大量如何顺产、怎样催乳、如何克服产后抑郁等信息,时间一长,李玲有点受不了,就屏蔽了她的微信。 可不久后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女儿和该同学妈妈也是 曹国东用“有人”这个群昵称,成功从若干微信群逃出。如今,他改变玩法,每天早上或临睡前会集中浏览信息,白天基本不看,“挤出更多时间读书、写作、带娃,靠谱!”(应受访人要求,文中董敏、李玲为化名)(记者马富春通讯员刘星妤)
来源《中外文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