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工资,花60多万在深山里造三

乡村“别墅”

ChildrensParadise

鼓楼旁,在众多高低不齐、颜色陈旧的木房中间,有一个鲜艳的房子格外显眼。

只见一堵白墙上面“站”着一个由杉木做的“木盒子”,盒子周围开了一些小窗,盒子下面是全玻璃窗,顶部盖着小青瓦,开了一个三角形的天窗。

在“木盒子”下,一群孩子争先恐后跑上阶梯,进入玄关,迅速跑到三楼,往秋千、书架、台阶这些地方跑去,翻书、嬉闹,充满好奇地这里看看,那里看看。

一个孩子荡了一会儿秋千,自觉地跳下来,让另一个孩子坐上去。听到一个穿着侗族服饰的女人的召唤,这群孩子赶紧集中坐到阶梯那里,随后跟着这个女人唱起了歌。

这里是乡村教师杨慧新建的“别墅”,也是学生们的室内“游乐场”。

杨慧的“别墅”位于贵州黔东南的榕江县归柳村,是一个仍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村寨。

全村除了有少量的苗族外,其余全是侗族,因民风民俗、建筑等方面都保存较完好,至今仍是“中国传统村落”之一。

杨慧出生在榕江县栽麻镇,是土生土长的侗族人。来到归柳村,是不得已,也是缘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归柳村新加了一个女童班,是专门为未上学的女孩子开设的,需要找一个既会说侗话又会说汉话的女老师。在当时,要找这样的老师并不容易。

由于家里有七姊妹,经济较困难,排行第二的杨慧想帮助父母扛起家里的重任,刚上高中就执意不读了。

于是在初中同学的介绍下,她来到归柳村当起了侗汉双语老师。此时的杨慧20岁,一个月的工资54块钱。

一开始她的母亲并不同意她去,因为从镇上去归柳村要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更怕她以后就嫁去那里了。

母亲的话一语成谶,几年后杨慧与那位初中同学结为夫妻,成了归柳村人。

在归柳村教了十多年书,她不仅侗话说得好,侗文也写得很好。

年,世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贵州大学研究所在榕江县成立了榕江侗汉双语办,杨慧受邀参与侗语文教材的编写,以及给侗族村寨做一些成人侗文培训,她认为这是推广侗文很好的机会,便离开学校,全家人搬去了县城。

年后,杨慧开始负责收集、记录各地的一些侗歌、侗戏,同时兼侗文的翻译、矫正等工作。一直到年榕江的研究基地解散,她才找了其他工作,都跟侗族文化的传承有关。

后来为了让侗族文化更好地传播,杨慧在年又回到归柳村教书,除了教数学以外,还负责音乐、绘画等其他科目,因为没有编制,每月工资只有两千多块。

归柳村的老房子因常年未住已破败不堪。他丈夫在县城工作,女儿已出嫁,儿子还在上大学,杨慧就住在学校十平米的宿舍里。

归柳村乡土气息浓厚,侗族文化也保存较好,每到寒暑假期间,就有各地的老师或者家长带着学生来这里做相关研究或者体验风土人情。杨慧是领队,负责介绍相关侗族文化和接待,久而久之,住房问题成了一件困扰她的事。后来她想,干脆把老家的房子拆了,建一个两层的砖房。

说来也巧,当时有一个建筑师在黔东南这边做一些乡村房屋设计的项目,她感觉设计得都非常漂亮,或许可以找他帮忙。

于是她通过一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unanhai.com/ldmj/98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