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20/6341411.html
第一天上班,通常会有一堆介绍,告诉你厕所在哪里,告诉你原珠笔到哪儿去领,告诉你茶水间哪些东西是畅吃畅喝的;当然,还会有一些公司背景和企业文化的介绍和说明。如果你运气够好的话,湊巧会听到一些上级下级的八卦,当然,也有可能是运气够坏的话,才能听到。
我进办公室的第一天,我们的办公室主管给我做“入职介绍”,她的第一句话是:“美国是个农业国……”。
为什么我的入职介绍是这么一句话?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重点是那句话我要在二十多年后才明白过来,要等到我十八年后离开了那个办公室,还要再过上几年才明白过来。
一直要等到美国和中国起贸易冲突,才知道原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而美国则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些农产品最大多数的是玉米和大豆,不仅是粮食和饲料,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工业原料,所以不是一句“勒紧裤腰带”就能解决问题的。
还记得,在办公室主管介绍完了“美国是个农业国”后,我问她中国算是个什么国,她说“那当然是现代化工业强国啦!”
中国也是农业国,或者说也曾经是,而且还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大家都知道,北面南米,也就是说中国的北方以小麦为主,而南方则是稻米,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国文化中,到底是小麦唱主角还是稻米来得重要呢?我想,光从中国字来看,“米”远比“麦”来得重要,如今的常用字中,“麦”字旁的只剩下一个“麸”字了,麸子是麦子的外皮,常用词有“麸质”,现在美国流行“glutenfree”的食物,就是不含麸质的,据说是因为有很多人麸质过敏,我也搞不懂为什么农业大国还有那么多人连这玩意都会过敏。
麦的繁体字是“麥”,大家记住怎么写。“麥”字旁的常用字,大陆繁体字有“麥”、“麯”和“麩”,台湾正体字有“麵”、“麴”和“麩”,连“麥”字在内,总共四个常用字,“麩”就是前面说过的“麸”字,上海人喜歡的「烤麸」,繁体对应为「烤麩」,另外还有“麴”和“麵”的两个繁(正)体。
“麯”或者“麴”,简体字是“曲”,“酒曲”的“曲”,是蒸熟的麦子或白米发酵后再晒干的产物,可以用来酿酒。这个字,在大陆系统的繁体字写作“麯”,而在臺灣正体系统中写作“麴”,用到这个字的还有“红麴”,也就是“红麴米”,磨成粉则是“红麴粉”,其它还有“大麴、小麴、饼麴、、米麴、麦麴、麸麴、黑麴、黄麴、豆麴”等,反正记住,与酒有关与发酵有关的“曲”字,写成正体就是“麴”字;所以“洋河大曲”的正字应该是“洋河大麴”。不接受抬杠,“曲水流觞”的确也和酒有关,但依然是“曲”,那是“弯曲”的意思。有朋友会问,为什么同样是麦子或白米制成的“曲”,要用“麥”字旁呢?其实用“米”字旁也行,“粬”与“麴”字相通,不过大家不要乱写,也不能想当然,“粷”字没有“麴”的义项,仅仅指“粉末”的意思。
“面”字有一个义项,就是粉末,大家要记住“白面”指的是“海洛因粉末”或者“毒品粉末”,同样的还有“药面”、“辣椒面”等。
“面”是个“一对多”的简体字,这是从简体系统转写到繁体特有的一个现象,也是转写中最难也最有趣的事。一个简体字,通常对应一个繁体字,这些字占了所有简体字的百分之九十多,但就有那么不到一百个字,让整件事有趣了起来,充满了陷阱与挑战,也是那种只会在手机上拼音输入繁体辈的最好的照妖镜,学习“写”繁体字要脚踏实地,一不小心就会露馅的。
“面”就是这么个字,在与粮食有关的时候,它有一个“麥”字旁的繁体字,写作“麵”,左下角在大陆写作“夕”是个左右结构,而在台湾则写作“攵”,左边的最后一笔是个长捺,衬在“面”字的下面。
辣椒的粉末写作“辣椒面”,因为辣椒只是调料而非粮食,若是写作了“辣椒麵”,则是指“加了辣椒的面条”,应该是说面条汤里加了辣椒,而不是面粉中加了辣椒的面条。不接受抬杠,你要是问我为什么“菠菜麵”、“南瓜麵”是指面粉中加了菠菜或南瓜的面条,而“辣椒麵”的辣椒只能加在汤里,我没法从语言学上回答你,但我想说这就是公序良俗的用字法了。
与粮食有关的,就是“麵”,所以“麵條(条)”、“麵糰(团)”、“麵餅(饼)”、“麵粉”什么的都是“麵”字,这里你看到了其它几个繁体字,暂时不用去管它,以后你会学会的。当“麵”字在词尾时,十有八九是指“麵條(条)”,著名的有“三蝦(虾)蟹黃(黄)麵”和“陽(阳)春麵”,如果这两样东西同时出现在一家面馆里,我建议你不要在那儿吃,那儿的老板不是骗子就是傻子,不管哪个“子”,都做不出好面来。
前面说到过“面”有一个“粉末”的义项,那么“磨成细末的“黄豆”或“玉米”该叫“黄豆面”“玉米面”还是“黄豆麵”“玉米麵”呢?说实话,我没有搞懂,我查了几十部字典词典辞典,都没找到答案,所以我暂时建议回避这个词,改用“黄豆粉”“玉米粉”来代替。
当“面”指“面孔”或者“表面”时,依然用“面”字,我写这本书并不打算讨论简体繁体的好坏对错,但每每想到好好的TVB字幕“我下麵給(给)你吃”到了大陆就变了味,也不禁要唏嘘一下。“麵餅(饼)”倒过来是“餅麵”,多半指“有饼有面(条)”,要是“餅(饼)面”的话,说的是饼的表面,“餅面上有芝蔴”或者“餅面上有道大裂痕”。
“面”,有一个异体字,写作“麪”,其是这个字比“麪”还要老还要正宗,但是两岸都怕大家搞不清“丏”与“丐”的区别,不约而同地审定了“麵”字为繁体或正体,我记得香港依然是用“麪”字的。
关于“麦”的常用字就说完了,我们来聊“米”,米字旁的常用字有“米粉粒粗粟粥粱粳粤粹粽精糊糕糖糠糜粪糢糟糙粮糯籽粑粘粕粿娄”,那可比“麥”字旁的多了不少。这些字中,有三个字有繁体字,分别是“粪”对应于“糞”,“粮”对应于“糧”,而“娄”则对应于“婁”。《三笑》里有位人物,划船的渔民,唐伯虎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米田共”,说的就是“糞(粪)”字,变成简体字后,现在的年轻人听不出其中的梗了。“糧(粮)”字挺好记的,“量”是“粮”的声旁,硬记就是了。
还有一个“娄”字,“娄”同时是个偏旁,所以出现“娄”的时候,你要先转写成“數”,比如“数”写成“數”,“楼”写成“樓”,至于“镂”字,“钅”字旁也要变化,不过你可以暂时写作“(钅婁)”,这是个错别字,但我希望你先养成一个见简体换繁体的习惯,若有例外我会指出的。
“娄”会出现在汉字的许多位置,除了左边和右边,还可以出现在下面,所以“篓”要写成“簍”,也会出现在半包围结构里,所以“屡”要写成“屢”,眼睛看花了?“屡教不改”的“屡”字呀!
前要说到的那些“米字旁”的字,还有两个字没说,它们也应该是常用字,但只能算是过去的常用字,就是“籴”和“粜”,前一个读“迪”而后一个念“跳”,聪明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分别是买进和卖出粮食,这两个字有繁体字,分别是“糴”和“糶”,最好记住它们,记不住也没关系,估计手写时用到的机会也不多,现在没人用这两个字了。
说到米,上海人至少知道三种米——籼米、粳米和糯米,上海人把粳米叫做“大米”,而籼米则称为“洋籼米”,不是“小米”哦!在写繁体字的时候,要注意,“籼”字是沒有繁体字的,或者说在台湾是没有“籼”字的,取而代之的是“秈”字,是“禾”字旁而非“米”字旁,大家要牢牢地记住。既然说到了台湾,顺便说一句,籼米在台湾俗称“再来米”或“在来米”,而粳米的名种则有“蓬莱米”,一般直接用来指代粳米。
最后要说的是,麦字旁的常用字少,并不表示麦不重要,一来有很多麦字旁的字现在不用了,二来还有一些其实在禾字旁里,我们以后会说到的。
正式的课程从今天开始,大家有意见或建议,请提出来。
划重点:
“麦”的繁体字是“麥”。
所有出现在左边的“麦”只要改写成“麥”即成繁体。
只要会写“麩”、“麵”、“麴”三个字就可以混日子了。
“籼”的繁体是“秈”。
“麪”字认识就可以,不用记得怎么写。
“麯”字认识就可以,不用记得怎么写,其实你也忘不了怎么写。
“面”与“麵”的区别。
“粪”的繁体是“糞”。
“粮”的繁体是“糧”。
“娄”的繁体是“婁”,所有出现“娄”的地方,先写成“婁”。
“籴”“粜”的繁体字分别是“糴”和“糶”。
附:
五南字典的麥字旁:麦麧麩麮麰麴麵麷
五南字典的米字旁:米籽籺籸籹粉粄粑粊粗粒粔粘粕粟粥粢粤粱粳粲粹粽精粻粿粼粺糊糅糈糌糕糖糒糔糗糢糠糟糙糜糞糁糧糬糪糯糰糲糴糱糶糷
我能找到的所有打得出的麥字旁:麥麵?麧??麨麩麫????麬麭麮?麯麰???麱麲?????麳麴??????麶???麷
我能找到的所有打得出的米字旁:米籴籵籶娄籺类籼籽籾籿籷籸籹粀粁粂粊粌粍粎粏粃粄粅粆粇粈粉粐粑粚粛粜粝粒粓粔粕粖粗粘粙粣粞粟粠粡粢粤粥粦妆粨粩粫粬粭粮粯粰粱粲粳粴粤糀粶粷粸粹粺粻粼粽精粿糁糂糃糄糅糆糇糈糉糊糋糌糍糎糏糐糑糒糓糔糕糖糗糘?糨糙糚糛糜糁粪糟糠糡糢糨糣糤糥糦粮糩糪糫糬糭糮糯糰粝糱糳糴糵??糶?糷
写作不易,打点赏吧
梅玺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