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摘要:年中印之战为何打的如此之顺?得益于两大原因。
作者:政经天一楼主韩和元
1
中印边境战争,是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ofWalong)。早于年9月20日,时任印度联邦总理尼赫鲁命令印度军队在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克节朗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发起攻击。
10月10日,向东段的中国尺冬哨所攻击。印度向中印边境集结重兵,在东段,部署了1.6万余人兵力;在西段,印军部署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干配属分队共余人。10月20日,印军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面对印度军队的行径,中国政府、中央军委决定实施自卫反击作战。反击作战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0月20日始至28日止。
10月20日,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克节朗地区印军部署前重后轻、翼侧暴露的特点,采取两翼开刀、侧后迂回、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法,集中主要兵力,向印军第7旅左右两翼发起攻击,迅速攻占枪等、卡龙、克宁乃、沙则等地;以一部兵力在山南军分区协同下,向印军正面扯果布、邦冈丁攻击,一部兵力向左侧后章多迂回攻击;昌都、山南、林芝军分区各以一部兵力对当面之敌实施反击;配合主要方向作战。
反击作战部队克服高山、峡谷、密林等天然障碍,攻克了印军在克节朗地区的重要据点,迅速瓦解了印军部署,印军溃不成军,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向“麦克马洪线”以南发展进攻,23日进占达旺。此战,歼灭了印军第7旅,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部分中国领土。
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首先对侵入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地印军据点发起攻击,边防部队在高山缺氧、气候严寒的边境地区,对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强攻,全歼守敌;尔后向班公湖、巴里加斯等地区转用兵力,战至28日,清除了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据点37个。
在东段克节朗地区作战取得胜利的形势下,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并命令东线反击作战部队停止追击。
印度政府再次拒绝这一和平建议,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进行战争动员,调整部署,至11月中旬,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兵力增加到3万余人。11日、14日、16日,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全线反扑。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再次向入侵印军实施反击作战。第二阶段作战自11月16日始至21日结束。
东段瓦弄方向,西藏边防部队某部于16日对印军第11旅发起反击,于21日进至金古底,逼近了传统习惯线;在东段西山口-邦迪拉方向,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成线式配置、前重后轻的特点,18日,对印军进行多路攻击。19日,攻占了邦迪拉,随即展开搜剿、追击作战,于21日全部清除了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印军据点。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自18日至20日,清除了班公洛地区的印军侵略据点。
中印边境战,历时1个月,在东段,中国边防部队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地区;在西段,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共毙、俘印军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
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后撤。12月1日至年3月1日,后撤至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以北地区。随后,中国政府又向印度政府交还了缴获的大批装备,释放了名被俘官兵。
对于这场战争的表现,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给出的评价是:“犹如战刀切黄油”。联邦德国的《世界报》的评价是:“简直像风卷残叶那样击败印军。”香港《明报》在评价是:“史无前例,潇洒之极,漂亮之极。”法国报纸也评论说:“中国军队和印度军队打,只是教训它而已,教训它一下。印度军队根本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
2
这场战争为何打的如此出彩?主要来自如下因素:
1、人民子弟兵的英勇顽强。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五十四军军长丁盛,于年12月6日在南京高等军事学院所做报告里所指出的,首先这得益于中国解放军的英勇和顽强。诚如丁将军在演讲中指出的,当时将士们即便是受到了创伤,也都没有哭过,有很多轻伤都没有上报,“后来有些战士从前面抬下来的时候伤都已经化脓了”。从这些真的都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坚强,即便是遭受了苦难,他们也都咬碎了往心里咽。
另,人民解放军在战略战术能力上,也确实远胜于印军。在朝鲜战场亲身领教过中国军队的战略战术以后,当 将军听说中印战争爆发以后,说了句话: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而其继任者李奇微将军对这句话也颇为赞同,在战争之初,李奇微将军就判定中国军队一定能打赢这场战争。
2、难得的战略时机。在整场战争中,有一至关重要的因素往往为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战争开启的战略时机。正如上所论,中印战争爆发于年10月20日。而做出这一决定的具体日期为10月18日——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而这一时机为何如此重要呢?这于当时另一场更为严重的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有关。相关资料显示,这场危机爆发的时间为:年10月15日—28日。
也就是说,当时因为民主政治体制的因素而与美国交好,又因为在经济体制上奉行计划经济而与苏联交好的印度的两大盟友,正在进行着最为剧烈的政治博弈,而无暇西顾。毛泽东事实上正是凭借着他极为敏锐的战略洞察力,而巧妙的利用了这个战略空档期。事实上,后来我军绝不扩大战果,见好就收,迅速撤军,也与这有关——当时美苏古巴危机已然解除。如果我军不懂节制,不能有效的抵制住胜利的诱惑,而进一步深入印度腹地,则很可能被印军反过来咬死。很简单,当时已然腾出手来的美苏两霸,为遏制当时两国的共同敌人——中国,必然会大力援助印度。
题外话,当前我们还有这样的战略空档期嘛?如果没有,美国有能力有精力全力援助印度,而将我国彻底拖住,当如何处置?这确实是个必须要予以考虑的现实课题。
延伸阅读:
年10月15日,美国U2侦察机认出了一座发射台、许多发射弹道导弹的建筑物,一枚中程弹道导弹。在修建射程为英里的中远程弹道导弹使用的坚固的永久基地。而且,美国鉴定专家确信,发射装置上安装的是导弹核武器。
年10月16日,约翰·肯尼迪总统才得到上述情况的汇报。他对赫鲁晓夫欺骗他的行为非常恼怒,并立刻意识到这件事关系重大。他没有料到苏联人在古巴这样一个地方会采取如此轻率和冒险的行动,没有料到转眼之间古巴戏剧性地拥有了在西半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装备最好的军事力量。
肯尼迪感到,苏联导弹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威胁,要是不猛烈回击,那就会有损他的政府在国内外的形象,激起公众对他的不信任,并使美国如芒在背。肯尼迪决定,要使苏联明白美国不惜一战的决心。
年10月22日晚上7点,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古巴导弹危机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约翰·肯尼迪认为这一“秘密、迅速和异乎寻常的导弹设施”是“蓄意的挑衅和对现状作出的毫无道理的改变,是美国不能接受的”。约翰·肯尼迪总统又以强调的语气列举了美国即将采取的海上“隔离等初步措施”。他在演说中用“隔离”一词代替了“封锁”,认为这个词比“封锁”火药味较少,比较适用于和平、自卫的行动。
然而,婉转的言词并没有减弱行动的火药味。封锁命令一下达,美国地面、空中和两栖作战部队即开始集中。此外,还调集出兵古巴所需要的军需物资,开始采取保护美国免遭核袭击的种种预防措施。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美国总统下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国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的上空。
美国如此强硬的态度着实让赫鲁晓夫吃了一惊,于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运送导弹及苏式轰炸机的速度。赫鲁晓夫低估了美国的情报系统和肯尼迪政府的强硬态度。
在肯尼迪发表广播讲话以后的5天中,即从年10月23日至27日,局势紧张到几乎“难以忍受的程度”,核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加勒比海上空,整个世界危在旦夕。
10月23日,星期二。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仍要按苏古协议继续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年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美舰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封锁了古巴海域。与此同时,美国导弹部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导弹在发射台上听候指令。
不仅在佛罗里达和邻近各州,美国集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庞大的登陆部队准备参战,而且世界各地的美军基地也进入戒备状态,剑拔弩张地准备打一场全球性的核战争。
美国对古巴实施的海上“隔离”,于10月24日上午10时起正式开始。在蓝色的加勒比海上,美国海军舰只控制了几千英里长的海域。在离古巴东部海岸约公里的大特克岛上,设有巨大的美军导弹跟踪站,密切监视往古巴去的船只的一举一动。整个古巴像个铁桶似地被团团围住了。
年10月25日,苏联此时作出了一个决定,即以不携带武器的船只去考验封锁。
10月26日,星期五。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一封被白宫形容为“冗长、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的信,它“显然是在情感冲动下写的,充满着要避免核战的激情”。在信中,赫鲁晓夫承认苏联导弹在古巴的存在,但把它们说成是纯粹防御性的。然后他说,他深切地渴望和平,让我们不要使这种局势弄得不可收拾吧,强行实行隔离只会使苏联采取它自己认为必要的措施。但是,如果美国作出不会入侵古巴、也不允许别人入侵的保证,并且,如果它撤回自己的舰队,不再搞隔离,这就会使一切马上改观。
年10月27日,就在美国总统答复赫鲁晓夫来信之前,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又收到了苏联领导人发出的第二封颇为冗长、带官腔的并带有更大火药味的信件(这也许是由苏联外交部写的)。信中包含着实质上不同的立场,其实质是谋求实现一种相互交换。
“我的这一建议是:我们同意从古巴撤走那些您称为进攻性的武器。我们同意这样做并同意在联合国宣布这一承诺。您的代表则必须发表一个声明,大意是就美国而言,考虑到苏联的忧虑和关心,将从土耳其撤出类似的武器。我们可就双方何时将其付诸实施达成一项协议……”
肯尼迪立即拒绝了这种交换方法。他没有答复这封信,但白宫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土耳其与古巴危机毫不相干。这封信既反映出克里姆林宫内部意见的不一致,又使美国对苏联的意图更加捉摸不定,因而使局势又复杂化了。
此时,在全世界所有的美国核部队和常规部队都已经奉命准备随时行动,一支庞大的入侵部队也聚集在佛罗里达。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美国官方普遍估计,在古巴的几个发射场已处于发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导弹发射场的任何直接空袭都可能造成美国城市上空的热核爆炸。肯尼迪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权衡了赞成与反对从土耳其撤除导弹的两种主张,讨论了空中打击和入侵的时间表。
正当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在激烈紧张地辩论应采取什么对策和一筹莫展的时候,罗伯特·肯尼迪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摆脱危机的办法。他说,为什么不可以不理睬赫鲁晓夫的第二封信而只回答第一封信呢?
他向赫鲁晓夫发出了接受他10月26日星期五“提议”的信:
亲爱的主席先生:
我非常仔细地阅读了您年10月26日的来信,对您表示愿意迅速谋求一个解决办法的声明表示欢迎。然而,需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是,在联合国的有效安排下,停止在古巴进攻性导弹基地上施工,并使古巴一切可供进攻之用的武器系统都无法使用。……
但是让我强调一下,其首要的因素还是要在有效的国际保证之下,停止在古巴的导弹基地上的工作,使这一威胁继续存在下去,或者使这些问题同欧洲和世界安全的一些广泛问题联系起来而拖延这一有关古巴问题的讨论,肯定将会加剧古巴危机并严重危害世界和平。因此,我希望我们能按照此信和您年10月28日的信件中提出的办法迅速取得一致意见。
约翰·肯尼迪
赫鲁晓夫领会了肯尼迪的暗示。他认识到,长期依然无法打破而又日益加强的封锁不利于苏联,封锁拖得越久,苏联的损失比美国就越大。在作出这一决定时,他已经来不及、也不想与性格倔强的卡斯特罗商量了,因为他已通过情报部门获悉,如果第二天不给美国答复,美军就会在29日或30日轰炸苏联的导弹设备和古巴的军事目标,然后,入侵该岛。再拖延下去,就意味着死亡。
10月28日,星期六。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的回信。信中说:
“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国人民对于您所称为进攻性武器所感到的忧虑,这的确是一种可怕的武器。您和我都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武器。为了尽快地消除这一危及和平事业的冲突,为了给渴望和平的各国人民以保证,苏联政府除了此前已下达的在武器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的命令外,现又下达新命令拆除您所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并将它们包装运回苏联。”
随着这一句话的播出,这场严重的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了。信中没有再提撤出美国在土耳其的导弹为对等条件。
年11月11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全部撤走。
年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在30天内从古巴撤走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肯尼迪同时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命令苏联武装力量解除最高战备状态。
加勒比海又平静了下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