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www.wxlianghong.com/
对印度这一仗,中方并不想打。年9月中旬,毛泽东在一次谈话时曾说:“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搞我们。”
当时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中国的战略重点都是东部而不是西部,主要是应对美、台的威胁,无意在西部与印度直接碰撞。
但狂妄自大的印度逼得我军不得不出手。面对印度军队的侵略行径,中共中央决定实施自卫反击作战。
年10月至11月间,中国和印度之间因边界问题展开的这场军事较量,以中国的绝对胜利而告终。本以为双方势均力敌,不料伤亡竟是一比四。
战后中国主将张国华笑了。他说:“这样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面对如此辉煌的胜利,除了印度宝莱坞,没有任何人会提出质疑。
本期节目为您讲述:《温故:中印边界战争回眸(二)》。
“藏字部队”的诞生
进入年,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局势越发紧张起来。毛泽东提出了二十字方针:“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这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开始改变单纯依靠外交努力的做法。
根据这一指示,我军在印军各个据点对面也建立了哨所,通过不开火的对峙遏制印军入侵。印方见我军不开火,觉得我方不足为惧,继续深入设点,处处挑衅我军。
5月22日,周恩来在总参关于加强中印边界斗争方案上批示:“对中印边界可能的武装挑衅,要作充分准备,并且要在六月底前准备好。”“现在最重要的准备是粮食、弹药、车辆、油料和通信装备,已要总参、总后和三机部加以全盘考虑。”
这说明,中国的高层决策者已经着手在为最坏的情况作准备。
6月,印军在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截至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了多个据点。最近的据点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设置到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
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雷英夫到西段边境勘察。他在报告中指出:不打,已经无法阻止印军的入侵。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进入战备状态,成立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和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作为东段和西段作战的指挥机构,分别由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和第54军副军长何家产负责。
其中,西藏军区前进指挥所代号“藏字部队”,司令员柴洪泉,政委阴法唐,统一指挥原18军三个团的野战兵力:团、团和团,总兵力约人。
张国华,年10月出生在江西永新,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过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在八路军师、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任军政要职。
新中国成立后,他奉命率领第18军进军西藏。年10月后,张国华就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兼中共西藏工委书记和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第二副主任、工委第一、二书记。
张国华的18军,曾在解放战争期间与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的整11师和师有过血战。18军虽没参加 ,但年还跟藏军会战昌都,年“平叛”,一直打到了年底。
可以说,它是一支打仗年头最长的部队。
“是可忍孰不可忍”
同时,中国也没有放弃外交努力。
年7月23日,周恩来起草中央致陈毅并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代表团电,指示陈毅利用日内瓦会议的机会,约见参会的印度国防部长梅农,重申中国政府的立场,“中印边界问题,只能由中印双方直接会谈来解决问题。”
但梅农回国后,印度并没有对中国的善意作出回应。
9月16日,中国政府照会印度外交部:“如果印度一意孤行,必须对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负责。”
印度仍将这一警告视为中国在虚张声势,不予理睬。尼赫鲁甚至对亲信说:中国对印度的政策是“只叫不咬”,印军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前推进。
9月21日,印军首先向中国边防部队开火,打死打伤中国边防战士多人,制造了“扯冬事件”。
中国向印度提出了严重抗议。《人民日报》于次日发表了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论,指出:“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
10月2日,尼赫鲁在新德里声称: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
随着尼赫鲁的发言,印度开始积极备战。
10月5日,印度向边境地区集结兵力,组建了专门对付中国的第4军,部署了1.6万余人的兵力,还赋予第4军自由发动有限战争的权力;在西段,印军部署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干配属分队共余人。
10月5日,周恩来在总参获悉的关于印度政府已决心向中国发起攻势的情报上批示:“印军如在东段动手,我们除给予迎头痛击外,西段也可以同时歼灭其若干据点。”他命令总参谋长罗瑞卿加速进行部署。
这个时候,中国的决策者们已经决心在边界全线发起一场自卫反击作战,只是在积极部署、等待时机而已。
“来而不往非礼也”
边境危机发生时,18军部队真正进到拉萨及其以南地区的兵力只有2个团,大部分兵力在18军后方司令部的指挥下修公路、建机场,保障前面的部队。可无数战例表明,我军的战时机动能力有目共睹。
当时,张国华抱病参加中央七千人大会后,也正在北京治疗休养,受到了毛泽东的紧急召见。毛泽东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泽东强调,我军没有同印军作战的经验,切不可麻痹大意,要精心部署。
中央同意了总参谋部和西藏军区共同拟定的反击作战计划,同意反击作战的时间为10月20日。为使我军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中央给自卫反击作战规定了四条原则:一是我军打到喜马拉雅山下就停下来;二是主动撤到实际控制线以北;三是主动交换俘虏;四是主动交还武器枪支。
中央的决心定下之后,张国华准备飞临前线。出发前,中央又一次召见他。
总书记邓小平问张国华:“粮食够不够?”
张国华回答:“光军区生产的粮食还有两亿多斤。”
总参谋长罗瑞卿问:“你有没有把握?”
张国华爽快地答道:“有。”
“根据呢?”
张国华回答:“我们面对的敌人,虽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们长期没有打仗,我们却刚刚平叛;他们未到过高山,我们却常住高山……”
就在此时,中印边境的局势再度升级。
年10月8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进攻我军各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伤我边防干部战士47人。
10月12日,尼赫鲁公然宣称,要把中国军队从克节朗地区“清除掉”。
10月14日,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叫嚣:“我们将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一定要把中国人赶出去。”
10月13日,张国华返回拉萨,传达了北京指示。藏字部队分别从林芝、拉萨、曲水等地开拔,向克节朗前线集结。
10月14日,张国华抵达了山南的麻麻,立即组建成立了新的军区前指。张国华任司令员,邓少东、陈明义、赵文进任副司令员,吕义山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藏字部队以相当于一个师的单位投入作战。
10月17日,印军在东线和西线同时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
同一天,北京下达《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
18日,印度国防部官员宣称,他们取得了“拿破仑式独一无二的胜利”。
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对中印边界危机进行最后决策。
乔冠华和雷英夫报告了中印边境冲突情况和各方面的反应。周恩来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
会议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
毛泽东指出:
“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愈演愈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
“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这段话明确了这场战争的目的,同时也明确了这是一场有限的、局部的战争,要将危机限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
至此,中国高层处理中印边界危机的决策过程以最终作出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决定而告一段落。
首战目标:围歼王牌旅
战前,印军在东段和西段的兵力为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约人。
我军投入作战的部队有:西藏边防部队4个多团、新疆边防部队1个多团和昌都、林芝、山南分区的部队,总兵力2万多人,与印军相当。
我军在首战的克节朗方向集中了优势兵力,在其他方向则实施佯攻,以牵制当面之敌。
首战胜败得失,关乎国威军威。总的作战指导思想很明确:“务求初战必胜”,核心在于“打狠打痛”、“全歼速决”。
中央军委各位将帅对这场边界战争相当审慎,发出了“慎重初战”的指示。毕竟中国和印度打仗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印军实力怎样,谁也没底。估计没有国民党的主力强,但也不能估计过低,最好死猫当老虎打。
军委的意见是,初战只打沙则一个点,围歼敌人一个营,这是个很保险的作战方案。
但作为长年驻守西藏的沙场悍将,张国华并不这样想。他认为吃掉一个营,不痛不痒,要打就要把克节朗的印军第7旅连锅端!
克节朗位于中印边界东段西藏以南地区,山峰比高米以上,海拔米左右,森林密布,气候恶劣,人烟稀少,驻扎有印军第7旅、炮兵第4旅2个步兵营,共余人。
印军第7旅原属英国殖民军队,曾在二战中于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与德、日、意三国军队作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
张国华说,一般说来应该先打弱的,但我们受地形限制,不如先打强的。吃掉主力,敌人就乱了,容易各个击破。
前指的其他将官认为,仗既然打大了,战役发动的时间就要推迟两天,好让部队作更充分的准备。
阴法唐表示反对。他说我军一万多人已进入阵地,不动烟火,再隐蔽两天,容易暴露作战意图。
张国华决定:不能再推迟,要敌人还没穿裤子就当俘虏!
两种方案均电告军委。
多数人认为张国华是“冒险主义”,毛泽东却一言九鼎:“他是前线指挥,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张国华得到尚方宝剑,立即下了军令:要打得好,打得狠,打得快,速战速决,务求全歼!
初战克节朗
年10月20日早上7点30分,张国华下达命令,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在东段率先打响。我军的炮火铺天盖地地向克节朗地区的印军阵地猛烈倾泻,实施了15分钟的火力急袭。
7点45分,地面部队发起冲击。西藏边防部队约1万多兵力向东西长达21公里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发起了进攻,分多路向纵深快速穿插。
9点30分,印军的第一个据点被攻下,被俘虏的印度兵果然还穿着睡衣。
根据印军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的布势特点,我军贯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以3至4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对印军第7旅采取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法。
右翼主攻部队在枪等、卡龙之间强渡冰冷刺骨的克节朗河,迅速清除了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等据点的入侵印军;左翼助攻部队,同时向沙则、仲昆枪、克宁乃桥的印军实行反击。
反击作战部队克服高山、峡谷、密林等天然障碍,攻克了印军在克节朗地区的重要据点。到晚上8点多,克节朗战役即告结束。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
根据军区前指的作战部署,藏字部队团担任主要突击任务,首先攻歼枪等和卡龙的印军,尔后攻歼扯冬和绒不丢的印军,最后再向色兄朗沟发展进攻,聚歼入侵该地的印军。团团长刘广桐根据任务、地形和敌情,决心以第1营执行攻歼卡龙地区印军的任务。
卡龙是一块林间牧场,位于克节朗河南岸,东南方约0米处为绒不丢牧场,正东方约米处为扯冬牧场。这里背山面水,地势南高北低,周围多是松杉密林,有一条乡村道路横贯其间,连接东面的扯冬和西面的枪等。
入侵该地的印军为拉加普特联队第2营指挥所带第4连,共余人,加强81迫击炮4门,重机枪2挺。其据点位于卡龙牧场西北侧,构筑有土木质地堡64个,由交通壕和堑壕相连接,整个印军防御阵地正面宽约米,纵深长约米。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10月20日7点42分,团1营2连进至卡龙西南侧,随即按预定部署发起进攻。在连的火力掩护下,2排长帅全兴率领5班和6班仅仅用了3分钟时间就突破了印军阵地前沿。突破之后,两个班交替掩护、逐段跃进,直插印军的地堡群。
6班长阳廷安高呼“为祖国争光”、“立功的时候到了”,鼓动全班向敌人进攻。5班和6班互相配合,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连续打下印军18个地堡,自身无一伤亡。
但在冲击过程中,6班长阳廷安跨过一棵横在地上的大树后,中弹牺牲。战士徐瑞清在向地堡投出一枚手榴弹之后,也中弹牺牲在班长身边。
这时,第二班长颜瑞成和战士何德中从右侧攻击,一路上连续端掉了2个地堡。当他们向一个大地堡冲击时,何德中被子弹击中牺牲,颜瑞成只身战斗。腿部负了重伤,他就爬着前进,开枪投弹,直至牺牲在大地堡的入口处。
副班长曾祥智指挥杨秀洲、李世明和刘汉彬,在连、排火力支援下,连续敲掉了7个地堡,逼近了印军营指挥所的西北侧。
一发炮弹爆炸后,曾祥智被炸起的碎石击中头部,负了重伤。他虽然说不出话来,但仍用手势指引着进攻方向。曾祥智牺牲后,团员杨秀洲主动接替指挥。他和李世明在攻打印军营指挥所前的大地堡时,遭到敌人交叉火力射击,相继光荣牺牲。
6班全班8个人最后只剩下了新战士刘汉彬。他拿起班长阳廷安的冲锋枪和手榴弹,加入到5班的战斗行列中,和战友一起扫除了最后5个地堡。
在5班的协同下,6班在战斗中攻克印军地堡27个,歼敌55人,缴获火炮2门、火箭筒2具、各种枪59支,并一直攻入印方纵深,为驱逐入侵卡龙的印军第7旅创造了条件。
为了表彰6班的突出战绩和重大贡献,年3月,国防部授予步兵第团2连6班“阳廷安班”荣誉称号。
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班长阳廷安烈士被追记一等功,其余战士也分别记功。
据如今的解放军第13集团军师师史记载,战斗中,阳廷安曾对身旁的战士喊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打进去!”阳廷安牺牲后,6班战士高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班长报仇”的口号,奋力冲锋杀敌。
战后,张国华赴京汇报时说道,战胜敌人,“我们的战士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毛泽东对此给予肯定。他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一口号从此传遍全军。
越过“麦克马洪线”剑指达旺
年10月22日,中国国防部宣告:我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约束。23日,我山南地区部队歼灭棒山口之敌一部,占领棒山口。接着我军兵分五路,齐头并进,乘胜追击,直取达旺。
25日,几支反击部队相继进占达旺。尔后,其中一部继续向南推进到达旺河北岸,克节朗—达旺战役宣告结束。
此战全歼印军第7旅,俘虏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在事实上否认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张国华发着高烧,头痛得要裂开似的,依然带着指挥部抵前指挥。
在一个冰峰山口,因山高路险,连骡马也无法通过,警卫排的战士要用担架将发着高烧的张国华司令抬过冰峰山口,却被张国华一口拒绝。他说,“成何体统!这是在打仗,让战士看到了会有什么影响!”
警卫战士不得不搀扶着他边走边指挥。
军事首长亲临战地,加上这时火线上出了个战斗英雄谢道银。
团2连攻打卡龙印军营部时,9班班长谢道银用炸药包炸开敌营指挥所大地堡,身负重伤,为全连活捉印军营长瑞克中校以下51人、击毙人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班、排、连逐级上报,到张国华批准记功嘉奖,仅用了30分钟——全军士气大振!
10月23日,中央致电称赞:“作战部队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作战,干脆地歼灭了敌人。”前指刚刚收到这一电文,还没来得及转发,又收到中央收回该电的通知。张国华心头一紧:出什么事了?
等他收到第二封电报时,心中的疑团才渐渐解开。后一封电报只比前一封电报多了两句话:一句是“捷报频传”,另一句是颇带感情色彩的“中央、军委极为高兴”。
为什么收回上封电报呢?张国华琢磨:看这口气,很像是毛主席亲自加的两句话。
在克节朗战役打响的同时,东段昌都、林芝、山南军分区部队也分别实施反击,清除了嘎灵公、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地的印军据点,逼近瓦弄。
在西段地区,新疆边防部队也于20日早上8点25分对入侵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发起反击。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位于中印边界西段新疆阿克赛钦西部,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高寒缺氧,荒无人烟。
印军第旅5个营约人分散配置在这一地区公里正面的77个据点内,其中余人分布在侵入中国境内的43个据点内。
我边防部队采用拔点攻坚的战法,就地围歼,清除了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西大沟以北河尾滩、天文点两防区内的印军,给印军第旅第14营以沉重打击。
21日,西线新疆边防部队乘胜扩张战果。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高地、绝拉沟、野营地拔点攻坚战斗中,我军四战四捷,至23日,全部扫除了班公湖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印军据点;随即奉命挥戈南下阿里,转战巴里加斯。
巴里加斯位于西藏阿里噶尔县西北,距传统习惯线18公里,地处狮泉河河谷,河谷宽至米,两侧为高山。印军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7营入侵该地,建立据点6处。
受领任务的部队不顾几天几夜连续作战的疲劳,挥师南下。
转移中,部队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夜以继日地连续行军0里,有的分队两次徒涉齐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尔河。
工兵分队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桥,保证部队开进。
部队吃不上熟饭,喝不上开水,就吃冰雪,啃干粮,忍饥耐寒,于26日赶到甲岗—狮泉河一带集结;尔后分兵两路:右翼迂回印军侧后,左翼沿狮泉河谷实施主攻,围歼印军。
战至28日,我军清除了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有效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作战至此告一段落。
本文摘编自人民网、新华网、新浪历史、澎湃新闻、中青在线、南方网、观察者网和郭松民文章《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