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部,平均海拔米以上,被称作“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上的高原”。
黑点所在地为阿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狮泉河镇
这片离天空最近的高原却不是远离人间纷争的净土。
阿里地区与印度毗邻。摊上这么个得寸进尺的“恶邻”,让阿里地区不得不成为捍卫我国领土完整的最前线。哪怕现在寒冬正逐渐降临,阿里前线的中印对峙仍在继续。
阿里地区与印度之间有漫长的边界线,分属中印边界的西段(西藏阿里地区西部和新疆和田地区西南部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之间的边界)和中段(阿里地区南部,从中国-尼泊尔-印度三国交界处到印控克什米尔的中印边界)。这些地区不是荒凉的高原就是耸立的雪山,人迹罕至,也从未正式划定边界。我方希望基于传统分界线(即“习惯线”),以友好谈判的方式正式划界,我们的主张就是画在标准中国地图上的界线。印度却继承了英国殖民当局控制高原的野心,怀着所谓的“大国抱负”,向高原腹地步步蚕食,妄图把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的3万多平方公里区域(上图中黄色区域)纳入囊中。这片地区的主体被称为“阿克赛钦”,在维吾尔语中意为“中国的白石滩”,位于新疆和田地区,还有小部分在西藏阿里地区西北角,再往南就是“班公湖地区”。事实上,这片区域历史上长期受中国管辖,印度的依据只不过是英印殖民当局提出的毫无历史和自然地理根据的划界方案,从未受到中国中央政府的承认。好在,阿克赛钦和班公错地区目前基本为我方所掌控,极具战略价值的新藏公路(G国道)贯穿其间,成为沟通疆藏的交通大动脉。而印度一旦夺取此地,不仅可以切断疆藏联系,还可以向东威胁青藏高原腹地,向西北威胁我国与巴基斯坦的陆路通道。此外,森格藏布(又称狮泉河,为印度河的上游)即将流出国境前所流经的巴里加斯地区目前被印度部分侵占。
由于中印边界西段缺乏正式的边界线,这一地区又实在不适合人类生存和长期驻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这里有大片白雪皑皑的雪山和土黄色的荒漠),双方基本上以各自实际所能控制的范围来认定暂定的界线,即“实控线”。当然了,中印双方对实控线的具体位置也有不同的认识。今年4月以来,印军频频越过实控线挑衅,妄图蚕食中国领土。双方对峙的焦点集中在加勒万河谷和班公湖地区两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边境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各族同胞支援下,予以有理有力有节的回应,坚决堵住印军越界的线路,用棍棒等冷兵器痛揍越界印军。更重要的是,我们凭借更加强大的工程建设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迅速完善在该地区的部署,开道路、修营房、建哨所,让边防更加巩固,也尽可能改善坚守在一线的子弟兵的生活条件。
坐在低海拔的、温暖的房间里,我们没有办法为边防一线出更多的力,但是我们可以跟随军事记者的镜头,走近边防一线,去了解那里的环境之险恶、局势之紧急,从心底里向边防将士投去最深的敬意。
我们的旅途从班公错之畔开始。
班公错(“错”就是“湖”的意思)其实是拉达克语的叫法,藏语名“错木昂拉仁波”,意为“长脖子天鹅”。它的湖面海拔米,东西长约公里,南北平均宽仅约4公里,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其中约三分之二位于我国境内(上图为从班公错南岸高山上俯瞰向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延伸的湖面)。由于班公错的水源主要来自东部,且狭长的湖面阻碍了水体的流动,因此呈现出东边为淡水、西边为咸水的奇观。班公错是鸟类、鱼类的天堂,湖畔水草丰美的湿地也是藏族同胞珍贵的牧场。
在班公错以南,还有一座姊妹湖——斯潘古尔湖(曼冬错),湖面海拔米,面积61.6平方公里。
斯潘古尔湖的战略价值体现在其西侧的斯潘古尔山口。这是崇山峻岭间难得的一片平阔之地,沟通阿里地区与拉达克地区的传统通道——莫尔多通道途径此地。向西穿过山口就进入了一条相对开阔的河谷——通达河谷(位于我国主张的边界线之外),再向北可到达班公错西段的南岸,并进一步通往什约克河上游(印度在喀喇昆仑山东麓的突出部)和锡亚琴冰川(印巴争议地区);向南可进入印度河谷地,进而通往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首府列城或印占巴里加斯地区。这座山口是中印边界西段少有的适合大规模重装部队展开作战行动的区域,山口两侧山地也是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收官之战发生的地方,可谓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年战后我军虽然撤出了部分难以据守的地段,却一直牢牢掌控着斯潘古尔山口,并在山口东边的斯潘古尔湖畔部署了普尔楚边防连以拱卫这一要地。
我们无意于侵略扩张,印度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斯潘古尔山口南北两侧的山地不断“搞事情”,妄图控制这座重要的山口,并切断我军在班公错和斯潘古尔湖之间的联系,威胁班公错南岸我方控制区。
我们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在班公山上的秋迪俭革拉(藏语意为“平静湖边的山口”,海拔米),普尔楚边防连设置了秋迪俭革拉哨所,扼守着连接班公错和斯潘古尔湖的道路,也守护着这一带的制高点——海拔米的黑顶。黑顶以西的山脊(卫星图中的黄线)就是近来中印两军对峙的前沿之一,秋迪俭革拉哨所也由此成为支援对峙一线的重要前进基地。
从斯潘古尔湖西北岸通往秋迪俭革拉的盘山路修建在古冰川侵蚀出的宽广U型谷中。但是要从秋迪俭革拉前往最前沿的山脊,就必须爬上这面山坡,翻越海拔米的黑顶。
从秋迪俭革拉哨所再往上,陡峭的山坡上没有公路,只有临时开辟出的马道。人背马驼成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沿着之字形的羊肠小道向上攀登,南方的斯潘古尔湖(上图)和北方的班公错(下图)交替出现在视野中。
再往上,马儿也无法通行,最后只能靠人手脚并用地爬上去。
或许你会好奇,为什么海拔多米的山上竟然看不见一丝积雪,哪怕山顶的温度如此之低。这是因为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的重峦叠嶂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绝大部分水汽,使得深处高原腹地的班公错地区异常干旱,降雪稀少。因此,这一带大部分山都是光秃秃的,只在部分时节被积雪覆盖,也只有少数山头能戴上冰川的“白帽子”。
另外,西藏阿里地区(阿里军分区)的防务由新疆军区负责。这是由于阿里地区在交通上与新疆联系更紧密(有G国道新藏公路),而与西藏核心的拉萨、日喀则地区之间路途遥远。年,解放军驻新疆的骑兵部队率先翻越昆仑山进驻阿里,阿里的物资供给也主要依赖新疆方向而不是拉萨方向(及后方的四川、甘肃方向)。
站在从黑顶延伸出去的山脊线上,北方的班公错一览无余。这就是为什么印度一定要抢占片山头的原因之一。
把黑顶一带牢牢掌控在手中,我军就可以居高临下地严密监控印军在班公错南北两岸实控线附近的一举一动。
不仅仅在班公错和斯潘古尔湖之间的班公山,在班公错北岸的羌臣摩山(上图)、在斯潘古尔湖南岸的开拉斯山(下图,主要在热钦山口一带),沿着山脊线的拉锯和围绕制高点的争夺也在不断发生。在如此高海拔的地方驻扎,边防指战员们必然要面临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高海拔带来的首先就是缺氧。余米的海拔高度意味着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连行走都会非常吃力,更遑论巡逻、负重乃至进行作战行动了。除了依靠艰苦的训练以适应高海拔环境外,便携式氧气瓶也是一种应急的手段。另一个挑战是高山上的低温和大风。由于大型工程设备难以上到高山上,战士们只能用碎石垒起地窝子,作为避风的住所。
为什么一定要让子弟兵受这种苦呢?其实,在前沿的山头上,我们部署了自动的监控设备,能够代替哨兵的双眼,平时只需进行例行巡逻就可以了。然而,这次印军凭借“低人权优势”,不顾自然环境之恶劣,试图抢占每一座无人驻守的山头、越过每一条解放军巡逻队没有到达的山脊。我们不愿意用战争手段解决边界冲突,然而面对印军这种“贴狗皮膏药”式的战术,我们也只能奉陪到底。要不是有像苍蝇一样赶不走还嗡嗡叫的印军,我们才不忍心把子弟兵派到这种生命禁区呢。好在,我国历来重视高原地区的驻军和作战问题,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为高原部队做了尽可能充分的准备,也因地制宜地研发了各种高原装备(大规模长期高原驻扎和作战所用的装备在世界范围内是买不到的,因为只有我国有这方面的强烈需求,会投入大力气去研发,而志大才疏的印军不具备这样的基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高原部队的保障条件也逐步改善,今年激烈的边境对峙更促使这个进程大大加快。
要解决高海拔驻军的困难,首先就要打通道路、修筑防御工事。一般的大型工程机械在山高坡陡的喀喇昆仑山区施展不开。为此,我国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徐工集团自主研制了螃蟹一样的步履式挖掘机,飞檐走壁如履平地。(注意上图荒凉的环境和远处的雪山,此款挖掘机已经在中印边界西段前线得到应用)
为了应对高原的严冬,目前,新一代高原防寒被装正加紧配发一线部队,包括防寒服装、睡袋等,让坚守一线的指战员们能够穿得暖、睡得香。
尽管对峙第一线的保温问题仍然只能依靠帐篷、睡袋和防寒服来解决,在战线后方,我军部署了新型保温方舱,利用太阳能取暖+应急燃油供暖,可以在-55℃、米海拔区域正常作业,保证室内温度不低于15℃。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舱可以快速部署到热点区域,依靠人力就能迅速完成装配。一片片温暖舒适的营区在高原荒漠中拔地而起,让参与对峙一线轮换的边防部队和随时准备投入“打印”作战的机动部队都可以在战线后方得到良好的休整。
在因高原反应而头疼不已、四肢乏力时,吸上一口氧是最好的缓解方式。各种固定式、机动式制氧装备也已在高原全面铺开。
在高原上饥寒交迫之时,没有什么比吃上一顿热饭更能补充体力、鼓舞士气。用野战炊事方舱做出热腾腾的饭菜,用无人机突破地形障碍迅速把饭菜送到一线战友们手中,解放军的新型保障手段正在高原上试验推广。
无人机毕竟运量小、受气象条件影响大、易受敌人干扰,只适用于物资输送的“最后一公里”。在高原上,直升机才是克服地形困难开展大运量快速补给的最有效手段。此前受限于发动机功率不足,国产直升机上高原可谓难于上青天,只能依靠为数不多的进口美制“黑鹰”和俄制米-17系列(绰号“河马”,上图)直升机来承担高原运输任务。即便如此,直升机在高原上运载能力下降(根源是高原稀薄的空气使得直升机发动机的功率下降),更加大了我国在高原上直升机运力的缺口。随着我国直升机工业的发展,直-8G(下图)、直-20等高原性能优异的直升机相继入列,虽然全面铺开尚需时日,但高原前线的补给终于可以不必完全依赖人背肩扛。
然而,无论装备条件得到怎样的改善,高原边防一线总是需要人来驻守的,艰苦的自然环境总是需要依靠人的意志力来克服的。
68年前,中国人民 在缺水、缺粮、缺氧的上甘岭坑道里战胜了敌人的漫天炮火,缔造了永恒的丰碑。
今天,最可爱的人在高原边防一线续写着不变的精神传承。
没有界碑,他们就是最不容侵犯的界碑。没有长城,他们就是最坚不可摧的长城。
相关阅读:
巡逻在喜马拉雅之南
如何识破“麦克马洪线”?
海拔最高的战场——中巴印三国演义
为有牺牲多壮志,南海日月换新天
北斗照耀下的海洋——镜头下的南海维权巡航
我们不生产岛,我们只是大自然的粘结剂——生物水泥成礁体
祖国强大了,海里的鱼才是我们的
山火无情,英雄逆行——森林灭火背后的勇气、技术与装备
参考资料:
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高原边防军人唱响《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