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师经》《黄帝内经》的大智慧
——解析健康与疾病(二)
——作者缘和
“大夫,您说人为什么会产生疾病呢?”
老师轻轻燃了一支沉香。沉香,性微温而味辛,无毒。淡淡的沉香典雅、高贵,浸人心扉,令闻者益气神宁,通利诸脉,仿佛来到一个意境清幽之地。
老师拿起茶杯,慢慢的饮着清茶,凝思片刻说:人为什么会产生疾病?我们先来看看“疾病”二字,中国古代圣贤们造字,无论是以笔画、还是偏旁部首,都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寓意。“疾”字,病字旁里加一个矢字,《说文》对“矢”字的解释:“弓弩矢也”、“箭也”、“能伤人也”;“病”字,病字旁里加一个丙字,《说文》对“丙”字的解释:“丙位南方,万物成炳。”“丙,火也,为纯阳之火(丙在十天干中属火)。”
在现代医学的诊断上,常常把病称作"炎"症,如:咽喉炎、肾炎、肺炎等等。“炎”字是两个“火”字叠加在一起。所以,说明绝大部分疾病都是从火上来的,与火有着分割不开的关系!
那么,人体的火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要了解人体的五大循环系统。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当中,心与小肠相表里,在五行属火,主藏神;肝与胆相表里,在五行属木,主藏魂;肺与大肠相表里,在五行属金,主藏魄;脾与胃相表里,在五行属土,主藏意;肾与膀胱相表里,在五行属水,主藏志。
以上可以看出我们的五脏对应五行——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因此,心应于火。五脏中,除心之外,其他四脏都是“肉”字旁(在《正字通》里讲,月字“肉字偏旁之文。本作肉,石经改作月”),唯有心不是。狭义上讲,心在人体解剖中是有实体存在的(心脏),但广义上讲,心主神明,其实是包括人的精神意识世界和活动思维空间。所以,心有它的双重性,既有肉体的心,也有广义的心。古人云:“火空则明”,只要人体五脏中的心(火)“空”了,人的心神才会明。《黄帝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追求目标不断提高。首先,饮食无节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方人与西方人饮食文化有所不同,东方人以谷类食物为主,西方人则是以肉类食物为主。现在,有许多人贪图美味,摄入过多的肉类食物,因而造成脾胃功能失调,无法完成运化水谷精微,使食物淤滞于体内,产生积热,造成郁而化火;其次,思想意识改变,不断追求物质享受,对房子、车子、票子、功德名利等无止境的追求远远超出了自制能力,导致积劳成疾。《黄帝内经》说现代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起居无规律,故半百而衰也”。所以,当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的精神意识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嗔恨之心,从而扰动心神。中医经典《类经》中指出:“以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
现在,您知道了吧,当一个人心不主神明时,人体五大循环系统不能正常循经运行,身体就会产生各类不同的疾病。因此,人的贪欲、嗔恨、愚痴之心就是我们生病的总根源。
“哦,大夫,我明白了,只有人心清静了,才能万病不生啊!”
点击下方蓝色标题用《药师经》《黄帝内经》的大智慧——解析健康与疾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