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段文字,7位媒体人,虽然不可能“帮”你认识一个所谓真实的马云,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说了他们感受到的。圈里有句名言,“立场即真相”,你看到什么样的马云、什么样的阿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愿意看到什么样的马云、什么样的阿里。
以下是七位在过去10年里对阿里与马云有持续、做过近身采访的媒体人,他们此刻他们对马云想要表达的某种看法。
年,登上江湖盟主之前,马云最后的快意恩仇
用马云自己的话说,这一年(即从接受雅虎10亿美元投资,到接受采访的一年间),是“阿里巴巴创业以来最艰难的一年”。
我认为他的所指更多的是竞争环境,以及他所追求的梦想与环境的冲突。“群殴”,这是他的形容:阿里不但要面对和、慧聪等的口水战,还遭受着来自传统门户、腾讯的打压——当淘宝尝试向商家收费时,腾讯拍拍借机宣布免费三年,这直接导致淘宝放弃了收费,从而最终迫使淘宝走上退而求其次的广告模式。
总之,那一年,几乎所有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都站到了阿里巴巴的对立面,而他将这种转变主要归因于与雅虎的合作,该合作使阿里将自己的锋芒触及到搜索、新闻等领域。但是,从客观上来说,这一年也为阿里巴巴奠定了今天接近两千亿美元估值的帝国的基础。
这里的马云似乎并没有你今天认为的前瞻性,没错,他自己也认为阿里能有当时的格局,完全是对买卖过程的“糊里糊涂”的摸索所得,是对竞争的及时但有前瞻性的反应的结果,而非预先筹划,他认为那些能够预先筹划的通常都很难有好结果。和大多数企业家相比,马云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他很少谈具体产品和业务,而总是在谈未来,谈理想,谈价值观,谈全球格局。
年,马云说,“五年以后,如果阿里在全球还活着,要做到最好”,他基本做到了,尽管还面临一些局部挑战,比如假货和商家成本问题。他说,“教育、农业、环保,这三个是我要做的”,他基本都在做了。他也开始做一些当时认为不会做的,比如电影和游戏。也有当时努力想做的,至今也仍然没有做好,比如搜索——这是他引入雅虎的主要动机,也可能关系到阿里帝国的未来坚固程度。
他要将阿里巴巴带往何方?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可以从年的马云那里找到蛛丝马迹。“全世界最佳的商业模式是国家,国家的商业模式是全世界收税的。”他在那时说。
马云最让我难忘的
不管乐不乐意,马云戴上了这顶“中国首富”帽子,历史上,这顶帽子油光水滑,而且沉得要命,丁磊、陈天桥戴了一年就滑了,黄光裕更是……谁让他总留个光头。
那些当年一起拎着录音笔采访屌丝马云的媒体屌丝,居然也一下子身家千万或准千万了,因为他们在五六年前变成了阿里人。
当然,这些来自中国第一公关团队的朋友铁定一脸痛苦状,态度诚恳地开导价值观庸俗的亲们:改善生活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每次卖股票前都要四处求人借钱用来买股,发愁;还有那个税好可怕,真的好发愁……每一次,我都默默把这样的对话转给优酷的朋友,希望也让他们能开心一些。
所以,要问马云是不是好老板,是不是员工眼里的神?他妈的,当然是!把一家在很多年里被当做虾米的公司做成了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第三,外战弄残了eBay,内战把百度、腾讯挡在在电商圈外徘徊好几年,员工股票年年分,几年时间就在东厂、西厂培养出成百上千土壕群,想不把老板当神膜拜也难。
客户第一爽、员工第二爽、股东第三爽,阿里上市,三方面终于都爽到了。
年,我第一次跟马云打交道是因为写一篇华谊兄弟的稿件采访,当时马云个人投资了华谊兄弟,拿到马云号码后,我用座机拨通了马云手机,“我是中国企业家杂志……,想跟你聊聊王中军……”大概聊了10多分钟,马云那边的信号突然中断,因为主要的几个问题已经得到解答,所以我没有再打过去,而是开始准备写稿。过了20分钟,电话突然响了,马云打回来,“对不起,刚才在地下,信号断了……”又聊了几分钟,马云挂断了电话。做记者这些年采访过众多CEO,马云的这个电话就给我的印象最深,电话断掉能够主动打回来已属不易,更难的是,一个从未打过交道的记者打过来电话,他能够记住对方名字,再通过杂志社的总机转接分机……要知道当时的马云因为收购雅虎中国已经跻身中国互联网顶级大佬行列,这种诚恳和尊重对一名屌丝记者而言,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如沐春风”啊。
他有戏剧情怀
、年4月的时候,央视焦点访谈做了一期节目,节目名字叫《网购——想说爱你不容易》,内容却是围绕着淘宝的一个消费者购买到假货后的维权过程制作。
马云很激动,节目刚播出,就借着淘宝八周年的契机,从全国各地请了几十个记者到淘宝沟通。他一上场就又是出口成章:“打假是为了打假货,还是为了打淘宝?是为了打网购,还是为了打淘宝?淘宝没有往肉里加过瘦肉精,也没往牛奶里加过三聚氰胺。”
虽然央视节目做得很认真,但把网购和淘宝、淘宝和假货放在一起说,的确逻辑上没那么强。加上马云让淘宝官方准备了大量数据,说明淘宝在下架假货、消费者维权方面做的工作很扎实,也的确很有说服力。在场记者很多都觉得,指哪儿打哪儿的央视这回要吃瘪。
所以在媒体提问时,我就用了一个很有“英雄主义情怀”的开头:“马总,首先以个人身份向您致敬,为了您敢于以一介民营企业家的身份,向中国最大最垄断的媒体开炮……”,全场哄然。马云也哈哈大笑。
穿越者?
在我认识马云的时候,他还仅仅是一个挺成功的企业家。如果成功也分成十级的话,这个当口的他正在九点九级的槛上,而那会儿大概也就是六级成功。当时市面上只有一本叫《谁认识马云》的书在热卖,而今天据说每个月都会有一本关于他的新书推出市场。
但是屈指算算,也将近七八年的光景了。这期间淘宝慢慢做起来,然后突然有一天就变得很大很大,特别赚钱。这家公司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难以描摹,也正在经历越来越多的非难和磨砺。不过马云一直都没有变过。
除了第一次因为写作《淘宝网,倒立者赢》这本书,正儿八经地采访过马云之外,其他时候的见面再也没有过正式的采访。有时候会聊天,当然主要是他手舞足蹈地讲,我正襟危坐地听。有一次,他在飞机上编了一个关于太极的故事,兴冲冲地说给我听。在一个武侠的故事里,贯穿很多商业的逻辑和思考,非常有画面感的一个故事,他希望我能把它写出来,但是几年过去了,我始终没有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而华谊拍的那个电影,很显然也是令人失望的。
在我的眼里,他一直有点像彼得潘,做了一个关于未来的梦,然后慢慢地这个梦在变成现实。很多年前,彭蕾对我说过,“马云是负责在天上飞的,我们是负责在地上跑的。我们尽量跑得足够快,以免拉住他的脚步。”我问她,你们不怕他过于天马行空吗?她就微笑,说他总是对的。
当然不是,马云做错过很多事。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的错误都没有动摇根本,在大方向上,他准确得令人吃惊。关于这个问题,我倒是问过马云。记忆里他胡扯了一通直觉和一堆神秘主义的答案。对了,这位仁兄对于怪力乱神总是没有免疫力,所以近些年出名的僧道两界名人常常会和他扯上关系。外界常常因此苛求他,认为他不应该和这些人搅合在一起。我却觉得他因此而显得更有趣,人还不能有点爱好了?
或许因为我们这些年再没有过正经的谈话,所以我没办法再写出那些马云关于企业运作和商业思考的真知灼见的文章。但是几年前他说过的两句话,今天回想起来,格外记忆深刻。有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说企业要越做越小?他回答说,因为当你的梦想越来越大,企业就变得越来越小了。对话发生在五年前,我今天看到阿里的巨大版图,对比马云写给投资人的信,似乎有点相信了。
更早之前,我问了他一个很挫的问题,你希望未来的淘宝是什么样的?他说,我不知道它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希望它能变成一个怪物,一个超乎我想象的东西。
有朋友看了一些穿越小说,跑来跟我说,觉不觉得马云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利用经济手段,撬动了社会的改变?我觉得这是关于E.T.马云之外最有趣的解释:穿越者马云。
离马云越近,越不会把他当神
一定会有人以为,是阿里公关帮马云造神,怎么可能?在阿里人自己眼里,马云一点都不神:不神秘、不神经、不神奇、不神通、不神道。抛开身价和企业不谈,他就是一个特别特别普通的人,不装逼,没架子。随便举几个例子吧。
有一次,马云在阿里滨江园区(阿里B2B所在地)参加发布会,阿里的公关们都集中在一个临时会议室办公,发布会结束后我赖着没走,马云突然走进来聊天,没有空座位,他自己就顺手扯了个箱子坐上去了。
还有一次,马云在华星创业大厦参加发布会,临时被我逮到做个专访,马云的办公室也不在这里,公关也不知道,也没有人提前安排个办公室,他就近随手推开了一个办公室的门。(这是阿里高级副总裁戴珊的办公室。)一会戴珊回来了,马云抬头问你用吗,你要不用我在这聊会天。戴珊说你聊吧,就出去了。
离他越近,越不会把他当神,你若去问阿里的人,谁也没把他当神。或者看看马云的助理陈伟写的书,《这才是马云》和补充篇《这还是马云》,根本就没有一点神话的迹象。
马云最应该看的三本书
1.《波诺谈波诺》。著名公益人士及科技投资家波诺在这本书中说,“名人效应很愚蠢,但这是一种货币,你得充满智慧地使用它...”“我愿意被利用,这正是我做的交易。我会和任何人一起走出去,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但我不是个便宜的约会对象。我知道我正在被利用,而这一切都有个代价…”或许马云对这些文字会有共鸣。
2.《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客观主义女哲学家、格林斯潘的导师安·兰德为被质疑和诋毁的企业家辩护:“谁是道德论的最大受害者?是你们商人。你们的规模越大,在道德上你们就越糟糕。”马云看了肯定很受安慰:“财富创造者总是以一个爱人的激情、一个改革者的热情、一个圣人的奉献、一个受难者的忍耐致力于他的事业。他充满皱纹的前额和资产负债表是世人了解的唯一证据...”
他也会想一下兰德夫人的提议:如果商业由利他主义者经营,将会发生什么?特蕾莎修女做你的公司总裁,你们会生意兴隆吗?
3.《知性乃道德职责》。美国文学批评家莱昂内尔·特里林写的一本文集,是20世纪50年代纽约知识分子观念的缩影。马云会从中看到自己的成长影子:特里林年轻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属于那些充满知性的人群(马云没读过正经大学),相反,“我很依赖直觉;令我引以为荣的是,我具有那种所谓的敏锐素质”。他并不希望获得知性,因为这不是小说家必备的素质,小说家要求的“仅仅是善于识别行为和动机的敏锐目光和一颗敏感的心”。做互联网创业、建立生态系统也是这样。
名人效应、商人哲学、知性美德,是即将上演全球最大IPO、成为中国首富的马云应该拾级而上的三种境界。
会有多少人想要成为符号“马云”?
史蒂夫·乔布斯去世之后,《华尔街日报》发表过一篇《谁会成为下一个乔布斯》的文章。文中提到的人包括美国的马克·扎克伯格与杰夫·贝佐斯、日本的孙正义和中国大陆的互联网企业家马云。当时与今日,乔布斯都已成为公认的传奇。因此,无论是谁能被媒体称为下一个史蒂夫·乔布斯,理所当然都应被视为莫大的赞誉。这篇文章自然让不少人心里有些酸溜溜的,称马云就是会搞媒体关系。就像他当年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一样。
但是马云本人却在不止一个场合表达过,自己不要成为史蒂夫·乔布斯。他说乔布斯是个非常孤独,没有什么朋友的人。他不要成为乔布斯这样的人,他想花更多的时间和家人、朋友在一起。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谈到孙正义时说:孙正义这小子,你要想从他手里拿一点股份回来,比从雌老虎嘴里拔牙还要困难。
马云这个人一贯很会讲话,经常妙语连篇。《华尔街日报》说他雄辩无敌。比如在年淘宝商城修改规则引发风波之后的发布会上,他说:“有人说我们调高商城收费是为了拿这个钱去买下雅虎,还计算出一个数字,说是可以借此收到40亿人民币,但你们知道雅虎值多少钱么?现在是市值两百亿美元!我靠收这点钱,什么时候才能买下雅虎?”阿里巴巴开发布会之前,基本不会告诉记者马云是否会参加。从我个人来讲,如果知道马云会参加发布会并且讲话回答问题,我一定会去杭州听一下。
马云说他不想成为乔布斯,我不知道如果设身处地去想,会有多少人想要成为“马云”。反正我不想。从一些言论来看,马云也不想。他接受采访时说,“马云”只是一件袈裟,披上它就变成了“马云”。“马云”是一个符号,一个有人爱也有人恨而且恨之入骨的人。做这样一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要很好。我希望的是,马云不要被“马云”绑架了,那样会累死自己。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那儿好治疗白癜风什么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