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www.ytysbz.com/m/常常被学弟学妹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大学毕业后,我该选择出国还是工作还是保研?”我并没有三条路都走过,所以并不能直观地进行比较,只能通过分享我出国的经历来给大家的选择做一个参考。当然,学习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样。但是,如果能对读到这篇分享的你有一点启发,于我而言就是额外的收获了。祝一切好运!提醒:文章比较长,但都是干货。
查尔斯河畔
课程篇学院里要完成硕士项目至少要完成32学分,按照4学分一门课算,相当于至少要选8门课,教育学院不是按学分收学费,原则上是选多少门课都可以,但考虑到课程难度,学院建议我们一学期上4门课,寒假时还可以再上一门课。每个项目会有一些核心必修课,也会允许学生跨选课。不仅是别的研究院,像肯尼迪政府学院、商学院的课可以选,本科生的通识课程也可以选。除了哈佛的课程,附近麻省理工大学和塔夫茨大学的课都可以选,给了学生充分的灵活性。但人气很高的学院或者课程,比如哈佛商学院的课,还是非常难选上。我很听话地选择了九门课程,其中有七门是学院自己的课,一门商学院的课和一门肯尼迪学院的课。第一门统计课的结课纪念,文字是“今年上课不选统计呀,要选就选S40”
统计课(AppliedDataAnalysis)两个学期我都各选了一门统计课。我之前在国内没有上过统计课,所以无法从自身经历比较,但根据小伙伴的说法,国内的统计课更多是告诉我们怎么做,而这边会更多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一周上两次课,一次助教上的习题课以及老师、助教答疑时间若干,平均每两周交一次大作业,挺花时间的课程。我从连高中时候学的标准差、正态分布什么的都记不得,到现在可以用统计软件和各种基本的模型分析数据,解释说明数据,看带表格数字的文章,其实是在学习另一种语言和思维模式。有两个突出感受,一是课程强调团队学习,每两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交一份作业、给一个成绩。两门课的老师都强调要当一位负责的好搭档,不然友谊的小船可能说翻就翻了,幸运的是我有一位好搭档,两门课我们都坐一条船。一起学习的好处在于要讨论知识,理科的东西常常给我一种“好像懂了”的假象,别人一追问就会知道懂的不彻底,而两个人一起讨论着做作业,相互补充知识点,做作业的速度是慢点,但能搞明白。另一个感受是强调对数据的解释说明,第二门进阶课的老师(是我导师,人挺帅的,上课前会放交响乐给你听的那种)强调,“这是一门写作课”,如何讲清楚数据及含义才是重点,第一门课也会要求我们为不同的读者解读数据,有的时候是隔壁老王叔叔,所有要说人话,不能用专业的语言,有的则是某统计杂志的读者,更需要严谨。其实建一个模型跑一个结果不难,解释清楚(尤其是跟没有专业背景的人)这些数据说明什么,能得出些什么结论,有什么更深层的意义,(俗称“讲人话”)这些才是更有意思,当然也更有挑战的。第二门课结课的时候,进行了一个非常书呆子气的仪式,每个人举着一根薯条(因为土豆是学习某模型的重要道具),跟着老师朗读了下面照片里的誓词,大意是我以后用Stata一定会点帮助之类的内部笑点。虽然弥漫着强烈的理科生自以为很搞笑其实很冷的幽默,但我还是哭了(迷之泪点)。谈判课
(BehavioralScienceofNegotiation)全名叫谈判的行为科学,但我觉得另一个名称也许更适合“讲价课”,要是我外婆英语好点,这门课绝对高分。也是每周两次课,一次讨论案例或阅读,一次讨论当周的实战,每周一次实战演练,课外要阅读,算上每周准备演练的时间,也是一门不轻松的课。哈佛里面关于谈判的课程有很多,肯尼迪学院里面都有好几门,我只上过这一个不算最热门的,所以还是缺少比较,只能单说这一门的感受。亮点也说两个吧,第一是实用的方法,教授不强调演讲的艺术或者口才的重要性,而是告诉我们对任何人都有帮助的谈判方法。总结起来方法大概是这样:前期的准备是最重要的,对对方了解得越到位越有利,同时准备好能够接受的最低价位,以及谈崩之后的第二选择。谈判期间尽量多的创造价值,把蛋糕做大。分配价值时根据双方的偏好进行,因此信息交换很重要,但也不能说太多把自己暴露处于弱势。把起步价定夸张一些,方便慢慢往中间靠,不经意地透露自己有别的好选择,实在谈不拢,切忌为了达成协议而接受不合理条件。这样一看,完全就是外婆买东西讲价的模式嘛,手帕标价10块,先喊4块再谈(较夸张的起步价),说要跟老板多介绍别的客户(创造价值),说颜色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样式(交换信息,也许对老板来说颜色更重要),说别家也有的卖(有别的选择)。当然除了基本方法还有一些别的话题,比如性别/性格与谈判,找工作时的谈判,亲密关系里的谈判等等,都听到了一些有意思的观点。第二个亮点是密集地演练,老师说道理大家都懂,关键是需要练习练习再练习。所以每周老师会我们准备一个案例,再把我们与另一名同学配对进行角色扮演,本质基本上是卖方和买方,不同角色会得到不同的信息,我们根据信息来准备。比如说我们扮演过拆迁队长和钉子户,酒店采购经理和咖啡店老板,工厂厂长和收购者,申请暑假实习的MBA学生和大公司经理,等等。除了个人赛,偶尔也会来一场团队赛,比如说我们模拟过国际石油产出国定价。有一次的团队赛还搞了几个星期,那次我们模拟的是工会代表和大型公司管理者,案例原型是美国历史上年Hormel食品公司工人大罢工,工会组织和公司代表谈判。每次演练结束后都必须跟对方坐下来讨论刚才的谈判过程,评价彼此的优缺点。我本不是那么擅长讲价,还要用英语跟班上不同风格的同学谈判,再加班上的同学都是老司机,对我来说挺有挑战的。自己有时态度过于强硬,有时又太软,起先几周每次演练前都会紧张,后来也慢慢习惯,算是进步。结课时老师送的手环,一面是她的邮箱地址,一面是她的名言,“凡事好商量”Everythingisnegotiable
教育政策分析研究
(EducationPolicyAnalysisandResearchinComparativePerspective)这是项目主任的课程,选这门课的基本都是我们专业的同学,比较常规,通过做阅读+课上讨论来学习教育政策分析研究方法。这门课的亮点是设计性思维(designthinking)的使用、课外项目的实践和校友的分享。整门课的目的是希望我们了解如何进行教育系统改革,以及如何进行教育政策分析。从什么是教育政策讲起,如何进行跨国教育政策比较,教育政策是如何制定的,如何评价一个教育系统,到具体的课程设置、学生评价测试体系、教师职业发展,宏观的教育系统改革,基本上涵盖了政策有关的话题。每个主题都会有案例,阅读量比较大,大概一周两百到三百页。课上也主要是学生发言的模式,讨论阅读里的观点以及案例。除了一周一次的大课,还配有博士生助教主持的小班讨论课,在两种课程模式里,老师都喜欢采用设计性思维,其实就是通过尝试解决问题来更好地理解问题。比如说,我们讲到教育系统的评价,老师就会让我们分成小组,先找到某个我们想评估的项目,然后自己设计评价方案,跟全班分享。再比如,我们讲到政策的制定涉及多方利益,老师就让我们进行角色扮演,有联合国、一线老师、家长、学生、教育专家、卖教材的公司、政府、当地酋长等等,按照自己角色的利益进行讨论。抽象成理论的话,这个过程是“找到问题”“理解问题”“寻找多种解决办法”“制定初步方案”“测试方案”。而我也惊叹于班上同学们给出的展示质量。其实往往这样的活动只给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除了小组讨论、得出统一结论,还得在大白纸上或者墙壁上准备展示图。但同学们不仅给出的方案思考全面,而且展示的方式还非常有创意,常常有各种生动的图画代替文字。第二个亮点课程外的实践是教授利用他的人脉,让我们以小组的形式,帮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做地区项目,最后的成果报告当成期末论文。不过我们小组稍微不同,是帮助剑桥当地一家公益机构做叙利亚难民的项目,而且时间投入较大,跟一份实习差不多,所以放在实习部分讲。第三个亮点是校友分享,也是教授邀请学姐学长到课堂与我们交流,有某个国家的教育部部长,也有公益组织负责人。他们的经历印证了教育学院的口号“学习改变世界”(learntochangetheworld,我一直觉得这个口号有至少两种解读,一是我们学习如何去改变世界,二是帮助他人学习,以此来改变世界。)本科时候的外教Roger也喜欢邀请学长学姐做分享,他总说要跟有过亲身经历、做过你想做的事情的人交流,我觉得是这个道理。不是说要如何模仿前辈的道路,而是通过他人的经历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生活。”上课的阅读材料之一PISA报告,该研究是把世界上多个国家的15岁学生拿来测试并统一排名,中国选的是上海地区的学生
设计课(AdvancedDesignStudio)
这门课的目标是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个教育类的网站。上课时讨论各种设计理论,助教每周单独开课教我们制作网页(HTML/CSS/JS)。我们小组设计的项目是帮助在约旦难民营(Za’atariCampinJordan)的叙利亚小朋友学英语。与小伙伴们合作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两点,一是团队靠谱的重要性,二是团队合作的力量大。第二堂课上,老师让各组和分班分享项目的初步设想,大家的项目都很有创意且可行性高,相比之下,我们的项目稍显空泛,许多关键性问题都没有考虑得很清楚,比如通过什么方式教难民营里的小朋友学习英语,难民营环境的特殊性我们足够了解吗,小朋友们的英语水平究竟怎么样等等。好在团队给力,我们参加各种跟难民问题有关的讲座、工作坊,联系在难民营里工作的志愿者,每周开组会交流各自任务的完成情况。就这样一点点地积累,我们慢慢了解生活在Za’atari难民营里的小朋友面对的是一个什么世界,也最终把我们项目确定为做类似“吉他英雄”的学英语词汇的小游戏。整个过程下来,收获很多,我们跟在约旦的志愿者们视频,跟在战地有九年心理辅导经验的博士生对话,下载了不少手机小游戏研究参考,每周讨论、交流各自所得。由做项目驱动的自主学习,效果不错。我所在的团队是我私心非常喜欢的一个学习小组,大家来自不同的项目、国家,擅长的方面各不相同,有专长绘画和音乐创作的,有细致冷静适合做技术的,有活泼热情创意满满的,最难得的是大家都是负责任的人,也愿意花心思学习,相互配合带来的团队协作幸福感非常高。一开始连我们自己都不太看好的项目,也最终被落实为一个具体的网页小游戏。而在期末的项目展示里,各组制作的网页专业精美,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展现出的对不同群体的关怀,有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设计的提醒小工具,有普及爱滋病检测点的网站,有让家长们分享有意思动图的平台等等。设计本就应该以人为本、以用户为核心,若能在设计的动机里加入对他人的关爱,那设计出的产品也是会让人觉得温暖的吧。我们的网站标志
创业实践课(EntrepreneurshipLab)
商学院MBA(工商管理硕士)的课程,主要任务是帮助波士顿当地的创业初期公司寻找到第一个客户。这些初创公司大多有技术,但还没有想清楚技术拿来干嘛,产品应该卖给谁、怎么卖,或是如何开拓新市场。我们需要帮忙进行细分市场分析、潜在客户调研和商业模式设计。换一句话就是帮公司确定头两百个产品要卖给谁,给可能要买产品的人打电话、做采访,了解客户的需求,帮公司设计赚钱的方式、具体定价等等,整个任务也是分小组完成。这门课让我收获最多的是遇见不同的人,一是哈佛商学院的同学,二是波士顿的创业者。当然课内学到的怎么做市场调研、设计商业模型等等所谓干货也很启发人,但鉴于我自身阅历还不够让我有那么深刻的体会,只能先学着记着,以后要用的时候再拿出来。班上的MBA同学——体现在细节处的专业性这是MBA项目第二年的实践课程,并非核心课,所以大多数人是抱着“搞定就好”的轻松面对态度。班上非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不多,共四十人的班,有两个麻省理工大学的学生,一个哈佛计算机系的博士和两个教育学院的研究生(包括我)。课程内容主要分三类:讨论案例(哈佛商学院标准配置)、创业嘉宾分享以及小组进展交流汇报。讨论案例的时候是大家比较积极的时候,因为发言次数和质量要算入成绩。由于不太熟悉商业领域里面的专业词汇(语言能力很重要啊),我最开始的时候有点跟不上节奏,但慢慢掌握套路之后发现,其实理解和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和会不会用专业词汇关系不大,于是也努力在班上争取越来越多地发言。各种商业名词,说实话听到“ROI”投资回报率的频率很高同学中我感触最多的是我组里的一位成员。她走的是根正苗红的传统道路,本科毕业于美国知名商学院,毕业后直接进了最有名的投资公司,工作了三年后来商学院读MBA。不过让我学习的倒不是她身上的光环,而是她展现出的专业性,而这些专业性完全体现在她工作和与人打交道的细节里。比如说,她写的邮件段落间间隔大,排版好看,表达简洁准确,还特别有礼貌。比如说她在向组员提出建议时,往往开头会先说“也许是我错过了你说的信息/也许我没有收到你的邮件/也许是我弄错了,但是你是不是没有……”。比如说她虽然客气但向来有话直说,直截也当地表达真实观点。比如说她做的电话采访笔记信息最完整,时间对象标注明白,格式调整得好,让人一目了然。比如说她的衣着妆容大方自然,看着舒服。我想这也许和她多年的正规训练有关,但即使在同一环境里,也有人做得好有人做不好,关键在个人,自己也可以从细节做起。也许我写邮件不会像她那样一次成型,但可以多读多改几次,用努力弥补。第二群人是波士顿的创业者。老师时不时地会邀请某公司的创始人来分享经历,有的时候甚至就是我们当周所读案例里的主角,读完案例再来对话当事人,效果挺好的。除了从嘉宾带来的不同项目里了解不同行业,我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不同的创业者风格。印象最深的是两位嘉宾。第一位是一个初次创业者,做在线咨询服务平台,给我们讲了他如何从剑桥小镇上的小店开始做市场调研,也讲了他如何说服业内大牛给他的公司当首席技术官——即使被拒绝两次,在得知大牛一家要到迪士尼游玩之后,他串通酒店在大牛一家的房间里摆惊喜礼物,最终感动对方(霸道总裁即视感)。看得出年轻人做事踏实又有热情。第二位嘉宾是位连续创业者,做医疗领域自动填表的软件开发。从他身上学到的是对市场的选择,规模要合适,不会太小而无利可图,也不会太大而无法垄断,而且要选能往上下游延伸的关键环节。当然能找准这样的市场,那也是他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以及有善于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上课地点,商学院创新中心
课外实践篇
在美国如何做公益?在之前提到过,我因为课程原因加入了剑桥当地的公益项目做学生顾问,该项目是为约旦难民营里13至18岁的叙利亚女孩组织课外活动。加入的时候项目才刚刚起步,学生顾问做的事情也比较基础,比如设计问卷调研女孩们的基本情况,家庭、教育背景、社交、学习偏好等等。比如设计适合女孩们参加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线上线下活动,众筹援助金,以及设计项目中、项目后的成果评估方案。我之前对公益的理解还仅限于本科期间的支教和给工友上课,在参与项目中,我多多少少体验到了在美国做公益的感觉。项目发起人在约旦实地调研时拍的照片,也是放在众筹网上的公开照片
大环境良好
这个项目的发起人并不是什么大型公益组织负责人,而是一位退休老爷爷,之前开过软件公司,跟教育学院有些渊缘于是认识了政策课的教授,自己有一家小型的公益机构,该机构主要是为不发达地区的小朋友提供平板电脑,而电脑里有已经安装好的学习资源,像是电子书和专业课程。针对叙利亚难民项目的所谓团队其实只有老爷爷和另外一位中东专业的本科生,两个人应该都是纯公益(不拿钱)的在做这个项目。项目办公地点在剑桥创新中心(CambridgeInnovationCenter)的免费办公室里,打印文件、打电话都不收费,还提供各种零食水果,这些环境上的支持使得筹到的钱能被全部用在项目里。而国外的众筹机制也比较成熟,我们使用的是GlobalGiving(全球支援)网站,信誉比较好,受捐赠者信任。于是,我就这样和之前在新闻里听到的人群产生联系。(有的时候想想觉得无奈,我差不多是从11年叙利亚开始动乱时就跟着BBC新闻了解情况,五年过去了,情况却没有好转。)授人以渔
其实项目的核心并不是为女孩们提供必要的课外活动物资,而是从成年的女性叙利亚难民里选拔并培养本土的项目导师,由叙利亚导师带领女孩们开展活动。这有点类似有的支教项目,除了给小朋友上课,更重要的是当地教师培训。培养本土导师,除了给女性增加收入外(难民营里的居民不被允许在约旦工作,所以公益组织提供的某些工作机会,比如翻译或向导,是居民合法收入来源之一),也是精神上的一种治愈战乱创伤方法,让她们觉得自己有能力有价值(英文的项目核心目标是empowerment)可以帮助别人。另外,本土导师也能更好地帮助小女孩们,因为从前期调查结果来看,有的女孩并不喜欢难民营里的约旦老师,他们不会说她们的语言,教学质量也不高。授人以渔,增强难民自身力量与价值,也许是长久之计。放在众筹网上的公开照片之一,项目的本土导师们在接受培训,右下角的女性是之前提到的学习中东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今年年初飞到约旦组织导师培训,我们学生顾问团队里也有几位组员于上个月前往约旦道阻且长
通过这个项目和网站设计课程接触到了一些帮助叙利亚难民的公益组织,也了解到在营地里有非常多的各方公益团队在做项目,但情况仍不容乐观。语言不通,资源有限,政策严格,团队能做的并不多。最开始刚到Za’atari难民营的时候,叙利亚人觉得这只是暂时的状态,但这一个“暂时”就已经过去了五年,且仍没有停止的苗头。在跟教育心理学博士对话时,她说对在难民营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教育机会,而是失去生活的希望,他们连出入难民营都需要开证明,人身自由受限,如何要求他们畅想未来。有的时候也会想,我做这些事情意义又在哪里,不去难民营当志愿者,不在非营利性机构工作,仅仅只是表面地了解他们所面对的困境就能够有所帮助了吗?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听新闻也好,参与活动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