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是茉莉刚到欧洲留学时,旅行的第一个城市。
那时英语不好,葡语又不会,买了张去里斯本的硬座火车票,就出发了,连哪站下车都弄不明白,现在想来,依旧印象深刻,颇有趣味。
里斯本(Lisboa),这个位于欧洲大陆最西端的城市,是葡萄牙共和国的首都。
在这片土地上,史前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了,后又经过了腓尼基人,罗马人,摩尔人等的统治。
直到年,阿方索一世率领十字军夺回了这片土地,并把“里斯本”定为了葡萄牙的首都,其多民族融合的悠久历史,使得各种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互融合与碰撞,造就了它多面的美。
(图片来自Pixabay网站)
独居一隅的葡萄牙,如今默默的守在欧洲的最西端,悠长的国土与大西洋凛冽的海浪终日为伴,在国际上也不甚有名,“安静”似乎成为了它的代名词,而这个词,也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
(图片来自Pixabay网站)
我坐的火车,是葡萄牙铁路局的过夜车,从马德里到里斯本,车上大部分都是葡萄牙人,除了一开始找座位时的喧嚣,之后车上都是静悄悄的,不知这是太晚的缘故,还是他们的性格使然,但“安静”的印象是给我留下了。
预定的酒店位于小巷子里,放好行李我们便出去玩了。
(图片来自Pixabay网站)
并没有太多的景点安排,在城里四处闲逛,看看小店,逗逗野猫,清风拂过面庞,不知是海鸥还是什么鸟类,“嗖~”地从头顶飞过,落在旁边的树枝上,眨着水润的小眼睛,透着可爱。
(图片来自Pixabay网站)
随便踏上一辆公交车,漫无目的地看着窗外的风景,思考着从哪站下车,直到手机地图显示出了一个曾在历史课本上见过的名字,“贝伦塔”。
这座有着多年历史的建筑,至今依然矗立在入海的特茹河畔,饱经风霜,甚至还躲过了年的里斯本大地震,它望着大西洋的方向,送航海家踏上远征的路途,看着“达·伽马”开辟新航道。
去这看看吧,我心里想着就下了车。
沿着特茹河岸向贝伦塔的方向走,宽阔的河岸上,飘着三三两两的白帆,不知名的海鸟,在空中飞翔,一片岁月静好,而咸湿的空气和阴沉的天空,却又透着股不知来处的哀伤。
(图片来自Pixabay网站)
远远地,就看见了“贝伦塔”的身影,比想象中要高大许多,虽名为“塔”,但其实是一座小型的碉堡,建于年到年之间,起初被用于港口的防御工作。
(图片来自Pixabay网站)
后来也被用于关押囚犯,据说,重刑犯会被关在最底层,每当涨潮的时候,他们便会被海水带去生命。
斗转星移,百年变迁,如今的贝伦塔,早已失去了其原本的作用,只是依旧守在特茹河的入海口出处,长久的静默。
(图片来自Pixabay网站)
初见它的模样,感觉就像是一座悬于海上的幻境城堡,“曼努埃尔风格”的建筑样式,仿佛把人带回了那故去的梦,那葡萄牙曾辉煌无限的大航海时代。
“曼努埃尔式(Manueline)风格”,产生于15世纪晚期到16世纪中期的葡萄牙,名称取自于当时的国王曼努埃尔一世。
精雕细琢的装饰,繁复的花纹,国王的标志,配上各式的海洋风格雕刻,与来自亚,非,欧和拉美的装饰元素相结合,最妙的是石缆绳的设计,多股缠绕在一起,尽展曾经葡萄牙海上霸主的地位与团结。
(图片来自Pixabay网站)
贝伦塔离岸边还有段距离,需通过一小段铁架桥步行上塔,内部古朴的风格陈设,防御性的窗口,放补给品的地窖,炮台等等的陈设,无一不显示着它曾经的战略作用。
顺着楼梯到达塔顶,大西洋的海风凛冽地吹来,目之所及皆壮阔波澜。
(图片来自Pixabay网站)
一只海鸥轻巧地落在栏杆上,望着大西洋的方向,风吹得羽毛卷起,它却依旧不为所动,它在想什么呢?是在回忆那大西洋上的惊涛骇浪,还是暴雨中的雷声阵阵,抑或者是它祖辈流传下的遥远传说。
(图片来自Pixabay网站)
茉莉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