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这家公司的转型升级之路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43.html

文/子玉

以历史的维度来看,战国的变法热潮其实也是现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趋势。

大家感觉在疫情的冲击下企业越来越难干,其实只是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

有创新意识的企业越来越感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许多已经切换到了主动求变的赛道。

华为适应新形势及时成立了煤矿、智慧公路、海关和港口、智能光伏、数据中心能源五大军团,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对,谁能在数字化转型上快人一步,谁就能在发展优势上强人一分。

对标历史,战国时代的变法也是同样的道理。

战国时代的主题是变法,每个国家其实都明白,落后不仅要挨打还要被别的强国吞灭,只有进行“转型升级”将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才有可能是笑到最后的那个。

天下处于“产业变革”的前夜,而有没有勇气变,如何变,能不能坚持下来,考验着七国每一位国君。

魏国通过变法一跃而成为战国的带头大哥,将旁边的秦国是换着姿势打。那些年,魏武卒是横行天下。

楚国用吴起变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可是,这两个国家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有将变法的成果持续下去,最后都逐渐走向了衰落。

对自己下手最狠的当属秦国。

秦国变法之前的局面是,国家一穷二白,文明程度极低,一直被中原的主流文化圈屏蔽,随时都有被其它六国吞并的风险。

可以说,没有任何资本支撑的秦国如果想逆风翻盘只有变法这一条路可走。

公元前年,秦国的权力棒交到了秦孝公的手里,他广发“招聘启事”招揽人才准备对秦国这台老机器进行“转型升级”。

为了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秦国,秦孝公给“招聘启事”里加了这么句话:谁能让秦国变得强大,我就将秦国最大的官给他做,还分给他土地。

给官、给股份,这样诱人的条件很快就吸引到了身在魏国的精英卫鞅来秦。

卫鞅用“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坚定了秦孝公的信心,秦孝公握着卫鞅的手说:“干吧,我就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有了公司领导的无条件支持事情就好办多了。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在秦国大地上展开。

商鞅变法出台的条例很多,但集中起来就是两点:“耕”和“战”。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官职升迁、经济利益都和这两方面挂钩。这样,阶层之间的流动性被打通了,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一盘水彻底被盘活了。

实现全面郡县制并且高度中央集权的秦国在“耕战”政策的助力下迅速强大,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秦国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坚持了变法的成果。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但他知道商鞅的那一套是好东西,所以秦国直到秦始皇当家时用的还是商鞅的那套模式。

一句话,将“创新”进行到底。

▲秦孝公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回头看看楚国,明明成果显著,但却随着楚悼亡的去世而返回了老路,白白将“创新”的成果扔了。

但还有个问题,有勇气“转型”是好事,能坚持下来更难能可贵,但如何避免不走弯路也考验着七国国君的智慧。

也就是说七国国君在主动求变的基础上要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

韩国和赵国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这两国虽然也鼓足勇气进行了变法,但是结果却和秦国差了一个天地之间的距离。

韩国变法的主题是“术”,也就是国君驾驭群臣的手段。

你看,一上手就偏离了航道。人家秦国抓的是实质性的东西,农业和军队这两样国家强大的必须项,韩国却玩起了谋略。

就比如,现在大家都开始玩数字化以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而你却还在电气化的时代转圈。

目标不一样,结果肯定不一样。

随着设计师申不害的离开,韩国“企业转型”的事彻底破产。

本来就处在四战之地,却在这次变法中跑错了路,白白错过了唯一自救的机会,最后只能被秦国吊打。

你看,别的国家面对秦国的灭国大战还都挣扎一下,韩国都懒得挣扎。没办法,实力不允许呀。

赵国呢,虽然后期也进行了所谓“胡服骑射”的变法,但还是和秦国不在一个层次上。

“胡服骑射”只是停留在军事层面,而秦国的变法是方方面面无所不涉及,包括政治结构、农业、经济、文化、人才通道等等。

赵国因为地理因素,和秦国一样是游牧民族与汉人聚居的模式。赵武灵王想通过服装上与游牧民族保持一致从而达到统战各方的目的,但这妥协的背后其实也是向文明低头。因为游牧民族的文明程度根本就没和汉人在一个段位上。

赵武灵王虽然维持了面子上各民族间的融合但还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那些游牧民族依然是部落制的存在,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根本不会向赵国提供税收、兵源上的助力。

赵国怎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反观秦国,商鞅通过变法将居住在秦国的所有人员全部纳入了户籍,并且规定,如果一家有两个男孩,成家后必须得分家,不然收两倍的税。

这样,国家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税收和兵源,而且整个国家形成一股合力,国君一声令下,整个国家就都跟着转起来。

而赵国呢,至灭亡前有些地方还是游离于庙堂之外。这样一盘散沙的模式怎么和高度集中的秦国相抗衡。

▲商鞅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再说农业。

农业在古代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制造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因为,农业发达了不仅国民能够吃饱肚子而且还能支撑战争,是实打实的东西。

所以,历代统治者才会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赵国呢,因为是交通枢纽,商业中心,银子挣到手软,所以就忽视了农业。

当时的邯郸几乎就是国际化大都市,各种时髦的东西都会先在那里流行起来,娱乐业更是领跑六国。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叫“资本泡沫”。看起来很有钱,很强大,实际上是外强中干。

“长平之战”就是最好的验证。

当前线缺粮时赵国问齐国借,可人家齐国不借。这个时候赵国才终于感受到了钱的坏处,这玩意再多也不能当饭吃呀。

你看秦国,因为重视农业所以粮食储备丰足,足以支撑灭国大战。而金银珠宝秦国从来都是大把的花,因为那玩意再多其实也不能当军粮。

还是秦国抓住了主要矛盾呀。

所以大家都认为如果“长平之战”赵国不临阵换将的话肯定不会败。

怎么可能?

赵国正是因为已经无法承受前线的开支才主动求战的,赵王将廉颇换成了赵括实际上也是其战术的调整,不打不行呀。

扒开面子看里子,秦国对赵国是有绝对的优势。而秦国的密码正是,全面“转型升级”,将“创新”进行到底。

而六国有秦国这么好的“作业”却没有及时去抄,韩国和秦国几乎就是同步变法的,但结果却差了一大截,最后只剩被秦国吞并。

▲长平之战中的秦军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再说一点最重要的。

商鞅变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培养了一个庞大的利益体,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能收获经济利益还能获得国家赐予的爵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那当然支持变法了。

也就是说,商鞅将自己的朋友搞得很多,敌人尽量压缩到最少,所以才能一条道走到底。

反观韩国,变法不仅没有让老百姓得到实打实的好处又得罪了整个官僚系统,大家都反对的东西你能成功?

王安石变法其实也一样,变法没有惠及大多数人所以才最终失败。

企业转型也一样,你要让占企业大多数的员工能感受到到实打实的好处,明白企业之所以转型升级是为了他们的前途及利益,那当然会大力支持了。

总之,秦国在“转型升级”这件事上确实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至于说秦国为什么会二世而亡,因素很多,最大的其实还是,商鞅当时通过变法建立的是一个战时的法治社会,而秦始皇和秦二世在统一的大形势下没有进一步“创新”继续开着旧车,所以才会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脚步呀。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unanhai.com/ldxw/10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